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林:做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导读 | “他没有专家的架子,就是一位普通的医生,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很多患儿家长深深感叹,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普通外科、胸外科病房王维林教授,不仅是小儿外科领域的智者和仁者,更是一位谦逊而平和的长者。 |
“他没有专家的架子,就是一位普通的医生,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很多患儿家长深深感叹,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普通外科、胸外科病房王维林教授,不仅是小儿外科领域的智者和仁者,更是一位谦逊而平和的长者。作为医院小儿外科的领军人物,王维林在对临床医生的培养中,始终告诫他们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对病人的关爱,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颗仁爱之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1974年4月的一天,辽宁本溪东部山区下着倾盆大雨,20岁的王维林作为本溪市中心医院医疗队队员,正在当地一个农村卫生队值班。半夜12点,一阵急促的声音传来:山里一个孩子生病了急需医生。王维林闻讯后二话没说,拿起一件雨衣就冲出房门,冒着暴雨和泥石流,翻山越岭,将近凌晨4点,终于来到患儿的家中,为患儿医好病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一夜没睡的王维林尽管很疲倦,但能及时挽救一个小生命,再累也是值得的。在驻扎当地的那段日子里,王维林跟随医疗队挨家挨户地进行巡诊,尽其所能地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迫切的医疗需求,让王维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学知识,为百姓的健康尽一份力。
王维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兵的子弟几乎无缘大学。即使如此,王维林从未放弃过学习、从未放弃过追求。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王维林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当时单位只有两人被录取,王维林顺利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探寻生命奇迹的研究道路。
入学以后,正赶上父亲患病卧床,王维林就白天学习,晚上照顾父亲。“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证不落在人后。”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王维林仍记忆犹新。1982年,王维林顺利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随后,王维林又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李正教授,专业是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经过努力,王维林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研究生3年的课程,提前两年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王维林作为国家教委访问学者赴西班牙研修,师从欧洲小儿外科的权威专家陶瓦。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在国外,王维林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仅用9个月就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3篇被SCI收录,外国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而且请他带欧洲研究生作试验。让中国人带领欧洲人做试验,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西班牙最好的儿童医院恳请王维林留下执教,并破例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回报给人民。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在学术上决不能作假
回国后,王维林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发现,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中华小儿外科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辽宁省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和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组组长。他从改善患儿的生命质量出发,凭借对党的信仰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王维林所领导的肛肠外科和排便功能评估与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国内领先。他最先采用经肛门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实现了不开腹、术后无瘢痕,患儿恢复快。他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无切口”阑尾切除术,真正做到微创、手术后外观无瘢痕。他们对小儿便秘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便秘儿童动态排便造影和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等技术,提出了我国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大样本调查结果和诊断方案。他们首创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诊断和治疗急性肠套叠,避免空气灌肠对患儿X线照射,成功治疗肠套叠患儿万余例。
1997年,我国唯一一所部属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在盛京医院落成,成为我国小儿外科先天畸形研究的开放平台,这给了王维林更广阔的天地,他承前启后,继承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带领团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国内率先提出重视儿童外科手术解剖重建后的功能重建问题与远期生活质量(QOF)的现代医学观点,首次进行大样本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远期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定,并提出了我国儿童外科肛肠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王维林首次提出了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5种病理机制,并创造性地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生物反馈康复策略,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奠定了小儿先天畸形手术后康复治疗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在国际《小儿外科杂志》(JournalofPediatricSurgery)上发表多篇论著,并被最新版美国小儿外科教科书TextofPediatricSurgery收录。由王维林主编的《小儿排便功能障碍的治疗与生活质量评定》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重点实验室还与欧美、日本等相关专业领域学者互有固定交流和来访。
2007年,由王维林牵头、凝聚盛京医院小儿外科三代专家学者28年研究心血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项课题的成功,除了为1000多位患儿解除了痛苦、医疗技术有突破外,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培养了一支年轻精干、有发展后劲的团队,他们当中先后有4人破格晋升教授,并聘为博士生导师,2人被选为中华小儿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维林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他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在学术上作假,一定要对得起科学良知、对得起读者、对得起患者。”
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王维林不仅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而且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敢于承担风险,迎难而上。
2005年“五一”长假前,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一个农户家里出生了一对连体婴儿,求医无门加之村子里的偏见和风言风语,使得孩子的父母打算放弃孩子。王维林得知后,马上向院领导请示,并率领专家小组连夜赶赴凌源,他一边为婴儿查体,研究解决方案,一边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他们回医院接受治疗。
“五一”长假,合家团圆的日子。盛京医院里,王维林联合小儿外科、心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新生儿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为这对出生仅12天,体重仅有4.3kg的胸腹联体女婴成功实施了联体分离手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也是辽宁省首例胸腹联体婴儿成功分离手术,是当时国内实施的出生日龄最小、体重最轻的联体婴分离的记录。
2010年,王维林专程前往凌源,对双胞胎姐妹进行了随访。时隔5年,她们已健康成长为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孩子的妈妈得知王教授要来,一大早就赶到市里迎接,等了5个多小时,看到王维林她就哭了,她说:“王教授,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这两个孩子,我的家庭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是你救了我们全家。”
