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医药健康事业可学什么
导读 |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于3月23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成功从第三世界晋升第一世界,成为一个让人民引以为豪、全世界瞩目的国家。 |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于3月23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成功从第三世界晋升第一世界,成为一个让人民引以为豪、全世界瞩目的国家。
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当地时间今早8时先后用马来语、汉语和英语发表电视讲话。
新加坡华人比例高达70%以上,是除中国外华人比例最高国家,华语是当地最广泛的语言。新加坡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有着非常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制,新加坡经济高度市场和自由化。新加坡监管体制健全,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世界前列。新加坡有着极强的经济竞争力和人才优势,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参照国家。
新加坡人是幸福的。这里拥有世界先进的医保设施、享誉世界的亚洲医疗保健中心、医疗保健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当今亚洲最高水准,2007年被评为最佳医疗/健康旅游目的地,新加坡是亚洲地区能够最佳处理主要医疗危机的国家,全球癌症研究中心与心脏疾病治疗中心。
新加坡的食品药品监管与生物医药产业
新加坡负责食品安全与保障的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部长李智陞先生2014年6月曾到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交流合作。
新加坡还是2014年11月20日在北京成立的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的13个管理委员会核心成员国家之一,目前由新加坡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其他12国组成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正负责规划和统筹联盟在临时阶段的相关工作。
药品管理:五部法规
新加坡的医药产品,除了本地几个制药厂提供部分需要之外,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并以欧美国家为多。这样,新加坡的药品管理既涉及药品的国内使用,也涉及其转口贸易。同政府部门其他方面的管理一样,新加坡的药品管理也相当缜密和严格。
按照新加坡政府的分类规定,药品属于化学产品类,因而新加坡政府对药品的制造、进口和销售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监督程序。目前,新加坡对药品实行的管理主要有5个法规:一是《药品法》,主要涉及药品的生产和规范;二是《药品法(广告与销售)》,规定药品广告必须先由管理药品的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刊登,而且登载的相关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三是《药品滥用误用法》;四是《有毒药品法》;五是《药品销售法》。
药品审批:加急、普通两种程序
新加坡的药品注册主要在药品法的大框架下实施,而对药品注册的要求则必须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新加坡的药品注册由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的药品审评中心负责审评工作,分为以下4种:创新药、普通制剂、已有药品批准件的重大改变和已有药品批准件的微小改变。药品管理机构批准的进口药品,必须有原产国的药品管理机构颁发的药品证明书、说明书,以及药品特点总结等。
新加坡负责药品注册的新加坡卫生科学局下属药品审评中心与卫生部同级,而新加坡的药品经销则由新加坡卫生部药物行政处和药品部共同管理。根据资料显示,新加坡国产药品总体上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需求,但还有许多品种仍然需要进口。新加坡的新药上市,必须经过新加坡卫生部的批准,具体由该部下属的“全国药剂管理组”和“药物评估中心”负责。药品公司经营进口药品和批发药品业务之前,也必须获得卫生部的许可。
数据显示,每年在新加坡获准注册的新药约有200多个品种,已在国外上市的药品(中成药除外)进口到新加坡无须临床研究和质量复查。通常情况下,新加坡的药品审批程序分为加急和普通两种,加急审批时限为4个月,普通审批时间则更长。
新加坡的药品零售单位主要散布在各大医院的药房药店、专卖店、私人诊所和组屋区的药品杂货店。在处方药的销售方面,零售药店均严格按照药品分类的管理规定执行,否则将会受到严厉处罚。新加坡已加入国际医药品检查协约组织,其药品生产也严格执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价格:药品零差率,费用晒网上
新加坡的医疗价格主要由市场来进行调控,医疗费用公开、透明。新加坡政府对医院药品的价格实行全面干预,其政策取向是医院不允许在药品上获利,所以,对医院药品一律采取零差率政策。也就是说,药品的出厂价格就是病人的购买价,以借此减少医院药品开支,从而减少医院开支,使费用控制在国家对医院的总费用预算之内。
从2003年起,新加坡当地民众可以在政府卫生部的网站上查看并比较各医院的收费情况,市民在选择就诊医院时,可以查询出各大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及单病种费用等,以便做出合理抉择。新加坡卫生部表示,他们每个月都会定期更新资料,以便公众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情况。
新加坡私人医院的收费情况从2007年底也被放到了网上,对公众来说就更方便了。这种做法其实是双向受益,公众可以了解各医院的收费情况,以便做出选择,医院则可以从网站上知道同行的收费,从而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
由于实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新加坡的医院基本不存在药品虚高定价、过度用药等问题,而医院的药品收入也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
中药监管:中成药按OTC管理
相对于西药而言,目前新加坡的中药仍处于辅助或从属地位。正规的西医医院都没有设立中医门诊,其药房也不销售中成药。由于新加坡人口70%以上是华人,受传统文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中药仍然受到许多新加坡人的青睐。
