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涛:医生和SCI什么仇什么怨?
导读 | 院长说,对于SCI恨归恨骂归骂,该写还是要写的。 |
反对SCI至上,但是也不应该歧视SCI
最近微信上流行一个笑话,意思是说在看决定看医生之前先要查查TA发过SCI文章没有,如果TA发过不少比较牛的SCI文章,赶紧去退号:这货基础医学研究这么猛,看病肯定不咋地!多数医生看了觉得开心解气,因为这些年SCI文章成了绝大多数医生头上的一座大山和心头之痛,大家都是SCI的受害者。
这件事当笑话讲讲可以,但是真的要老是去埋汰SCI,歧视有SCI文章的医生,甚至是Anti-SCI,就有失公允和不厚道了。SCI文章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被中国的歪嘴和尚念歪了。
SCI的至上的恶果
把SCI文章当成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这种畸形的考核机制催生了不少只会写SCI文章不怎么会看病的Paper Doctor;导致一些只会写SCI文章开刀不咋地的人做手术科室的主任;导致真正有影响力的临床专家(“临床影响因子”高的人)无法入选“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才”,因为TA们的“SCI影响因子”不够高,而入选的是往往是临床同行都没怎么听说过或并不认可的人,因为TA们的“SCI影响因子”高。
SCI至上把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的身价炒得畸高:对于做基础研究的人来讲,在实验室做研究发SCI文章是TA们的主业,对于临床医生来讲,看病手术是主业,做研究发SCI文章是业余。现在对两种人的考核标准和要求是一样的,都是SCI文章和科研基金,这就像让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与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乒乓球一样,是很荒唐和很不公平的。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现在比临床学科比人才只比SCI文章和基金的数量,为了大干快上,很多大学和医院都在相互挖墙脚抢人才,因此SCI文章多影响因子高,特别是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过文章的人就炙手可热,转会身价被炒得畸高,而SCI文章不咋地的真正临床高手的身价却抬不上去,因为一般情况下转会费的身价是按照SCI的影响因子来计算的。
当然,SCI至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恶果,例如论文造假,也催生了很多SCI文章的写作枪手公司;临床医生放下看病人不看,天天到实验室去弄老鼠;临床做得好没有SCI文章的医生无法获得职称晋升等。
要正确看待SCI文章
虽然多数医生痛恨SCI文章和它带来的恶果,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SCI文章。在同一领域里,SCI文章影响因子的高低基本能代表研究水平的高低;在不同领域,不能简单用SCI文章的影响因子的高低来横向比较判断研究水平的高低;基础研究SCI杂志的影响因子普遍高于临床研究SCI杂志,但是临床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发影响因子很高的临床SCI文章;SCI文章的发表过程比较公平和公正,至少不会像中文文章那样存在很多的走后门和花钱就给发的现象;SCI文章相对比较靠谱,虽然也有造假现象,但是至少不会像中文文章造假的比例那么高。
基础研究的SCI文章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验室研究的能力,并不能说明TA是个好医生。
临床研究的SCI文章,特别是大样本多中心高水平的临床SCI文章更能体现研究者的临床水平,临床SCI文章比基础研究SCI更难写,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即使是在欧美国家,对于临床医生来讲,SCI文章也只是少数人的事,不应该是多数人要关心的事。
SCI文章多并不说明TA是好医生,但是SCI文章多的人也可以是好医生,只会做临床不会写文章(特别是没有SCI文章)的医生肯定不是最好的医生。SCI写得好,临床也做得好的医生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不能将SCI文章和好医生简单地对立起来。
对于那些既能临床做得出色,又能科研基金拿得多,还能SCI文章写得多,还TMD能八面玲珑口吐莲花人见人爱(而且居然还比你年轻,还比你帅)的人,我们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衡量医生用什么标准?