在王维林看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这也是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如今,年过花甲的王维林仍坚持每天忙碌在临床一线,他常常和他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从医心得:“医学是一门特别需要付出深厚感情的科学。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仁心,一颗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心。医生要时刻以道德良心约束自己、威慑自己,这样才能取信于患者,才能真正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1974年4月的一天,辽宁本溪东部山区下着倾盆大雨,20岁的王维林作为本溪市中心医院医疗队队员,正在当地一个农村卫生队值班。半夜12点,一阵急促的声音传来:山里一个孩子生病了急需医生。王维林闻讯后二话没说,拿起一件雨衣就冲出房门,冒着暴雨和泥石流,翻山越岭,将近凌晨4点,终于来到患儿的家中,为患儿医好病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一夜没睡的王维林尽管很疲倦,但能及时挽救一个小生命,再累也是值得的。在驻扎当地的那段日子里,王维林跟随医疗队挨家挨户地进行巡诊,尽其所能地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迫切的医疗需求,让王维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学知识,为百姓的健康尽一份力。
王维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兵的子弟几乎无缘大学。即使如此,王维林从未放弃过学习、从未放弃过追求。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王维林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当时单位只有两人被录取,王维林顺利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探寻生命奇迹的研究道路。
入学以后,正赶上父亲患病卧床,王维林就白天学习,晚上照顾父亲。“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证不落在人后。”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王维林仍记忆犹新。1982年,王维林顺利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随后,王维林又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李正教授,专业是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经过努力,王维林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研究生3年的课程,提前两年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王维林作为国家教委访问学者赴西班牙研修,师从欧洲小儿外科的权威专家陶瓦。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在国外,王维林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仅用9个月就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3篇被SCI收录,外国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而且请他带欧洲研究生作试验。让中国人带领欧洲人做试验,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西班牙最好的儿童医院恳请王维林留下执教,并破例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回报给人民。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在学术上决不能作假
回国后,王维林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发现,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中华小儿外科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辽宁省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和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组组长。他从改善患儿的生命质量出发,凭借对党的信仰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王维林所领导的肛肠外科和排便功能评估与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国内领先。他最先采用经肛门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实现了不开腹、术后无瘢痕,患儿恢复快。他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无切口”阑尾切除术,真正做到微创、手术后外观无瘢痕。他们对小儿便秘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便秘儿童动态排便造影和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等技术,提出了我国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大样本调查结果和诊断方案。他们首创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诊断和治疗急性肠套叠,避免空气灌肠对患儿X线照射,成功治疗肠套叠患儿万余例。
1997年,我国唯一一所部属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在盛京医院落成,成为我国小儿外科先天畸形研究的开放平台,这给了王维林更广阔的天地,他承前启后,继承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带领团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国内率先提出重视儿童外科手术解剖重建后的功能重建问题与远期生活质量(QOF)的现代医学观点,首次进行大样本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远期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定,并提出了我国儿童外科肛肠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王维林首次提出了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5种病理机制,并创造性地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生物反馈康复策略,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奠定了小儿先天畸形手术后康复治疗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在国际《小儿外科杂志》(JournalofPediatricSurgery)上发表多篇论著,并被最新版美国小儿外科教科书TextofPediatricSurgery收录。由王维林主编的《小儿排便功能障碍的治疗与生活质量评定》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重点实验室还与欧美、日本等相关专业领域学者互有固定交流和来访。
2007年,由王维林牵头、凝聚盛京医院小儿外科三代专家学者28年研究心血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项课题的成功,除了为1000多位患儿解除了痛苦、医疗技术有突破外,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培养了一支年轻精干、有发展后劲的团队,他们当中先后有4人破格晋升教授,并聘为博士生导师,2人被选为中华小儿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维林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他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在学术上作假,一定要对得起科学良知、对得起读者、对得起患者。”
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王维林不仅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而且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敢于承担风险,迎难而上。
2005年“五一”长假前,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一个农户家里出生了一对连体婴儿,求医无门加之村子里的偏见和风言风语,使得孩子的父母打算放弃孩子。王维林得知后,马上向院领导请示,并率领专家小组连夜赶赴凌源,他一边为婴儿查体,研究解决方案,一边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他们回医院接受治疗。
“五一”长假,合家团圆的日子。盛京医院里,王维林联合小儿外科、心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新生儿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为这对出生仅12天,体重仅有4.3kg的胸腹联体女婴成功实施了联体分离手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也是辽宁省首例胸腹联体婴儿成功分离手术,是当时国内实施的出生日龄最小、体重最轻的联体婴分离的记录。
2010年,王维林专程前往凌源,对双胞胎姐妹进行了随访。时隔5年,她们已健康成长为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孩子的妈妈得知王教授要来,一大早就赶到市里迎接,等了5个多小时,看到王维林她就哭了,她说:“王教授,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这两个孩子,我的家庭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是你救了我们全家。”
在王维林看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这也是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如今,年过花甲的王维林仍坚持每天忙碌在临床一线,他常常和他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从医心得:“医学是一门特别需要付出深厚感情的科学。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仁心,一颗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心。医生要时刻以道德良心约束自己、威慑自己,这样才能取信于患者,才能真正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