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3年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会对医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2-15 知乎 赞(50)
分享: 
导读
目前支持规培的意见集中起来有如下几点:1.规培不是剥削2.国内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要对毕业生规培3.规培得到了普遍赞同
  以华西的规培为例,谈谈规培的硬伤和解决方案

  目前支持规培的意见集中起来有如下几点:

  1.规培不是剥削

  2.国内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要对毕业生规培

  3.规培得到了普遍赞同

  1.驳“规培不是剥削”

  华西的规培是朝七晚五,很多人都觉得很苦很累。规培生没有休假,没有事假,只能任劳任怨的干活,他们的不满早就大于最初的好奇吧。

  而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甚至一些中学,都开始弹性的学习制度。具体而言,有必修课有选修课,修够学分就给予毕业。而且,时间很宽松,迟到早退都可以得到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

  对比之下,华西的规培却比上学时代还刻薄还严格,比上班时更加的辛苦了。在这个对学生都可以弹性的时代,华西却对成年人却还要如此死板。

  我记得规培有量化要求的吧:比如至少完成全麻插管150例,椎管内麻醉150例,神经阻滞50例。比如胸科手术10例,妇科手术150例,脑科手术50例,等等。

  既然有这些量化要求,为什么不类似学分制,实现弹性的培训化呢?比如完成了一定的数量,即可得到结业,这样基本也就学到住院医生该学到的知识了。如果不是为了剥削,至于这样严格管理,统一安排?

  而这其中的原因谁都知道,因为那些本家的医生已经习惯了把琐碎之事交给规培生和进修者了。很多人很多年都没做过接氧气,绑血压计,连心电图,抽药。这些琐事,他们是不屑干的。如果是弹性的培训安排,某些手术没有培训生了,他们要亲自做某些“琐事”了,于是他们觉得“自降身价”了,于是他们“很生气”了,所以,他们万万不会同意弹性的培训制度的,他们不会让你自由选择的。他们要把自己的时间解放出来放松放松,却不知道把培训生的时间也解放出来,让他们也适当的放松。说得底,这不是剥削是什么?

  更加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形成了这个意识。这些琐事就得小字辈去做,那些“老师”们习惯了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再出场,出场后又马上消失。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培训生和进修者呆在术间从一而终,而本家的医生都在办公室悠闲的品茶,看看大的中心监护仪,再和同事谈天说地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华西这样的大医院,60多名麻醉科医生每年能完成近十万例手术的原因了。因为有大量的无偿劳力的存在啊。这让人想起美国殖民时期的“工头”,以一管多啊。而培训生每打开一个包,每抽一支药,每换一套螺纹管面罩和钠石灰,“工头”是不会考虑给他们回报的!

  华西会说:你们不是自愿的吗。

  但是,这个“自愿”是以什么为前提?是以制度的要求为前提!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先用制度把农民赶出土地再和你们“自愿的”签订劳动合同,这是怎么的自愿?

  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比例,这才是是否剥削的标准吧。而目前规培的分配机制,似乎不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权分配了。

  2.驳“国内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要对毕业生规培”

  现在多数医院都是主治医生负责制,要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更迫切的是要提高主治医生的诊疗水平吧。主治医生是决策者,住院医生是执行者。现在,对主治以上的不规培,却单单对毕业生规培,这是不是本末倒置?

  论坛里有人说:住院医生水平低,一旦遇到心梗肺梗脑梗,他们就蒙了,手足无措的,所以规培势在必行。

  而我想说的是,真正遇到这些情况,有哪一个是由住院医师主导抢救的?即便是一个药物的剂量,住院医生都没有决定权,都要按主治的指示办事,住院医水平的高低是抢救的关键吗?

  所以我说,提高主治的水平,才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关键。

  对比之下,现在的晋级制度,却没一点一滴的培训要求。这对医疗抢救水平有真正的提高吗?尤其是99年以前自动获得医师资格的那些医师,没参加执考,面对松垮的晋级考试到年份就轻松的晋级了,也不要参加什么培训,那水平真正提高了吗。这些重点却没人注意了。

  3.驳“规培得到普遍赞同”

  03,04,05年,那时已经华西开始规培了。但哪个时代,规培不是强制,而是自由选择,而当时选择规培的甚少吧。当时华西的规培全面宣传,而上海长海医院的合同制也在招人,据我所知,选择合同工的也比规培的多得多吧!

