推荐活动

华山医院钦伦秀:外科医生需要怎样的品质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1-06 新闻晨报-健康周刊 赞(12)
分享: 
导读
  好的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一样灵巧的双手,鹰一样的眼睛,豹子一样的反应力……还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好的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一样灵巧的双手,鹰一样的眼睛,豹子一样的反应力……还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采访对象:钦伦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所长。

  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我曾经采访过一名肿瘤科的医生,他说,做肿瘤医生的,没办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让人难过而沮丧。就连悉达多·穆克吉写《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书,也是源于一个肿瘤复发病人的问题:“我愿意继续治疗,但是,我必须知道我在对抗的敌人是什么。”你要研究肿瘤的复发转移,好像是要和一个非常狡猾的敌人作战。

  钦伦秀:确实如此。外科技术只能解决肿瘤的一部分问题,肿瘤转移复发是影响肿瘤手术疗效的关键,也是90%以上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完成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不务正业”,做些基础研究,探究一些肿瘤的本质和生物学问题。

  但肿瘤转移的原因非常复杂,是个“狡猾的敌人”,号称“堡垒中的堡垒”,尽管研究已经很多年,仍很多问题不清楚,如肿瘤为何会转移?何时发生转移?经典理论认为,肿瘤早期不会转移,只在晚期才会发生转移。但我们发现这个理论解释不了医疗实践中的很多现象,有些看似凶恶的大肿瘤在彻底切除后并不会转移复发,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肿瘤却会早期广泛转移。

  前段时间我们就碰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位30多岁的病人被检查出来肝癌,肿瘤只有两公分大小。手术做得很“彻底”、很成功,但没想到两个月后复查就发现了多发性转移,而且发展得很快。

  我们曾比对无转移和有转移的肿瘤,发现两者的基因表达谱差别很大;而有转移的病人原发肿瘤与其转移瘤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首次揭示了“肝癌转移能力始于原发瘤”的新理论,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修正癌转移传统认识,也有助于调整癌转移防治战略。

  记者:肿瘤的转移非常复杂,好像没有规律可循,那肿瘤转移研究所可以做怎么样的工作?

  钦伦秀:如前所述,肿瘤转移很多问题不清楚,如癌细胞为何会转移?何时获得这个能力?机体和靶器官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何我们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视而不见、无能为力?如何提前知道哪些肿瘤或人容易转移?如何预防和抗击转移等等。对我们来说,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预测和预防”患者的术后复发,我们创建了两个可用于预测肝癌转移的新方法,正努力将它们转化为有效的预测诊断手段,争取在早期知道哪些病人容易转移复发,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预防,以及该从哪个阶段开始进行干预。做多年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是为了寻找对病人有用的工具。我们创建的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也就是为了这样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目标。

  记者:钦教授,我了解到,你这一年有一个身份的变化——今年开始担任华山医院的外科主任,那么在上任的这几个月中,你做了些什么事情?

  钦伦秀:确实,2014年是我的本命年,马年伊始,我正式离开了我敬爱的老师汤钊猷先生,离开了我工作学习了20年的中山医院和肝癌研究所,到华山医院任外科主任。听到我要跳槽的消息,朋友们大多持反对意见,认为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再兼职科室管理工作,会不得不减少放在自己专业上的精力,会影响自己原有工作的推进。我也有犹豫,不过最终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华山外科有百年历史,现有近八十位医生、二百多张病床,而我对大多数人不太熟悉。如何尽快熟悉、融入、平稳过渡、稳步前进,确实是一大挑战。我记得去年10月底华山医院宣布任命后到今年年初还没有正式上岗的时候,我的办公地点是在华山医院内的咖啡室,每天都找科室内不同的医生聊天面谈,听他们谈对科室发展的建议和自己成长的期盼。我能确定,他们对我说的绝大部分都是真心话,因为我本人确实是很真诚地去请教、用心去交流。有了这些面谈的基础,在到任的时候我就对外科有更多的了解,内心也初步有了一些计划。半年来,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外科同仁们的全力理解配合下,我做了三件事:1、重组外科亚专科;2、重建肝胆外科;3、筹建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

  记者:行政工作比较琐碎,会牵扯很多精力,那你怎么保证自己本身的业务钻研?

  钦伦秀:不错,行政管理工作是要花费一些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半年时间。现在一切有序运作,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科的发展方向,从事我的本行肝胆肿瘤的外科治疗与转移复发研究。来到华山医院之后,我们利用医院优势,大力发展公民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在三个多月内,我们已经成功完成30多例肝移植手术。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我们引进的肝脏移植的团队在做。我本人,除了肝胆肿瘤外科临床工作之外,目前工作重点有两块,一是帮助和带领各亚专科组进一步提升各重大疾病的临床外科技术特色与水平(硬实力)与学术影响力(软实力),推动多学科(MDT)建设,进一步提升肝胆肿瘤综合治疗水平和疗效;二是发掘和培养学科梯队后备人才队伍,为科学的进一步腾飞奠定基础。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的工作上,我们专门在研究术后转移复发这一影响生存的难题。

  记者:把研究运用到临床,这是学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钦伦秀:对,这也是我的老师汤钊猷先生的要求,他要求我们这些学生们坚持外科临床与学术研究双栖发展。

  记者:汤钊猷院士是著名的肝癌外科专家,他对你有怎么样的影响?

  钦伦秀:能够成为汤先生的学生是我的荣幸,他影响我的一生。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一点点进步,都是他老人家悉心培养、谆谆教诲的结果。我当年读他的博士生的时候,汤先生是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工作非常繁忙,我们所写的文章,他大多是在飞机上给我们改的,改得非常细致、认真,就连一个标点符号、文中引用的一个外国专家名字的错误,都不会漏过。他的严谨治学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在每一次重大学科方向的重大调整,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报告,他都会认真、严谨地全面查阅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研究进展,在经过自己的深思加工。他鼓励、甚至“威逼”我们这些学生有国际视野,在更高水平国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记者:有名医大家的影响,那你本人做医生,对自己有怎么样的要求?

  钦伦秀:其实从小开始,我的志愿就一直是要做一名物理学家。如果没有高考前夕的那场意外,我可能真的在做核物理基础研究。高考前,我在“跳箱”测试中跌落,导致肘部关节“撕脱性骨折”,但医生误诊为脱位,导致病情延误,经受了不该有的二次手术。误诊的医生是一位年纪大、看似有经验的医生,而做出正确判断的却是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意识到医生不在于年资高低,而在于是否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这次意外,让我改变了高考志愿,我觉得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对人们有用的外科医生。而后来在医学院时,一位老师所说的话,让我明白了做医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他说:大家一般理解,外科医生就是开刀匠,但开刀其实只是手段,外科医生应该是内科医生加做手术。好的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一样灵巧的双手,鹰一样的眼睛,豹子一样的反应力……还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好的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一样灵巧的双手,鹰一样的眼睛,豹子一样的反应力……还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专家名片

  钦伦秀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兼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际肝癌学会创始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肿瘤靶分子专科委员会主委。ClinExpMetastasis,ChinMedJ等12本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肝肿瘤外科临床工作,每年手术治疗肝胆肿瘤400多例。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转移复发机理及防治,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肝癌项目、国家973、“863”专题及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12篇,SCI他引3507次。获专利10项。主编专著1本、主译专注1本,副主编2本。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获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自然科学牡丹奖和银蛇奖等荣誉。

  新闻晨报刊登日期:2015.1.6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