目前,新加坡政府对中成药的监管重点是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对产品的有效性,新加坡政府目前并未提出明确的要求。新加坡的中成药目前全部按非处方药进行管理,无需取得批准文号,而且其生产也并未要求严格按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来执行。新加坡的中药监管具体由卫生科学局负责,主要针对的是中成药。由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在新加坡属于原生药,所以基本上没有实施监管。
其中,中成药在新加坡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任何用于传统中医治疗的药品”,即任何含有一种或多种完全源自植物、动物或矿物的有效成分的药物制成品,而该药品或其全部有效成分均收录在《中药大辞典》、《本草纲目》或其他获政府批准之出版物中。根据规定,中成药不包括任何用于人体注射的药品、任何在新加坡《毒药法令》中被列入毒药名单的药品、任何以从植物、动物或矿物分离出的化学物质为有效成分的药品等。
新加坡中成药监管的主要目的,是要确保在新加坡上市的中成药都是安全和品质优良。根据相关规定,所有中成药都必须在包装上加上用中文和英文书写的“允许作为中成药销售”的标签,而所有中成药生产商、分装商、批发商和进口商都必须获得卫生科学局核发的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
医药研究:项目数量快速增长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近年来高度重视生物医药科学方面的科研投入,相关研究项目的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新科研局在2010财年共开展了24项生物科学研究项目,2012财年则增加至64项,在2013财年上半年,更达到了75项。
与此同时,新科研局在过去三年颁发的生物医药执照也从2010财政年度的22个,增加至2012财年的56个。此外,从2008财年至2012财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共开展了7400多个相关项目研究,投入资金高达6.9亿新元(约合34.5亿元人民币)。这些研究主要以亚洲人为参考对象,围绕癌症、代谢性疾病以及皮肤相关保健产品等的研究和开发。新科研局表示,欢迎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并期待它们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李光耀的医疗观——新加坡医保体系解析
新加坡在经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发展为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国家,除在经济上创造“亚洲奇迹”外,新加坡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创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制,利用低于4%/GDP的医疗费(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0%),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认为是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医疗保健体系。
李光耀早年留学英国,对当地风物颇为赞赏。然而2003年,在他携妻访英过程中,妻子中风看病医院无人理睬的经历让对他造成了冲击。李光耀反对西方民主国家在教育、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实行免费政策的做法。他认为在“福利主义”方面走得太远,就会导致绝对平均主义,容易使社会失去进取心。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从英国的制度汲取教训,不应该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因为这会严重削弱公职人员的服务精神,使公共服务被公众滥用,服务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将是一般老百姓。”
新加坡实行医疗保健储蓄模式,公立医院依然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拥有自主经营权,薪酬激励充分,医疗服务水平高,民众满意度高。该模式特色在于引入个人约束机制,个人储蓄支出占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较好的解决了其它模式难以解决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效率上处于国际前列。
新加坡私立、公立和民间团体(简称3P)医疗机构提供的3级医疗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由3P的医疗机构提供,三级医疗机构严格把关,实行双向转诊,三者相互补充,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0世纪80年代,“指导性竞争”被引入新加坡公立医院体系中,各公立医院重组为企业实体,设立理事会,然后建立以公立医院为核心,以周边综合诊所、社区医院、养老院为支撑的医疗集团,集团内部整合服务、转诊,共享设备、床位、电子病历,发挥综合效应和规模经济。各集团之间则有序竞争,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新加坡有6医疗集团,形成区域性公立医院重组,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及水平。
新加坡医疗体系倡导,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费用在个人,4级病房体系和3M医疗保险体系建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并把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效整合了医疗资源,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医疗网络,从而提高了医疗体系整体服务质量和能力。
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依靠政府补贴和强制个人保险来实现全民医保的典型国家,通过政府津贴、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构建了整个医疗保障网络,后三者被称为“3M策略”。
1.政府津贴:新加坡政府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类型来为病人提供财政补贴。其中,就门诊看病而言,政府为成年人补贴50%,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补贴75%。而对于住院患者,根据住院条件的差别,病房分A、B1、B2、C四个等级。对各等级病房的补贴率分别为0、20%、65%和80%。如果每次总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即可启动保健储蓄。