  05-08年少数医院已经开始行政强制了,但是没有普遍推行,此时的华西,规培生有一半人中途退出。(刘教授的数据)

  所以:那些年,“规培得到普遍赞同”是不存在的!

  转变从09年开始,卫生部门的工作做通了。卫生部下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毕业生没有选择。于是,华西的规培完成率几乎100%,而且每年的招收变得火爆,因为,不去华西规培也被迫要去别的医院规培。

  但是,此时的规培仍是充斥着抱怨和不满。这个时候的“普遍赞同”,也不是事实!

  毕业生选择去华西规培,并不是对规培的赞同,只是相对看好华西。

  我知道的我们医院的年轻医生,对规培100%反对!

  规培的硬伤一:规培生整体收入低,所受剥削严重。这也是目前最大的反对原因。

  ①美国住院医生的工资一般是每年3-4万美元,而国内的规培工资,能达到3-4万人民币的又能有几家?这几年华西医院的确达到了,但是谁都知道,华西是一家顶级医院,有着充分的资源和条件,其他的规培基地医院呢?医生自己都嫌少,怎么给培训生?国家又不给足够的补助,即使给补助了,也有一部分被医院扣掉,(比如交保险,收培训费的名义扣掉)。卫生部规定规培在二甲以上医院进行,很多二甲医院的医生都达不到每年3-4万人民币,所以我们在站内看到很多医院只给规培生600元一个月也不足为奇。

  整体而言,800-1600/月的居多,而这个收入,的确不好养活自己。

  ②华西如此大的手术量和工作量,3000的月收入和带教老师的收入的确不成比例!以麻醉的规培为例:按每天4-5台手术计算,(超过3个小时的算2个),每月22天,每个学生做的麻醉100台。每月收入为3000元的话,平均一个麻醉获得30元,其实也不多。而这只是白色的收入,灰的红的你不会有,带教老师才有的吧。

  ③事实上,美国的住院培训结束以后开始工作,其高薪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中国,在回报不能保障的情况下规培,让毕业生牺牲了时间和精力,牺牲了经济利益,显然会不得人心。

  规培的硬伤二:转型期间,毕业生没有知情同意权,没有选择权,被迫统一多学3年。这是我要反对规培的重要原因。

  医疗行业开展“毕业后教育”无可厚非,但是,全部以“知情”和“自愿”为原则。比如我们的晋级考试,进修学习,在职研究生学习等等。

  而转型期间的规培,医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不知情”,在毕业后“不自愿”,显然不是以知情和自愿为原则。高考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需要要8年的强制教育才能成为医生。如果他们在高考前就知道当医生的8年强制性教育,他们还会报考医学院吗?肯定会有很多人放弃的!而随着卫生部的一纸令下,他们这批人就是受害者。

  各行各业,只有“知情”和“自愿”才会减少矛盾和对立,才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行业关系。

  比如:目前卫生部试行的卓越医生培训计划,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和乡村医生培训计划,我们都不会反对,因为他全是以知情和自愿为原则。比如卓越医生培训计划,别说是10年,你要搞20年也无所谓,只有有人愿意报名就成。

  但是现在,毕业后全部规培3年,你毫无选择。一刀切的规培,让目前医科毕业生成了制度的受害者。

  有人会说,既然是转型,你总有人要牺牲,你们这几届倒霉。

  但是,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在自愿规培的基础上先大量宣传,深入人心?为什么不在华西试点的时候,也大量的在非教学医院也试点,并把试点的结果广而告之?如果你的规培好,可以用优势来吸引毕业生,而不用这样强迫吧?

