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敢问路在何方?
导读 | 家庭医生在多地进行试点以来,虽然有签约,但效果不明显,很多人仍然因为不信任医生,不知道家庭医生有什么实际效果而不愿意积极参与进来。虽然深圳要让家庭医生介入医保,但就算现在有了支付,家庭医生要推进下去,到底怎么走? |
家庭医生在多地进行试点以来,虽然有签约,但效果不明显,很多人仍然因为不信任医生,不知道家庭医生有什么实际效果而不愿意积极参与进来。虽然深圳要让家庭医生介入医保,但就算现在有了支付,家庭医生要推进下去,到底怎么走?
目前的家庭医生以走入社区,服务老人为核心,但事实上老人对就医服务的理念是最传统的,转变也是最难的,对价格的敏感度又很低。虽然老人的需求很大,但要大规模推进,让家庭医生快速被市场接受并作出样子来,有一群很有需求的用户却被忽视了,那就是上班族。
如果以本地户籍为家庭医生的准入需求,很多能够接受这种模式的白领却被拦在门外。上班族比老年人对服务的理念更新,尤其是90后年轻人群,他们愿意接受方便的服务。因此家庭医生如果可以走商圈的路子而不一定要走社区和户籍的路子,反倒可以抓住这群有消费能力,看重方便就医的年轻人群。
对于这群人,家庭医生首的条件是可信、方便、服务好。在商圈附近的小医院可以通过雇主签约员工,为其提供日常就医服务,包括门诊和预防医疗,还有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这有点类似国外的大公司建立的公司内诊所。比如在美国,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在小镇上,很多离大医院非常远,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在公司楼下或附近建立员工诊所,解决日常小问题以及预防医疗。这种诊所可能是自建也可能是外包的。
中国的雇主和员工有大量的日常就医需求,家庭医生如果可以做到长期服务,建立信任,方便就在身边,可以大大解决员工看病费时费力的问题,长期签约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和大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绑定,按照年费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一种是单独付年费,用户每次看病付一定的自费比例,除了医保部分,另外的比如预防医疗、教育,慢性病管理,医生问讯等服务就作为一年打包项目。还有如果被政府支持可以让家庭医生服务成为医保报销范围,那就更方便签约雇主带来大批量用户了。
同时,基于员工对医疗效率和质量的要求,家庭医生不能是传统的等待病人上门的被动模式,而需要主动出击,对医生的培训不仅是全科能力,更是如何去接近用户并让用户满意。这需要家庭医生根据病人的就诊或体检病历主动去联系病人,比如感冒病人的回访,高血压患者定期电话提醒吃药和检查等服务。主动回访有助于提高家庭医生和用户的互动,坐等用户上门的模式不利于关系的长期建立。
同时,家庭医生加载各类移动手段在员工这个团体上比老年人更容易推广且有效。员工群体是移动互联网的活跃使用者,而且出于怕麻烦怕花时间的目的,更愿意通过远程手段解决医疗诉求。这个时候嫁接在传统家庭医生上面的移动医疗产品和工具才可能发挥作用,比如转诊预约,健康报告查询,医生沟通软件,慢性病追踪等。
总体来说,家庭医生还是很有市场的,用户的核心考虑仍然是看病太难,而且集中培养全科医生,做品牌营销,对年轻人反而更容易接受。贴近商圈的模式比社区走老人路线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待家庭医生作出品牌来之后,再切入到社区走老人路线可能会更加容易。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