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基础研究领域
导读 | 基础研究领域: |
1.陈恕行
人物小传
陈恕行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6月生,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
提名理由
他潜心于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他首次给出了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为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突破了瓶颈;他首次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马赫结构的局部稳定性,被称为是对马赫反射分析研究的第一次庄重的努力;他最早证明了拟线性对称双曲组在具特征边界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存在性,并应用于流体力学方程组,为刻画具特征边界的边值问题解的正则性提出了原创性思想。2010年被邀请在国际数学界最高水平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报告,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陈翰馥
人物小传
陈翰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IEEE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FACFellow。1937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
提名理由
他是我国著名的系统与控制学家。他发现的辨识算法收敛性条件,被国外专著称为“陈氏条件”;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被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4至1986年间适应控制领域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他与合作者给出了自校正跟踪器收敛性和最优性的严格证明,被国际控制界称为重大贡献。为表彰他在系统和控制论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杰出贡献,2014年,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IFSR)和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IASCYS)授予他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称号,这是系统工程领域中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
3.戴建武
人物小传
戴建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提名理由
他在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组织再生与创伤修复产品的研发及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建立了制备各种与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结合的人组织再生因子的基因工程制备平台。他和团队突破了再生医学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明的引导子宫内膜再生材料的临床研究已使多例患有子宫内膜瘢痕化的不孕受试者怀孕。在他与合作者的推动下,第一例子宫内膜再生研究的婴儿于2014年7月17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为子宫壁损伤的不孕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并由于该进展获评2014年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4.颜宁
人物小传
颜宁清华大学教授。1977年11月生,山东莱芜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
提名理由
她在膜蛋白质研究上出手不凡,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2007年,她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手创建起自己的实验室。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发表学术论文9篇,无一不成为国际焦点。她开展的“脱落酸受体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析”研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她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解决了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悬而未解的难题,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评价为“一项伟大的成就”,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邀在2014年国际生物物理年会上作大会主题报告。
5.李劲松
人物小传
李劲松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1971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行走在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等学科方向的前沿,为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揭示了母源因子Tet3蛋白参与受精后雄原核和核移植后假原核的主动去甲基化过程,确证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的缺陷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他建立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验证了这些细胞能够代替精子在注入卵子后产生健康的小鼠。他建立了通过完整卵母细胞高效重编程体细胞的核移植研究体系,证明两细胞卵裂球能够重编程雄性配子细胞;揭示了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机制。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6.黄来强
人物小传
黄来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深圳研究生院生命与健康学部副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和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主任、鹏城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博士(89)、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曾任职斯坦福医学院和硅谷公司资深科学家。广东龙川人。
提名理由
作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生命科学与技术、生物与纳米医药交叉融合研究,取得多项开创性成就。首次发现花药主动运动导向直接完成的交尾式自花授粉机制,改写了传粉概念并揭示植物繁衍与进化的全新模式。首次发现MVA代谢途径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揭示新的细胞通路,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发现YAP调控RHAMM基因转录及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并阐明其分子机制;发现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可阻断乳腺癌转移,开启老药新用的模式和机制。完成世界首个兰科植物(兰花)和首个CAM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分析,填补基因组研究多项空白,为兰花多样性的功能与进化研究和繁育与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典籍指南。发现Merlin的核质穿梭、调控表观遗传和TGF-?信号;发现CaN对膜运输和受体内吞、细胞自噬和神经退行病的调控;揭示治疗新靶点。发现抗HPVE7和宫颈癌的新颖多肽;制备多种新型纳米药物和给药系统,阐明纳米粒在胞内的转运及与自噬的关系;显示疗效优势和应用前景。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深圳史上首篇Nature论文;获准和申请发明专利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数项、中国重大科学进展和大英百科全书年鉴重大突破等殊荣。
7.师蕾
人物小传
师蕾暨南大学研究员。1982年6月生,北京人,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生物化学专业)。
提名理由