  规培的硬伤三:对于教学医院,资源无法有效分配;对于非教学医院,师资尚未建立就匆匆把规培的全面铺开,其结果是让毕业生规培3年,水平却不会本质的提高,正规化教学的目的无法达到,形式大于内容。这是可以预见的事实。

  1.作为教学医院的华西,其规培生让战友羡慕,但是你也看到某华西规培的战友发言:华西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都在为规培生让路。因为最倡导规培的是华西,所以,华西可以押后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的教育,也要把规培做好。但是,其他的教学医院呢?有限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和有限的病患队伍,如何有效安排?

  2.进华西规培有几个人能争取得到?以麻醉系为例:华西今年招收规培的应届毕业生是35名,而华西自己的麻醉系毕业生是多少?你们都来我华西规培,那我华西的毕业生又去哪儿规培?去北大,交大?那交大和北大的麻醉毕业生又去哪儿规培?都去国外吗?

  3.整体来看,医科学校的毕业生远远大于教学医院所能承受的规培生数量。因此,要开拓大量的非教学医院为培训基地。就跟以前毕业了要找工作一样,大量的毕业生只能找那些非教学医院。卫生部把二甲以上的医院当成规培基地。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正规化,规培的目的也是正规化,但是,那些非教学医院自身的医生都没有正规化,如何教出正规化的学生来?不先把正规做法教会老师就匆匆忙忙的让其教学,如何保证质量?提前的工作都没做,就开始全国范围内规培,这样规培不规培有啥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规培3年,跟过去的工作3年,学得有什么不一样?不还是靠个人吗。于是,教学只能停留在口号和空喊上,刮风走过场,流于形式。

  4.当然,对于那些志在去二乙和一甲医院的本科生,对于志在去乡镇医院和卫生院的以及去私人医院的本科生,规培可能大有裨益,二甲以上的水平也就比没有规培强啊。但是,目前这样的本科生会有多少?

  规培的硬伤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急功近利,没有做“毕业后教育”的全面规划就率先让毕业生的规培匆匆上马。

  “毕业后教育”应该有一个职业生涯的全面规划,但是,现在只单单对毕业生规培,不能不引起质疑!

  我已经说过,目前没有对主治以上的医生培训教育,而且目前的晋级考试很松垮,没有包含培训的内容,所以本身正规化程度就不足,不正规的做法持续存在。

  而且医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充电,不断知识更新的行业,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比如十年前的麻醉理念和抢救程序,十年前的用药种类和监护仪器,和现在会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卫生部不为“毕业后教育”的全面规划,单单把毕业生拿来规培,把培训集中堆在头3年,能不受到诟病?

  比如:可以考虑把住院培训设为一年,以后主治,副高,正高的晋级各培训3-6个月,这样“毕业后教育”连续性强,也更容易得多支持。

  而不学习不充电的师资,不与时俱进,又如何带好学生?

  规培的硬伤五:变相的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让卫生部和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并驾齐驱。有限的资源难以分配,矛盾无法协调。

  事实上,3+2的规培,跟临床型的硕士教育与硕博连读高度重合。

  1.据一位现役华西规培生对她同学的原话:想进华西规培的难度不亚于考研的难度。笔试,面试,英语。也就差政治了,但是,规培时候不会缺政治的。

  《规培办法》第八条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临床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业务培训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和外语以自学为主。

  从目前华西的规培效果来看,华西的“规硕规博”(3年和5年规培后的人才),其临床和科研能力都不亚于其临床型硕士博士,要强于很多医学院校的临床硕士,临床博士。

  现在华西出了配套的规培教材,可以预想,其内容不会和研究生教材差太多。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循证,SCI,英语,政治。

  2.对于华西这样的教学医院,既要承担本科的教学,也要承担临床型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学,还有进修的教学,其医疗资源怎么分配?尤其是3+2的规培模式,其学习时程和教学内容和研究生博士生教学,高度重合。毕业的时候,他们的去向又如何分配?,

  有人说,研究生博士生侧重研究。但是,作为临床型的研究生,归根结底是去医院做临床的,而不是去搞科研。

  (咨询了有关人士,按政策,目前的研究生毕业后要规培,以后的研究生上学3年顶规培3年,因此毕业后不需要再规培)

  3.与此同时,大学五年制的教育计划和规培相重合,怎么办?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大四有生产实习,大五是一整年多的临床实习。麻醉专业的的实习分4份,一院麻,二院麻,心内,呼吸,各自都是3个月。现在,规培计划与之重合,那大五何去何从?

