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立刻倒下,但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导读 | “一线医师的工作强度有多大?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70~90小时,是常人的两倍!我们一上午的门诊至少要看30~40名患者,怎么保证质量?为让患者满意,我们只好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 |
“一线医师的工作强度有多大?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70~90小时,是常人的两倍!我们一上午的门诊至少要看30~40名患者,怎么保证质量?为让患者满意,我们只好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塞满,周末与我们无缘,年假更是从未休过,都无偿奉献给了患者。然而,患者却从不体恤我们,动不动还来个‘医闹’。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还如何安心看病?”
曾几何时,医生是被大众和社会如此地羡慕的一种崇高职业,而今,医生们又是多么地沮丧和无奈:即使身负重压,但依然要苦苦坚持。弹簧尚会崩坏,更何况有着血肉之躯的医生?濒临极限时,倦怠的心声也许就是:“我不会立刻倒下,但我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
频频濒临极限,怎不令人倦怠
看病看得直恶心,饭都不想吃。工作超时、值夜班、没有午休,大医院医生的工作负荷“超载”现象似乎习以为常。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医生,她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累倒在病床上。她的故事引起了全社会共鸣。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陆文婷的“翻版”。
段华,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这是她的一段典型生活记录:早晨6点15分,闹铃准时响起。最多赖床5分钟,她必须起来。洗漱完毕,立刻开车出门。一年四季,她的早餐都是在车里吃。一杯牛奶,一杯开水,一块面包。车子等红灯的时候,她赶紧吃上两口。
7点30分,她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先到病房看重病人。8点整,她带领医生查房。70张床的病人都查完,需要40分钟左右。9点整,手术正式开台。她的手术一般都是连着做五六台,最晚的要做到下午6点。中午,只能在手术室里吃盒饭。她一周有两个半天出门诊。按照常规,专家门诊最多看25个病人,但由于病人苦苦哀求,她每次都要加到四五十个号。多数病人都是疑难病,光看病历就很耗神。所以,早晨8点门诊,通常要看到下午两点。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
下午5点,她还走不了。有时在做手术,有时在出门诊,有时辅导学生,有时处理科室工作。晚上9点左右,才能离开医院。晚上10点,回到家里,泡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像段华一样辛苦忙碌的医生,并非少数。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郭慧琴,几乎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郭慧琴一周三天门诊,两天手术。她擅长做高难度的肺癌手术,一台手术往往需要六七个小时,而她有时竟然一天做4台,几乎达到了体力极限。晚上,她通常都是9、10点才能下班。回到家里,还要看资料、写论文,一直忙到深夜。她每天只睡5个小时,凌晨1点前睡觉,已经是很“奢侈”了。
由于长期过度疲劳,她只要闭上眼,1分钟就能睡着。晚上下班,一坐上丈夫的车,立刻就睡。到了车库,丈夫犹豫再三,不知是否该把她叫醒。回到家里,有时吃着饭,趴在饭桌上就睡着了。有时坐在沙发上,没脱衣服就进入梦乡,直到天亮。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卢弘说:“每次看完门诊,很累,也很委屈,有种想哭的感觉。有时看病看得直恶心,饭都不想吃。现在科里一半的医生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主要是因为工作强度大、生活不规律。”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健说,目前,很多大医院开设了双休日门诊。但由于医护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完成正常工作都显得紧张,双休日门诊是靠硬加班加出来的。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晓燕认为,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医护人员承受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却得不到相应回报,极易产生身心疲惫、缺乏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的症状,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医疗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塞满,周末与我们无缘,年假更是从未休过,都无偿奉献给了患者。然而,患者却从不体恤我们,动不动还来个‘医闹’。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还如何安心看病?”
曾几何时,医生是被大众和社会如此地羡慕的一种崇高职业,而今,医生们又是多么地沮丧和无奈:即使身负重压,但依然要苦苦坚持。弹簧尚会崩坏,更何况有着血肉之躯的医生?濒临极限时,倦怠的心声也许就是:“我不会立刻倒下,但我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
频频濒临极限,怎不令人倦怠
看病看得直恶心,饭都不想吃。工作超时、值夜班、没有午休,大医院医生的工作负荷“超载”现象似乎习以为常。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医生,她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累倒在病床上。她的故事引起了全社会共鸣。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陆文婷的“翻版”。
段华,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这是她的一段典型生活记录:早晨6点15分,闹铃准时响起。最多赖床5分钟,她必须起来。洗漱完毕,立刻开车出门。一年四季,她的早餐都是在车里吃。一杯牛奶,一杯开水,一块面包。车子等红灯的时候,她赶紧吃上两口。
7点30分,她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先到病房看重病人。8点整,她带领医生查房。70张床的病人都查完,需要40分钟左右。9点整,手术正式开台。她的手术一般都是连着做五六台,最晚的要做到下午6点。中午,只能在手术室里吃盒饭。她一周有两个半天出门诊。按照常规,专家门诊最多看25个病人,但由于病人苦苦哀求,她每次都要加到四五十个号。多数病人都是疑难病,光看病历就很耗神。所以,早晨8点门诊,通常要看到下午两点。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
下午5点,她还走不了。有时在做手术,有时在出门诊,有时辅导学生,有时处理科室工作。晚上9点左右,才能离开医院。晚上10点,回到家里,泡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像段华一样辛苦忙碌的医生,并非少数。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郭慧琴,几乎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郭慧琴一周三天门诊,两天手术。她擅长做高难度的肺癌手术,一台手术往往需要六七个小时,而她有时竟然一天做4台,几乎达到了体力极限。晚上,她通常都是9、10点才能下班。回到家里,还要看资料、写论文,一直忙到深夜。她每天只睡5个小时,凌晨1点前睡觉,已经是很“奢侈”了。
由于长期过度疲劳,她只要闭上眼,1分钟就能睡着。晚上下班,一坐上丈夫的车,立刻就睡。到了车库,丈夫犹豫再三,不知是否该把她叫醒。回到家里,有时吃着饭,趴在饭桌上就睡着了。有时坐在沙发上,没脱衣服就进入梦乡,直到天亮。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卢弘说:“每次看完门诊,很累,也很委屈,有种想哭的感觉。有时看病看得直恶心,饭都不想吃。现在科里一半的医生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主要是因为工作强度大、生活不规律。”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健说,目前,很多大医院开设了双休日门诊。但由于医护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完成正常工作都显得紧张,双休日门诊是靠硬加班加出来的。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晓燕认为,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医护人员承受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却得不到相应回报,极易产生身心疲惫、缺乏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的症状,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医疗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