师蕾一直从事神经元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多条Rho家族小G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调控通路在神经元极化、迁移、分化和突触成熟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揭示了调控神经发育的新机制,推动了领域内对于神经元发育中关键细胞和分子事件的认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JBiolChem、Neuron、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受邀在TrendsinNeurosciences杂志上撰写关于突触成熟和维持的长篇主题综述,总他引300余次。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基金数项,已申请国家专利1项。
8.王海凤
王海凤上海理工大学成像光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71年10月生,江苏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光学博士。
提名理由
王海凤,他开辟了超分辨光针的研究方向,改变了人们对于光的认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明的超分辨纵向偏振光针使得共焦扫描光学显微镜突破了100纳米的可见光远场成像理论极限限制。纵向偏振光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对纳米光学、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建议把纵向偏振光束用于激光加工等,激起了人们对于不同偏振态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兴趣,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对超分辨成像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9.杨必成
人物小传
杨必成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不等式研究会顾问。1946年8月生,广东省汕尾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
提名理由
他是国际数学界的斗士。1994年至今,他秉持独立思想及自由精神,专注于破解“无冕数学之王”大卫・希尔伯特的“Hilbert不等式”。首创参量化数学思想方法,拓展了经典的Hardy-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系统建立起Yang-Hilbert型不等式及其算子刻画理论,硕果累累。该理论涵盖了12种不同门类的Hilbert型不等式,填补了该领域60多年的理论空白,使国际数学界重燃对Hilbert型不等式的研究热潮。论文曾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华夏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国创新教育协会“创新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他曾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创新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及“人民功臣祖国的骄傲”等荣誉证书,并连续12次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研贡献奖”。
10.尹大川
人物小传
尹大川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生命学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1969年7月生,四川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主要从事利用特殊环境开展的蛋白质结晶方法学研究,在磁科学和蛋白质结晶方法学领域享有声誉,取得多项有创新性的成果,发展了一系列新的蛋白质结晶方法,并开始在国内外一些同行实验室中逐步推广。2014年,他当选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学术组织理事,并成功获得与上海科技大学共同举办ICCBM17的主办权(2018年)。近年来,他先后8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其中7次已完成)。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2篇,他引400余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他先后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和奖励。
11.杨文力
人物小传
杨文力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教授,中国高等科技中心(CCAST)协联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美国数学学会成员。1969年12月生,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攻读理论物理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西北大学理论物理陕西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2014年,他与合作者建立了精确求解U(1)对称破缺(粒子数不守恒)可积系统的系统方法,成功求解了遗留本领域40年的著名问题,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理论突破,这些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篇是发表在物理类SCI一区杂志上。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2010年度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首届陕西省“百人计划”并被聘为陕西省特聘专家。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5项省部级奖和第二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12.杨震
人物小传
杨震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1959年8月生,辽宁沈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国际公认的有机合成化学家,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作出重要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化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发展。。在哈佛药学院期间,他率先开展一种全新的组合化学合成模式来探索和加速天然产物类似物的合成工作,为新药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合成途径。他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并以此为平台发展有机合成的新方法和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他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活性复杂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一系列复杂天然产物的首例合成。
13.李红
人物小传
李红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1965年1月生,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推荐理由
作为认知神经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中国心理学界首位长江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归纳推理、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认知发展、复杂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他揭示了认知控制在归纳过程中的作用,发现PSW可作为归纳推理的标志性正波,提出归纳创造中大脑顿悟过程和事物间联系的突然接通相关联,揭示了前额叶与纹状体等区域在假设否定中的显著作用;他首次揭示了人类存在负性情绪的强度效应,并发现女性对负性情绪更高的敏感性且导致女性有更多的抑郁障碍,他发现女性有更强的行为控制能力且与其右侧前额叶功能密切关联;他首次揭示了自然灾难对儿童利他分享行为的影响,揭示了积极心理能量能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他将高级认知过程与情绪感受性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早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认知行为干预手段。曾获国家、省部级奖励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发表SCI/SSCI论文150多篇,CSSCI/CSCD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14.侯杨方
人物小传
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1970年5月生,江苏人。
提名理由