2.保健储蓄计划:这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全国医药储蓄计划,相当于我国的城镇在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国民必须将每月收入的7%~9.5%储存入个人专用户头,用于支付户头持有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和特殊的门诊费用。为避免储蓄提早用尽或过度耗费,此项保健储蓄在使用时是有限度的,政府积极鼓励患者选择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称的病房等级。
3.健保双全计划:设立于1990年,健保双全的投保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首次缴付公积金时,就自动在健保双全制度下交保,除非他们选择退出。这是一项低廉的重病保险计划,为投保人提供重病保障,万一患上重病或长期疾病需要庞大的医药开支,而保健储蓄又不足支付这些开支时,可动用健保双全资金。
4.保健基金:设立于1993年,是政府设立的一项保健信托基金,主要使用利息收入协助贫困病人支付医疗费用,其实质是通过政府买单为贫困者提供安全网,是一个托底的国家保险基金。
医疗服务体系
新加坡实行双轨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即政府提供非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私人医生提供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根据所有制不同,医疗机构分四大类:1.公立医院、专科中心或政府综合诊所;2.私立医院或专科中心;3.私人诊所;4.慈善义务机构,包括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终端疾病医院、慈善医疗义务中心等。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共有8家中大型综合医院、10个专科中心、18家综合诊所等。
新加坡基本医疗服务为人们提供基本诊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门诊治疗、出院后的跟进治疗,免疫,健康筛查和教育,诊断和药品服务。新加坡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的联合诊所和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并实施初级诊疗制度,在需要的情况下由全科医生转诊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新加坡有18个联合诊所和2400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18个联合诊所为一站式医疗服务中心,是2400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的补充,只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20%。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80%的基本医疗服务。
新加坡医院服务方面,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新加坡共有25家医院,共有床位10756张,每千人有2张床位,其中公立医院占有85%的床位,每家医院床位数从185张到2010张不等,而私立医院的床位数较少,只占15%,各医院从20张到30张不等。公立医院提供80%的住院服务,而私立医院只提供20%的住院服务。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在床位的供给,高技术、高成本药物的引进、控制医疗成本等方面有更大的影响权重,可以为私人医院定价提供基准点。
新加坡有15家公立医院,其中包括6家急性综合医院,一家妇幼医院,一家精神病医院,此外还包括6家国家专业中心和一家多学科医疗中心。新加坡公立医院病房分成4个等级,A、B1、B2、C级,并对不同等级病房的床位进行分配,C 级病房床位占27%,B1和B2级病房床位占38%,A 级病房床位占35%,为鼓励患者按需就医,节约医疗资源,政府对不同级别的病房给予不同补贴,其中C级病房补贴80%,B2级病房补贴65%,B1级病房补贴20%,而对于A级病房政府不予补贴。2012年新加坡急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为5.8天,平均入住率为85%。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医疗中心的建设,通过财政高投入、高补贴建立起较完善的公立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盖全体居民,并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疗中心就诊,如社区医疗中心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由社区医疗中心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这样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又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医疗管理特点
(一)政府重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一是建立了全民的医疗保险网络,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使每个国民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对住B级病房的病人医药费进行直接补贴,减轻中低收入者的医药费用负担。三是凡国家公立医院和综合诊所,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和购置设备,不需要医院从经营利润中负担。
(二)建立了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
一是私人诊所、综合诊所、社区医院、综合医院、专科中心等医疗网络健全完善,分工明确,运转平衡良好。私人诊所和综合诊所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居民社区,居民患常见病、多发病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多在个体诊所、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内解决。二是患者实行双向逐级转诊,既方便患者就医,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更降低了医药费用,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避免了像我国一患病不论大小轻重就往大医院挤的无序局面。因而新加坡的大型医院大病重病住院病人较多,而门诊病人一般不像我国那样拥挤。
