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全科医生如何摆脱“开药机器”的尴尬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2-02 健康界 赞(2)
分享: 
导读
  尽管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在中国已经出现20多年,但大多数中国百姓提起全科医生,仍然将他们当成“专门开药的一群人”,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低、业务拓展困难、收入不高等现状存在已久。

  尽管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在中国已经出现20多年,但大多数中国百姓提起全科医生,仍然将他们当成“专门开药的一群人”,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低、业务拓展困难、收入不高等现状存在已久。1月19日,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三期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如期开课。面对全科医生在国内遭遇的窘困,在培训班期间举办的“基层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情况与存在的问题”研讨会上,“收入不如按摩店”、“社区药品质量不高”、“几年招不到一个新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从业者开始了奋力吐槽。


  “洋大夫”:中国全科医生做着英国全科护士的工作

  谢吉伯拥有剑桥大学全科医学文凭,是一位在英国做了15年英式家庭医生的“洋大夫”。2009年起,谢吉伯扎根北京的社区医院担任家庭医生。在这个以体制内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国家,谢吉伯毫无意外地感到了“水土不服”。

  “社区里的大妈多半是来开药的,多问几句对方都嫌烦,很多社区医生是真心想做点儿事,但是大多数人最终只是'开药医生'。”谢吉伯每当与人谈起这个众所周知的现状,都难掩无奈。谢吉伯时常在想,全科医生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不是一个抄药方的,不是专科医生的附属,我们的主要工作也不是做健康宣教,我们的职责是看病,是诊疗,全科也是独立的专科体系。”谢吉伯说,中国在社区首诊方面一直在向英国学习,希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在英国抄药方是全科护士的工作,显然中国的全科医生把英国全科护士的活儿干了。

  谢吉伯坚信,中国现存的医疗体制总会有所改善,尽管现在10个来社区看病的患者中有6个是开药的,但全科医生一定不能放弃临床工作。“将来理顺机制以后,全科医生的工作可不再是量血压开药那么简单,那时给你高工资你能不能接得住?”谢吉伯说,全科医生提高临床水平,最重要的是学习疾病的临床路径。“英国临床路径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也会考虑每个治疗方案的性价比,假如中国能够把临床路径把握好,就可以解决八成以上临床问题,只有10%左右的患者才需要到医院,这对解决"看病贵"有很大帮助。”

  社区医院3年招不到一个医生为哪般?

  其实,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最需要做什么,想必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但在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湖南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接上"洋大夫"话茬时却说,自己所在的卫生院医生做一次推拿只收30元,比到附近按摩店做次按摩还便宜38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让基层很难留住有抱负的全科医生。

  北京市东城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个全国示范中心,提到机构现状,相关负责人张医生(应对方要求,采用化名)一肚子苦水。“我所在的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覆盖大约1万名居民,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我一名医生,因为在职的4人中有3人是护士,社区医生缺口太大,所以说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北京只是个形式。”张医生说,目前其所在卫生服务中心里,多位医生是退休返聘的全科医生,他们的工资国家全额拨款,一个月上满21天收入为3700元,这个收入也远低于二三级医院返聘退休医生的待遇。

  有一名退休全科医生,没有返聘到张医生所在的社区的原因是,一家体检机构为其开出的条件是每天上半天班,月收入4000元。“如果想尽快提高社区卫生诊疗能力,培养年轻人绝对不如把老专家返聘到社区,但现在老专家不爱来,因为基层确实没有足够魅力去吸引老专家到社区为患者服务。”张医生说。

  由于负责医院的人才招聘工作,3年里,张医生为此费尽心力,不过收获却少得出乎意料。“3年了,临床医生一个没招来,我们在网上进行公开招聘,三年我只收到一份简历,这份简历在真正招聘开始的时候对方又打电话说不来了。”张医生坦言,对毕业生不愿到社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协和医院的医生不吃饭晚下班也要把房查好,一个公开的病历讲座或大查房,医生会主动调配时间去参与。而社区是这样的:今天有专家到这儿来做指导和讲课,需要指名道姓地指定几名医生必须来听,这是人的素质问题,这同时说明,全科的大夫到了社区以后慢慢地就变成一个开药大夫了。

  参与研讨会的从业者对这种现象表示认同,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有体制原因,也有百姓在观念上与国际上对全科医生的看法存在偏差有关。

  药药药!别让社区在用药上也低人一等

  在工作中,医保总控让一些社区医生苦不堪言。北京一名社区医生说,医保部门会对医院开药给予一定限额,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的医保资金是300万元,如果超额5%,会被领导约谈,再超了就会被处理,因此单张处方从不敢超过1000元,这让一些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需要不断来医院开药,这显然是人为增加门诊量。

  除此之外,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社区医生的担忧也由来已久。这位北京社区医生提到,过去社区医院双黄连都是三精制药生产的,但是政府统一招标之后就变成了不知名的牌子,而且过去很多同仁堂出品的药也没有了。"换了厂家药价是跟着降低,但是有些药价格明显连包装都不够,这让我们怎么敢给患者用?"这位社区医生说,希望别让基层在用药上,也低大医院一等。

  建言:尽快完善全科医师制度

  很显然,人、财、药难题羁绊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如何将服务能力尽快提升,是参与研讨会人员最重要的话题。可喜的是,国家此前要求所有三级医院成为全科基地来培养全科医生,如今这批医生已出师,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留在社区当一名全科医生,值得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所有人思考。

  “要让全科医生能看到前景,别在社区干上三年因为看不到前途而心灰意冷。”有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当务之急除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待遇之外,还应完善全科医师制度,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学科,有效推进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比如增加规范化培养项目等,让一些现有二三级医院退休或者离职的急诊科、老年科等专科医生,通过接受转岗培训逐步建立全科思维,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健康界《全科医生如何摆脱“开药机器”的尴尬》作者:李子君)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