2006年,他主持研制完成了第一套反映两千年(公元2年-2000年)来中国政区连续变化与人口变动的《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CPGIS);2009年,他主持研制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60周年展览版)”,参加“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为教育部展厅全国高校的仅有的两件实物之一,接受了包括全体政治局常委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国驻华使节、各界民众的参观,它是世界第一套运用了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了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政区、人口、自然、经济、文化、灾害等几大要素的空间分布;2013年4月起,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在前后六次帕米尔与南疆考察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世界首次”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世界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获《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报道;正在研制世界第一套精准反映清朝近300年版图、政区变化,并体现县级边界的《清朝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集》。
15.徐弘一
人物小传
徐弘一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千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1963年5月生,上海人,加拿大皇后学院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现代流体工业必须面对的一个世纪性难题――湍流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突破。他首次发现了凸角和凹角边界层的存在,相关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由普朗特和冯卡门在上世纪初所奠基的近代流体力学边界层流动的内容。他首次提出张量形式的涡粘系数并建立了可准确描述以各向异性为基本运动特征的湍流新型本构方程,被认为将会对目前工业界普遍采用的雷诺平均模型的物理基础和计算精度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他开启了流动模拟平台与其它多物理模块在动边界条件下进行强耦合计算模拟的先河。他的研究使加拿大的旋翼空气动力模拟技术走在世界前沿。他也被誉为西方世界研究格栅式导弹控制面技术的第一人。
16.张学记
人物小传
张学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名誉院长、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2009年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回国。曾任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临床生化部副主任,特聘教授。1964年2月生,安徽人,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EMBA
提名理由
他在传感技术研究领域创造了多项纪录:世界第一台智能化自由基检测系统、世界第一台纳微控制系统、世界最小的纳米传感器……他领衔研制的癌症早期临床诊断系统已做了3万多例临床试验.他开发的30多项新仪器和传感器,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已在国际一流刊物Chem.Rev.,JACS等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6部,专利43项.担任17个国际刊物主编,副主编及编委。曾获联合国机构ISCS-世界实验室W.Simon奖、CAA终身成就奖和世界杰出华人奖,是国际华人自由基生物及医学学会主席,2012年被中央提名增选为中共十八大党代表,成为“千人计划”科学家中唯一一位十八大党代表,2013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17.史建国 人物小传
史建国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微生物学副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10月生,山东人,山东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我国生物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领域的领军人,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研发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14种,其中谷氨酸、葡萄糖、乳酸等生物传感器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推动其在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酶制剂等生物技术研究与生物医药产业届广泛推广应用,是我国工业生物传感器唯一获得产业化的研发成果,市场占有率90%以上,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地位,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12项。
18.赖绍聪
人物小传
赖绍聪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等。1963年10月生,四川安岳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提名理由
赖绍聪在造山带火山岩与蛇绿岩研究领域工作了30余年,在内蒙古中部及中国东部对中生代火山碎斑熔岩进行过探讨,提出了碎斑熔岩体为次火山―侵出―溢流三相一体的成岩模式认识;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火山岩及秦岭造山带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针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为秦岭大别第二条缝合带的存在及其东延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他以身作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新秀,2014年,作为教学名师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多年的研究工作让他收获了数十项国家、省部级荣誉、奖项,包括入选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等,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
19.赵鹏
人物小传
赵鹏,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副院长。1980年2月生,山东人,兰州大学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提名理由
赵鹏,他在协同系统的寿命分析领域,引入了新的偏序“ReciprocalMajorization”,解决了美国科学院院士PersiDiaconis等人(1987)提出的公开问题,该工作目前已被引用40余次;他采用有序变量模型和冲击模型解决了具有异次性特征的网络攻击模型的刻画问题,为网络安全工程师进行网络防御提供了有效指导;在冗余系统的最优分配策略上,解决了Hu&Wang提出的公开问题。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担任SCI期刊COMMUNSTAT-THEORM和COMMUNSTAT-SIMULC副主编(AssociateEditor);已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知名SCI期刊上被引用400余次,其中发表在J.MultivariateAnal.的2篇论文被Sciencedirect遴选为该杂志近五年“引用最多的论文”。
20.乔宾
人物小传
唐瑜北京大学青年千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9年3月,安徽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
提名理由
乔宾是等离子体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研究领域里的杰出青年科研工作者。他在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大规模科学计算方面做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相对论超强激光(强度10^20-10^23W/cm^2)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下GeV-TeV离子新型加速机制探索和超强自生磁场(10^5T以上)的研究方面。在权威杂志PhysicalReviewLetters上发表系列论文4篇(他引达70次),得到国际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38届欧洲物理协会年会邀请做特邀报告。博士研究师从贺贤土院士,曾获全国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奖学金,担任美国物理通讯、等离子体物理等著名杂志的评审专家,也曾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21.朱平
人物小传
朱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7月生,江西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