(三)卫生事业管理先进规范。
一是建立公立和私立医院两种所有制医院相互竞争机制,医药价格借助市场机制调控,有关媒体及时公布各大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及单病种费用供患者自行选择。二是重视对世界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吸纳,新加坡卫生和医院管理的标杆都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其管理人员和专业医师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十分普遍。
药品零售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规定,公司经营进口药品和批发药品须获得卫生部许可。其卫生部人员估计, 其国产药品可以保证部分国内市场需求,但还有许多药种依赖进口。
新加坡拥有诸如Roche和Zuellig等销售额过亿美元的大型跨国药品制造商和批发商,药品零售单位主要散布在各大医院的药房药店、专卖店、私人诊所和组屋区的药品杂货店。佳宁药房(Guarding)、Watsons(屈臣氏)等为主要连锁药房,占药房总数的近一半。
佳宁药房与屈臣氏在新加坡是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佳宁药房原建于马来西亚,但在1998年成为怡和集团下属企业,屈臣氏1981年被和记黄埔收购。怡和的万客隆、7-Eleven、佳宁与和记黄埔的百佳、屈臣氏,两大集团在大型超市、便利店和药品零售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意义的是两家企业都源自于中国广州,怡和最早于1832年在广州成立,屈臣氏1828年成立于广州。目前,在东南亚的药品零售市场佳宁领先于屈臣氏。在新加坡的消费者眼中,佳宁也属于第一品牌,佳宁药房的产品价格也要略高于屈臣氏。
健康护理成行业主流
新加坡药品分零售药和处方药两大类。零售药可方便地在市场上买到,主要包括:维生素类药品和一般家庭必备的常用药品。常用药和家庭常用药品价格为公众一般收入水平可以接受,保健药品价格则比较高。处方药需要持医师处方在商店或医疗机构购买,价格一般高于上述常用药品。
由于新加坡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的健康保健制度源于英国,本国居民均可接受近乎免费的预防保健服务。不仅是诊疗近乎免费,而且病人治疗疾病的药品也差不多是免费提供。病人看完病后,诊疗医生即负责从医院配药给病人,基本上不存在外出配药的情况。
因此,新加坡的连锁药房面临的是一个相当有限的药品市场,健康护理品的销售已成为连锁药房的主要业务。佳宁、屈臣氏、艾柏士等连锁药房个人护理保健品、美容化妆品销售比例要远远大于药品。佳宁药房的一项顾客调查发现,40%的入店顾客购买、浏览最多的产品是个人保健护理品,34%的顾客选择美容化妆品,只有不到18%的顾客是为了购买药品。值得注意的是,连锁药店近期对健康护理品市场的布局速度加快。
政府严管网上药物售卖
新加坡对售卖药物的本地网站跟传统的卖药公司“一视同仁”,即这些网站也只能售卖那些可在柜台自由买卖(over the counter)的普通药物,这些药物无需药剂师或医生处方。
跟国际组织互通消息,卫生科学局参与一项由国际刑警和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跨国执法行动Operation Pangea II,有24个国家参与了行动,将一些售卖危险和非法药物的网站一网打尽。
新加坡医疗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导读>>>
新加坡超越香港,荣膺全球高效医疗体系榜首
《彭博通讯社》每年会评估5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平均寿命、政府医疗开支和个人医药开销等指标后,进行排名。这些入榜的国家和地区必须符合特定条件,其中包括:总人口至少达到500万、人民的平均寿命是70岁或以上等。在2013年排名第二的新加坡,2014年取代香港,名列榜首。香港退居第二,意大利排名第三,美国排在第44名,俄罗斯垫底。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曾自豪地总结道,“在确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医疗照顾的同时,我们并没大量地耗费资源,也没有让病人须排长龙等候动手术。”
那么,新加坡如此高效的医疗体系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那还得归功于新加坡医疗体系建设的四大原则。
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容易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承袭了英国免费的住院治疗和补贴的诊所治疗体系。“他们相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样的计划虽然合乎理想却不切实际”。诚如李光耀所言,免费服务导致过度医疗消费,只能排队来限制需求。美国则采用医疗保险加自由市场体系,逐利导致成本上升,部分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被排除在外。
新加坡政府以理性的实用主义为指导,以结果为导向,最终确定四大原则:
一、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必须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
二、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成本过高.会将低收入者挡在门外;成本太低,会造成道德风险,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
三、公立、私营和社团医疗机构并存。通过指导性竞争和强制性信息公开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四、民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患者去私人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各级病房政府补贴比例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新加坡发展出3M医疗保障体系、3级医疗服务体系和3P医疗机构体系等,成效显著,赢得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兜底基层的全民医疗保障
