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导读 |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教授田伟院长带领下研究的《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科研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
2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5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大会堂隆重召开。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教授田伟院长带领下研究的《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科研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田伟表示:"今天作为代表去领奖,是脊柱、创伤两科合作的结果,应该感谢很多人的默默努力,也是医院的荣誉。感谢大家的支持。"
据了解,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2年12月引进红外线主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该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系统临床应用研究。至今,共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外科手术两千多例,其中包括X线虚拟透视导航44例,CT三维导航108例,以及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导航--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近2000例。X线虚拟透视导航和CT导航主要用于术中即时三维导航临床应用之前的时期,X线虚拟透视导航主要应用于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包括经皮微创手术),CT导航主要应用于颈椎和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自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早期两种导航技术即不再使用。
在不断提高精确性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使脊柱手术微创化,减少手术的创伤和风险,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由于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很好的弥补了微创手术的不足,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保障微创手术在精确安全的条件下实施,因此,田伟教授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omputerassistedminimallyinvasivespinesurgery,CAMISS)的概念。至今,积水潭医院已成功完成颈胸腰椎CAMISS手术200多例,术后效果良好。导航技术使传统的微切口手术成为真正意义上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同时也使许多传统手术微创化成为可能,是脊柱外科手术的一次革命。
我国骨创伤机器人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在国家863计划的滚动支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医疗机器人研究的优势单位,基于国内临床实际并结合国际发展态势,提出了医疗机器人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并选择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为切入点,突破了骨创伤机器人构型、双平面定位算法、机器人临床操作规范等基础性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套骨科机器人原型系统--小型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2004年12月9日,该系统在积水潭医院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小型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的出现,是我国医疗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技术突破。
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国内首个骨科机器人产品标准"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诞生,并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医疗机器人Ⅲ类(最高等级)器械注册证(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540188号)。截至2014年7月底,该骨创伤机器人产品已成功完成598例临床手术;统计数据显示,机器人定位精度达0.8mm,术中X线辐射降低70%,显著提升了手术质量,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田伟表示:"今天作为代表去领奖,是脊柱、创伤两科合作的结果,应该感谢很多人的默默努力,也是医院的荣誉。感谢大家的支持。"
据了解,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2年12月引进红外线主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该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系统临床应用研究。至今,共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外科手术两千多例,其中包括X线虚拟透视导航44例,CT三维导航108例,以及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导航--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近2000例。X线虚拟透视导航和CT导航主要用于术中即时三维导航临床应用之前的时期,X线虚拟透视导航主要应用于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包括经皮微创手术),CT导航主要应用于颈椎和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自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早期两种导航技术即不再使用。
在不断提高精确性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使脊柱手术微创化,减少手术的创伤和风险,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由于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很好的弥补了微创手术的不足,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保障微创手术在精确安全的条件下实施,因此,田伟教授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omputerassistedminimallyinvasivespinesurgery,CAMISS)的概念。至今,积水潭医院已成功完成颈胸腰椎CAMISS手术200多例,术后效果良好。导航技术使传统的微切口手术成为真正意义上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同时也使许多传统手术微创化成为可能,是脊柱外科手术的一次革命。
我国骨创伤机器人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在国家863计划的滚动支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医疗机器人研究的优势单位,基于国内临床实际并结合国际发展态势,提出了医疗机器人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并选择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为切入点,突破了骨创伤机器人构型、双平面定位算法、机器人临床操作规范等基础性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套骨科机器人原型系统--小型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2004年12月9日,该系统在积水潭医院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小型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的出现,是我国医疗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技术突破。
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国内首个骨科机器人产品标准"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诞生,并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医疗机器人Ⅲ类(最高等级)器械注册证(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540188号)。截至2014年7月底,该骨创伤机器人产品已成功完成598例临床手术;统计数据显示,机器人定位精度达0.8mm,术中X线辐射降低70%,显著提升了手术质量,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