评价好医生应该以临床指标为主:患者数量,患者中疑难危重复杂病例的比例,患者安全与质量,本专业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开展,患者满意度等,当然还要加上SCI特别是临床SCI文章的数量,除非你说我选择只做一个单纯的临床医生(Physician),不想在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做教授(Physician Scientist)。
再过若干年,在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如果没有SCI文章的话,混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这种医院每年能留下来的多数是一毕业就有SCI文章的博士(Ph.D.),TA们多数是聪明的孩子,手也不会比你笨,经过严格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训,很快就会是一把临床好手,年轻是TA们最大的资本。
所以,对于SCI文章恨归恨,骂归骂,该写的时候还是要写。
当然,对于多数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好的临床医生的人来说,SCI应该,也必须退出考核和评价体系。
(段涛,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原文标题:院长日记之贬低和歧视SCI不厚道)
最近微信上流行一个笑话,意思是说在看决定看医生之前先要查查TA发过SCI文章没有,如果TA发过不少比较牛的SCI文章,赶紧去退号:这货基础医学研究这么猛,看病肯定不咋地!多数医生看了觉得开心解气,因为这些年SCI文章成了绝大多数医生头上的一座大山和心头之痛,大家都是SCI的受害者。
这件事当笑话讲讲可以,但是真的要老是去埋汰SCI,歧视有SCI文章的医生,甚至是Anti-SCI,就有失公允和不厚道了。SCI文章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被中国的歪嘴和尚念歪了。
SCI的至上的恶果
把SCI文章当成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这种畸形的考核机制催生了不少只会写SCI文章不怎么会看病的Paper Doctor;导致一些只会写SCI文章开刀不咋地的人做手术科室的主任;导致真正有影响力的临床专家(“临床影响因子”高的人)无法入选“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才”,因为TA们的“SCI影响因子”不够高,而入选的是往往是临床同行都没怎么听说过或并不认可的人,因为TA们的“SCI影响因子”高。
SCI至上把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的身价炒得畸高:对于做基础研究的人来讲,在实验室做研究发SCI文章是TA们的主业,对于临床医生来讲,看病手术是主业,做研究发SCI文章是业余。现在对两种人的考核标准和要求是一样的,都是SCI文章和科研基金,这就像让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与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乒乓球一样,是很荒唐和很不公平的。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现在比临床学科比人才只比SCI文章和基金的数量,为了大干快上,很多大学和医院都在相互挖墙脚抢人才,因此SCI文章多影响因子高,特别是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过文章的人就炙手可热,转会身价被炒得畸高,而SCI文章不咋地的真正临床高手的身价却抬不上去,因为一般情况下转会费的身价是按照SCI的影响因子来计算的。
当然,SCI至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恶果,例如论文造假,也催生了很多SCI文章的写作枪手公司;临床医生放下看病人不看,天天到实验室去弄老鼠;临床做得好没有SCI文章的医生无法获得职称晋升等。
要正确看待SCI文章
虽然多数医生痛恨SCI文章和它带来的恶果,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SCI文章。在同一领域里,SCI文章影响因子的高低基本能代表研究水平的高低;在不同领域,不能简单用SCI文章的影响因子的高低来横向比较判断研究水平的高低;基础研究SCI杂志的影响因子普遍高于临床研究SCI杂志,但是临床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发影响因子很高的临床SCI文章;SCI文章的发表过程比较公平和公正,至少不会像中文文章那样存在很多的走后门和花钱就给发的现象;SCI文章相对比较靠谱,虽然也有造假现象,但是至少不会像中文文章造假的比例那么高。
基础研究的SCI文章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验室研究的能力,并不能说明TA是个好医生。
临床研究的SCI文章,特别是大样本多中心高水平的临床SCI文章更能体现研究者的临床水平,临床SCI文章比基础研究SCI更难写,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即使是在欧美国家,对于临床医生来讲,SCI文章也只是少数人的事,不应该是多数人要关心的事。
SCI文章多并不说明TA是好医生,但是SCI文章多的人也可以是好医生,只会做临床不会写文章(特别是没有SCI文章)的医生肯定不是最好的医生。SCI写得好,临床也做得好的医生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不能将SCI文章和好医生简单地对立起来。
对于那些既能临床做得出色,又能科研基金拿得多,还能SCI文章写得多,还TMD能八面玲珑口吐莲花人见人爱(而且居然还比你年轻,还比你帅)的人,我们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衡量医生用什么标准?
评价好医生应该以临床指标为主:患者数量,患者中疑难危重复杂病例的比例,患者安全与质量,本专业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开展,患者满意度等,当然还要加上SCI特别是临床SCI文章的数量,除非你说我选择只做一个单纯的临床医生(Physician),不想在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做教授(Physician Scientist)。
再过若干年,在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如果没有SCI文章的话,混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这种医院每年能留下来的多数是一毕业就有SCI文章的博士(Ph.D.),TA们多数是聪明的孩子,手也不会比你笨,经过严格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训,很快就会是一把临床好手,年轻是TA们最大的资本。
所以,对于SCI文章恨归恨,骂归骂,该写的时候还是要写。
当然,对于多数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好的临床医生的人来说,SCI应该,也必须退出考核和评价体系。
(段涛,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原文标题:院长日记之贬低和歧视SCI不厚道)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