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5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导读 | 5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埃博拉病毒研究新发现,奇异侏罗纪兽脚类恐龙,以及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
5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埃博拉病毒研究新发现,奇异侏罗纪兽脚类恐龙,以及白血病研究新进展。首先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2014年7月至11月期间在塞拉利昂的五个大区检测的3000多份埃博拉病人样本,成功分离测定175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于这些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
他们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相比于暴发初期明显降低,由每年每千个核苷酸位点2.03次突变减少为每年每千个核苷酸位点1.23次突变。之前以美国研究团队为主发表的研究成果提示埃博拉病毒突变速率远远高于历史数据,接近流感病毒的进化速率。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进化速率的大幅提升将会给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此次最新数据和分析结果证实病毒的进化速率并未大幅提升,基本与历史平均速率相仿。推测之前的研究结果只是病毒特定进化时期的瞬时表现。
同时研究也表明埃博拉病毒遗传多样性在持续增加,相比于之前的报道,中国科学家团队发现了44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位点是非同义突变位点,有可能造成病毒蛋白结构和性质的改变。研究结果提示这些位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可以用作病毒分型重要标记的病毒进化的差异性位点。通过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科学家还注意到了在6个病人体内的病毒存在串联突变的情况。这一发现在埃博拉病毒中首次被报道,关于其背后的生物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探索。
而来自临沂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对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我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再一次取得重大成果。这种被命名为“奇翼龙”的小型恐龙属于“擅攀鸟龙类”的恐龙类群,这一恐龙类群与鸟类亲缘关系非常近,但它们长相奇特,头部短粗,手部外侧手指极长,尤其是其僵硬的羽毛呈丝状,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鸟恐龙和鸟类拥有的片状羽毛。
还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多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PRPS1基因突变是ALL治疗出现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他们在6.7%(24/358)的复发性B细胞ALL(B-ALL)病例中鉴别出了一些复发特异性的PRPS1突变。PRPS1可以编码一种限速嘌呤合成酶。他们发现,所有具有这些PRPS1突变的个体都在治疗早期复发,在临床复发前突变ALL克隆便呈指数增长。通过对这些PRPS1突变开展功能分析,研究人员揭示出了与降低6MP对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反馈抑制,及竞争性抑制6MP激活相关的一种新的化学耐药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抑制剂洛美曲索(lometrexol)可以有效破坏PRPS1突变驱动的耐药。这些结果证实了组成性激活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在6MP耐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复发及6MP耐药的ALL提供了一种治疗新策略。
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个抗高温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温育种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生长于热带的非洲稻为材料,通过与亚洲栽培稻构建遗传材料,并进一步进行遗传分析和定位克隆,成功分离克隆了控制非洲稻高温抗性的主效QTL Thermo-Tolerance1 (OgTT1)。对OgTT1控制水稻高温抗性的机理研究表明:OgTT1编码一个26S蛋白酶体的α2亚基,非洲稻中的等位基因不仅在转录水平上对高温的响应更有效,而且其编码的蛋白使细胞中的蛋白酶体在高温下对泛素化底物的降解速率更快。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显示,这种更快的降解速率可以使水稻细胞中积累的有毒变性蛋白的种类和数量都显著降低,进而保护了植物细胞。人们已经认识到植物细胞在高温逆境下会积累大量的变性蛋白,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对细胞产生毒性。但之前的认识大多集中于植物通过分子伴侣类热激蛋白(HSPs)将这些变性蛋白复性来应对高温胁迫。该研究则揭示了植物细胞响应高温的新机制:即及时有效地清除变性蛋白,对维持高温下胞内蛋白平衡至关重要;尤其在极端高温时,清除比复性的效率更高。(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