很多人对西方国家的医疗制度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死得起,病不起”,意思是说医疗费用高昂,如果得了什么大病,随时会倾家荡产。但是在新加坡,很少人需要自己掏钱付这种医药费的。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公司和国家。“个人”是指自己花钱买的医疗保险,“公司”是指作为公司福利提供给员工的(其实也是向保险公司集体购买的),“国家”是指公积金里面的健保户头。该医疗保障体制具有广覆盖的优势:不仅包括一般疾病,也包括重病和慢性病;不仅普通收入阶层受益,低收入阶层、身体残疾阶层也可受益。这样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确保每个国民不论经济状况如何、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李光耀指出,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保健服务,但同时要求人们负担一些费用,以确保它不致被滥用而又能控制成本,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新加坡政府建立了“3M”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强调以个人责任为基础,并且对所有国民实行统一的医疗保健。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用“三保制度”加以概括,即: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比,新加坡模式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资金筹集和运用体制。
1.保健储蓄计划。该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1984年由政府设立,覆盖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6%~8%)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保健储蓄计划的款项,可用以支付公营或私营医院的收费,目前规定的限额是:住院费每日400新元,手术费则设有固定限额,从150新元至5000新元不等。
2.健保双全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每人每年缴纳的保费从12新元至249新元不等,看病时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健保双全计划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按照付钱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目前,已有超过50%的新加坡人加入了这一计划。
3.保健基金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该计划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政府每年拨1亿~2亿新元,并随预算盈余而逐渐增加到20亿新元,目的主要是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营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基金自1993年成立以来,向基金申请补助的人99%获得财政资助。
此外,还有乐龄健保计划。这是一项老年严重残疾保险计划,目的是提供终生保障。按照这项计划,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投保者,每月可以得到300新元的生活费。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筹资机制,注重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政府首先制定相关法律强制推行保健储蓄计划,对公立医院进行补贴,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对医疗费用进行调控,创立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的融资途径,由个人、社会、政府共同分担医疗保障费用。与此同时,政府拨款建立保健基金,解决穷人的就医问题。政府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结合,把纵向的自我积累与横向的社会共济保障以及政府为贫困人群的最后保障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每个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启示>>>
1.构建多层次、广范围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多层次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既有强制性的,也有半强制性的,更有完全自愿的。所谓广范围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
2.建立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自1960年起,新加坡的医疗开支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在3%~4%之间,新加坡是在发达国家中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人民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但又不以福利惰民,鼓励公众勤勉谋生。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6名。
3.明确政府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全国医疗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补助占到了25%,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个人负担比重高达50%,员工福利占25%。新加坡政府开支总额中,用于医疗开支的款项不超过10%。从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医疗津贴政策来看,政府的行为无疑是“劫富济贫”的。对住院病人,3~4床位病房政府补助为20%,6床位病房为65%,6床位以上病房补助80%。对综合门诊服务,成人补助50%,儿童和乐龄人士为75%。政府的角色只是作出最终的承担,向贫困的人群提供免费或大量资助的医疗服务。
4.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水平。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部长委员会,负责检讨政府在控制医疗成本及资助额长远增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政府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将医疗费用控制于低位,因此政府在控制医疗服务的供应及价格方面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作出干预,有一套控制医疗成本的措施,使所有国民均能负担基本的医疗费用。
