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出什么“幺蛾子”,能让弘晖豪掷500万美金
导读 | 妇产科的高利润吸引了近年来一拨投资,民营机构迅速做大。而现在资本开始相中儿科,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创立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弘晖资本500万美元融资,是什么让弘晖豪掷500万美金。 |
妇产科的高利润吸引了近年来一拨投资,民营机构迅速做大。而现在资本开始相中儿科,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创立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弘晖资本500万美元融资。投资对于儿科的布局仍然是流量式的,把品牌和父母(也就是用户)先圈进来,未来再去考虑怎么使用这些资源。
儿科作为一个赚钱难的板块未来到底有没有商业化盈利的可能?我们先要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结构变化会对这个行业造成什么影响?另一个则是传统端如何与移动端结合创造盈利可能?
先来看人口问题。中国80年代生育高峰时候每年新生人口超过2300万,90年代后开始稳步下降,2000年之后逐步降到1500万以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同时,育龄期妇女人口减少,未来15年生育主力军是85后、90后,而他们的数量本身相对80-85和70后已经下降很多。因此未来这个市场的用户群呈长期下降趋势。同时伴随这种趋势的是中国缺乏专业幼儿抚养机构,祖辈是带孩子的主力军,因此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在村镇上儿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很弱的,这里面远程医疗的机会是存在的。
此外,儿科用户需求是当下的,且由于年龄变化需求变化大,很难有长期忠诚度,让用户掏钱来盈利很困难。
儿科需求分两块,一是医疗需求就是治病,另一点是日常小问题处理和保健,其实这占到绝大多数。和孕期一样,大部分儿科问题都很常见,可以通过标准化健康服务来解决。但如果纯粹做健康服务,让消费者掏钱是很困难的。虽然父母更相信来自医生而不是网络的健康信息,对有名望的医生更是愿意追随,但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仍然是免费的,而且这种咨询很难有长期黏性。
在儿童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会很快追随这种信息咨询,过后就不会忠诚使用下去,其需求是很实际的。举个例子,市场上曾经有儿童医院尝试用会员制的年费模式来吸引病人,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很少有人会为没有发生的情况去支付医疗费用。打包医疗不像打包衣服或者运动卡那样,可以创造需求。
再者,把移动端和线下端分割开来很难真正推动服务。虽说大部分咨询纯粹是保健类的,但这也最难收费。而父母愿意马上掏钱的就是看病,比如发烧感冒拉肚子这样常见的问题,很多父母会在获得医生诊断并得出了让他们放心的结论后,才转向保健需求。如果没有前期的医疗服务,直接去做后面的保健,还是脱离了最核心的本质。
说到底,父母看重的是作为医病和诊断主体的医生,脱离了这个核心,成为一种咨询,要靠此盈利是很困难的。
儿科虽然是不可能通过大检查和大处方来牟利,但儿科是很看重服务的,尤其是基础医疗。这里面确实有机会,主要是快速儿科诊所。
儿科医院人满为患是因为集中了大量常见病例,相比成人,儿童的情况其实大部分都是常见的,完全可以通过下放到社区的快速儿科诊所来解决。这类诊所的标配不需要太多,主要是血液和粪便等常规检查,儿科加保健医生,以及一些基础行政人员比如提供就医流程服务的护士等。这种诊所前期投入小于常规诊所,可以快速复制。
在有了线下做支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做一个健康教育平台。除了针对常规问题,还有儿童慢性病比如哮喘、肥胖和糖尿病等做后期管理。正因为儿童不会表述自己的特性,儿科在虚拟端的应用是有局限的,必须由线下服务为核心去支撑才行。■
儿科作为一个赚钱难的板块未来到底有没有商业化盈利的可能?我们先要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结构变化会对这个行业造成什么影响?另一个则是传统端如何与移动端结合创造盈利可能?
先来看人口问题。中国80年代生育高峰时候每年新生人口超过2300万,90年代后开始稳步下降,2000年之后逐步降到1500万以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同时,育龄期妇女人口减少,未来15年生育主力军是85后、90后,而他们的数量本身相对80-85和70后已经下降很多。因此未来这个市场的用户群呈长期下降趋势。同时伴随这种趋势的是中国缺乏专业幼儿抚养机构,祖辈是带孩子的主力军,因此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在村镇上儿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很弱的,这里面远程医疗的机会是存在的。
此外,儿科用户需求是当下的,且由于年龄变化需求变化大,很难有长期忠诚度,让用户掏钱来盈利很困难。
儿科需求分两块,一是医疗需求就是治病,另一点是日常小问题处理和保健,其实这占到绝大多数。和孕期一样,大部分儿科问题都很常见,可以通过标准化健康服务来解决。但如果纯粹做健康服务,让消费者掏钱是很困难的。虽然父母更相信来自医生而不是网络的健康信息,对有名望的医生更是愿意追随,但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仍然是免费的,而且这种咨询很难有长期黏性。
在儿童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会很快追随这种信息咨询,过后就不会忠诚使用下去,其需求是很实际的。举个例子,市场上曾经有儿童医院尝试用会员制的年费模式来吸引病人,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很少有人会为没有发生的情况去支付医疗费用。打包医疗不像打包衣服或者运动卡那样,可以创造需求。
再者,把移动端和线下端分割开来很难真正推动服务。虽说大部分咨询纯粹是保健类的,但这也最难收费。而父母愿意马上掏钱的就是看病,比如发烧感冒拉肚子这样常见的问题,很多父母会在获得医生诊断并得出了让他们放心的结论后,才转向保健需求。如果没有前期的医疗服务,直接去做后面的保健,还是脱离了最核心的本质。
说到底,父母看重的是作为医病和诊断主体的医生,脱离了这个核心,成为一种咨询,要靠此盈利是很困难的。
儿科虽然是不可能通过大检查和大处方来牟利,但儿科是很看重服务的,尤其是基础医疗。这里面确实有机会,主要是快速儿科诊所。
儿科医院人满为患是因为集中了大量常见病例,相比成人,儿童的情况其实大部分都是常见的,完全可以通过下放到社区的快速儿科诊所来解决。这类诊所的标配不需要太多,主要是血液和粪便等常规检查,儿科加保健医生,以及一些基础行政人员比如提供就医流程服务的护士等。这种诊所前期投入小于常规诊所,可以快速复制。
在有了线下做支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做一个健康教育平台。除了针对常规问题,还有儿童慢性病比如哮喘、肥胖和糖尿病等做后期管理。正因为儿童不会表述自己的特性,儿科在虚拟端的应用是有局限的,必须由线下服务为核心去支撑才行。■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