提名理由
朱平长期从事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他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30nm染色质纤维分辨率为11?的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模型,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一重大的科学疑难问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他获得目前唯一一个病毒转录前后状态的全病毒原子分辨率结构模型,揭示了双链RNA病毒的转录及新生mRNA的加帽机制,澄清了长期以来关于RNA流出通道的争论。在Nature,Science,PNAS,eLife,PLoSPathog.,J.Virol.,Virology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领域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万人计划)。
22.王晗
人物小传
王晗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国际时间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睡眠研究学会睡眠节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分会委员。1963年7月生,安徽人,美国密执安州韦恩州立大学生物科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生物钟调控机制、斑马鱼的发育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及其在医药中应用研究。他建立的生物钟调控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动物模型和人类肝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动物模型,均为该领域第一个,目前世界上独创。他创建了具备大规模生产和繁育斑马鱼能力的斑马鱼研究平台,并成功建立多种转基因技术、基因敲除技术、高通量DNA测序和分析技术以及显微成像和分析等技术。
23.钟涛
人物小传
钟涛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64年11月生,浙江桐乡人。
提名理由
钟涛教授长期从事模式生物发育和遗传学研究,致力于心血管发育和再生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机制研究。在心脏方面,钟涛教授发现调控心血管发育bHLH转录因子Gridlock/Hey家族,揭示Grl/Hey2与转录激活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心脏生长的分子机理,为揭示房间隔缺损等相关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在血管研究方面,发现动脉和静脉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揭示了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被美国经典大学教科书《DevelopmentalBiology》(ScottGilbert编著,2010年第九版)采用。2011年回国后,发现诱导心肌细胞分化增殖的具有新型结构的先导化合物(Cardinogenfamily)。2014年,在细胞纤毛和心脏发育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前列腺素信号通路能够调控细胞纤毛生长和心脏及其他器官左右不对称发育,发表于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
24.于晓方
人物小传
于晓方,吉林大学艾滋病与病毒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59年10月生,北京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艾滋病研究所逆转录病毒专业博士
提名理由
于晓方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30余年,在该研究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并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Science》、《Lancet》、《PNAS》、《Genes&Dev》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总引用超过6500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多次受邀出席国际病毒学大会并做主题演讲。在学术上,他潜心研究Vif蛋白20多年,先后发现了其突破宿主天然免疫防御因子APOBEC3G的详细分子机制及细胞转录调控因子CBFβ对Vif诱导APOBEC3G泛素化降解具有的重要调控作用,掀起了“艾滋病病毒蛋白中和天然抑制因子的免疫逃逸模式研究”的热潮;他长期跟踪广西、云南等地的艾滋病流行情况,致力于艾滋病疫苗的开发,并成为我国首支进入II期临床的抗艾疫苗拥有人;他首次发现了逆转录病毒Vpx蛋白,开创了髓系细胞系抵御HIV感染的机制研究;他还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揭示了我国多种手足口病流行病毒均为重组病毒,并据此开展了对相关病毒治病机制和疫苗研发的相关研究。于晓方曾作为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获美国NIH资助课题18项。通过“千人计划”全职回国后,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了973及十二五重大专项的资助,进一步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果,并于2014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5.袁修孝
人物小传
袁修孝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二级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湖北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航空遥感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3年12月生,湖北阳新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耕耘于无地面控制的航空航天遥感高精度对地目标定位科研和教学第一线。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将差分GPS动态定位技术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集成,研发了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系统WuCAPS,并大规模应用于我国西部无图区的地形图测绘;21世纪初最早将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引入轻型飞机/无人机的低空摄影测量中,并成功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同时,他提出了利用卫星星历数据取代地面控制点进行航天遥感影像对地目标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核心算法已嵌入国产卫星遥感地面处理系统中,被广泛用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各级产品生产。曾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青年作者最佳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8项。
26.朱力行
人物小传
朱立行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美国数理统计学会会士、美国统计协会院士、国际华人统计协会会议计划委员会委员。1955年10月生,安徽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理统计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统计和概率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全局光滑(经验过程)方法最早的和最主要的研究者之一。在降维技术理论研究中,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开问题――现有切片方法无法选择最优切片数,引发了这个领域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对降维空间的维数估计被认为是原始SIR算法的一个替代,至今仍是该领域最好的结果,在统计普及级工业界得到应用。他在投影寻踪方法的研究中,否定了著名统计学家Huber教授的一个猜想。他对最小二乘方法的相和性进行了本质的改进,首次在低阶矩条件下,给出了弱相和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在2014年佐治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确定的15个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者中,他是第6大热点领域――降维技术的3个最主要研究者之一。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唯一主持人),2014年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