把患者留在基层的公私合作医疗体系
新加坡拥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医疗保健中心。新加坡在为本国居民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每年还吸引近100万外国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疗。许多国际医疗组织和机构均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其区域或国际总部,保证了新加坡始终站在亚洲乃至世界一流医疗服务水平的前沿。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主要提供基层医疗、医院治疗和中长期护理3级医疗服务,这些服务由3P即私立(Private)、公立(Public)和民间团体(People)的医疗机构提供。
基层医疗 新加坡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基层医疗服务中80%由私人诊所提供,另外20%由政府综合诊所提供。政府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人们去诊所而非医院看门诊。新加坡基层医疗服务主要由2452家西医诊所(含18家政府综合诊所),641家非西医诊所,625家牙科诊所提供。
医院治疗 新加坡现有7家公立医院,包括5家综合性医院、一家妇女儿童医院和一家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提供住院治疗、专科门诊和24小时急救服务。还有6家全国性的专科中心,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眼科、皮肤病、神经科学和齿科中心,基本代表了新加坡最高医疗和研究水平。在住院医疗服务中,公立医院提供其中80%的服务,剩余20%由私立医院提供。
中长期护理 中长期护理是指入住医院的病患在病情稳定后所需的一系列医疗服务。对于需要中长期医疗的新加坡居民。中长期护理70%由民间社团即自愿福利团体提供,30%由私人机构提供。目前,已有多种居住型和社区型医疗服务方式供选择,共有300多家相关医疗机构。政府提供最高达90%的资本资助和最高达50%的运营资助给自愿福利团体,还通过公众的捐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初级医疗服务主要由私立医疗机构进行提供,病人通常首先到设在社区的诊所就医,接受由全科医生和护士提供的初级医疗服务,需要时再转诊至专科医生或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政府综合诊所主要提供门诊服务、免疫接种、健康筛查、健康教育、药房服务,以及病人出院以后的跟踪服务等等,有些也提供牙科服务。政府综合诊所旨在为低收入居民服务,政府对服务给予大量补贴。一次门诊的平均费用约为10元新币,政府提供50%的补贴,6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在校学生接受诊疗服务时可以获得75%的政府补贴。由于全国政府综合诊所只有18家,因此通常比私立的全科诊所距离居民住所更远,等候服务的时间也更长。
二三级医疗服务的供应结构则与初级医疗服务相反。公立医院提供了80%的住院服务,私立医院则提供了20%。80%以上的公立医院床位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必须收治病人,不管病人是否有支付能力。病人可根据意愿和支付能力自由选择公立或私立医院就医。公立医院提供各科紧急住院服务、专科门诊服务以及24小时急诊服务。住院服务通常由总医院或者地区医院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则由国家医疗中心提供。公立医院的门诊部可为政府综合诊所或急诊部门转诊的病人提供政府补贴的服务。这些门诊部主要提供专科性服务,比如整形手术、糖尿病、眼科、头颈部手术等等。新加坡居民可以享受50%的补贴,永久居民可获得25%的补贴。私立医院的专科门诊服务则不能获得政府补贴。
启示>>>
新加坡强调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保健服务,也承担部分公共卫生的职责,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为了切实发挥社区机构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规定:除急诊外,病人原则上先进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一般路程在10分钟以内);一般轻性病人就地治疗,难于治疗的才转入大医院。为鼓励人们到社区首诊,对于那些经社区首诊转入大医院者给予10%-20%的优惠,而对于直接到大医院首诊者则额外加价,由此从经济利益上诱导人们首先进入社区医院,这样“用钱来调节”,就形成了一道“拦河坝”,缓解了大医院的诊疗压力。更有意思的是,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适时转入社区医院,他们把此概括为“手术在大院,康复在社区”。为此,政府制定相应的标准,从利益上鼓励病人在社区医院康复。通过“双层双向转诊”制度,使医疗资源的配置得到全面整合和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益。
主要数据来源
荆林波、 贾俐贞,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与经验,2012。
戴月明,新加坡医疗保健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迪,2013。
新加坡3M计划医保计划发展史
1984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了全国性的医药储蓄计划——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设立了会员的保健储蓄账户,协助个人把收入的一部分存入保健储蓄户头,以备需要时支付会员个人或直系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
除了强制性的保健储蓄计划,1990年,中央公积金局又实施了具有社会统筹性质的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它又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是一项重病医疗保险计划。
健保双全计划顺利推开之后,1993年,中央公积金局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保健基金计划(Medisfund),它是在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均无法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3M计划正式成组,标志着新加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