  规培的硬伤六:瞒天过海,变相提高医生的入职门槛,开创了不好的先例。

  规培本质上类似研究生教育,变相提高医生的入职门槛。医疗行业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等于否定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

  其他的行业可以开始跟风:

  教育机构开始对师范类毕业生规培,想成为教师,先在各个学校规培3年,拥有教师资格证且合格以后才能成为教师,才可以单独授课和评级晋级。

  司法部可以规定,法学院校毕业以后,先在律所规培3年,不能再单独接受委托成为律师。规培合格且由律师资格正才能成为律师。

  公安部可以规定:警官学院毕业的学生,先上公检法机关规培3年,规培合格后且考上警官资格证才能成为警cha。

  财政部可以规定:财经毕业且有会计合格证的,先规培3年后才能开始工作,去当会计,出纳,审计师。

  当这些状况出现后,社会的秩序已经打乱,高等教育变成虚设。虽说目前的规培是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文的,但是,这些后果很可能存在。

  有人说:医生面对的是生命,有特殊性,所以对医生规培是应该的 。

  我要说的是:教师面对的是国人的心灵和灵魂,不一样的特殊吗。

  律师要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特殊吗 ?

  公安要维持国家机器的稳定,保护社会和谐和人们的安居乐业,不特殊吗?

  谁不特殊?

  按这样的逻辑,谁都可以脱离整体的高等教育规范,径自再派生出自己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入职门槛,加大对新人的剥削,让两种高等教育并驾齐驱。但愿想多了吧。

  我的看法:中国的变革,从来都不是自下而上的,从来都是自上而来,因为我们习惯了权势决定一切,但是,这并不代表底层就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权势的慈禧并没有给他们机会。但他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现在的规培,既没有年轻医生的支持,也没有对行业发展的益处,只会加剧已经很剧烈的医患矛盾和行业内部矛盾。但是权势的大佬却执意推行,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为医疗的长远发展考虑?

  想要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水平,不应该是对毕业生的规培,而应该是对所有晋级人员的培训;也不应该是3年的漫长而心酸的劳力,可以是3月-6个月更弹性化的培训和学习。所以,应该废除目前的规范化培训,而是实行晋级前培训。

  理论基础: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一个级别对应相应的手术权限。所以,牢牢把握晋级的条件,增加对拟晋级人员的培训,显得既可行又有效,有的放矢。

  具体做法:对晋级考试加大难度,严格控制晋级的比例,对于拟参加晋级考试或者晋级考试合格人员,要求3-6个月的培训。培训有对应的量化要求,弹性管理,必须满足量化要求才准予培训结业。有相应级别的培训结业,才能获得相应的晋级资格。

  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先有毕业前的实习,再有一年多的考照前的见习,并是不一无所知。考完越来越困难的执业医师考试后,他们基本都25岁以上,应该成为自己养活自己的独立体,而不是要继续的靠父母。规范化培训没有听他们的心声,如何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热情?

  抛却私心,晋级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哪个更有效,哪个更得民心?

  目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其根源还是在于医药费用的高昂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冷漠。

  目前的分配机制和劳动强度,的确让很多医护人员心生不满,于是服务态度自然有瑕疵。

  现在的规培,只会加剧这种畸形不合理的分配机制。

  一方面,华西越来越大,成为了年手术量10万的巨无霸,基层医院自然手术少,没有病源慢慢走向没落。恶性循环下,大医院越来越大,小医院的医生都不能维持温饱了,规培生去了并不能阻挡患者离去的步伐。

  另一方面,华西的壮大,并不是靠内部职工的勤勉多劳,而是靠更多的无偿劳动力的维持。这样,其本院职工的收入畸形的高,培训生却难以维持温饱。培训生的怨气和不满,终归是存在的吧。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分配机制,提高普通医生的收入,激励医护人员,提高行业幸福感,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