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眼中的“互联网+医疗”
导读 | “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医疗+互联网”,它利用互联网特点,开拓了新的经济形态,在医药服务的细分领域对其存量和增量进行创新。 |
医生站在了“风口”上
“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医疗+互联网”,它利用互联网特点,开拓了新的经济形态,在医药服务的细分领域对其存量和增量进行创新。
5月12日早上7点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明轩,照例抽空回答“春雨医生”用户的健康咨询,患者评价他“非常专业认真”“非常清楚”“意见很有帮助”“回复很及时”。
3年前,王明轩签约成为春雨的线上咨询服务医生。利用凌晨、中午、倒班等碎片化休息时间,他已经在线上回答了近8000个健康咨询问题,被335个粉丝关注,并成功在网上开设了“内科诊所”,在私人医生平台上管理着20个病人,而王明轩也因此得到了每月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
据“春雨医生”执行总裁张锐介绍,像王明轩这样的医生,春雨共签约了10万名,并且都是二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级别。“每天春雨大约有8万个问诊量,一般3分钟内回答问题,快速解决了用户70%以上的问题,给用户减少了大量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社会信任、特殊疾病问诊等方面的成本。”
“互联网+”触角已经深入到医疗行业。如今,在移动互联网上,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可爱医生、杏仁医生等“医生”活跃起来了,“医院”也建起来了,有类似金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宁波云医院、广东网络医院等,也有整合医疗资源的虚拟云医院、阿里云医院、百度云医院等。
4月1日,阿里云医院正式上线,云医院平台名为“医蝶谷”,提供包括医生、医疗机构、患者、医疗保险、健康管理、云药房、检查检验等全链条服务,并提出“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阿里健康总裁王亚卿说,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在云医院看病,线上医生开检查检验单子,患者到线下检验机构检验,检验机构同步将结果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医生开出在线处方,患者在线上药店购药,药店配送到家。
“我们将吸引全国60多万家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入驻,也吸引二三级医疗机构资源,并整合相关医药服务资源,实现导诊、首诊、转诊,助推分级诊疗。”王亚卿说,目前已经有一些诊所入驻,北京军区总医院、广州妇儿医疗中心也已确定合作。
从市场情况来看,“互联网+医疗”面对的服务群体不一样,分为三大市场:以医院为入口的连接各方的移动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与外部的全流程连接;以患者为入口的挂号、问诊、医患沟通、远程诊疗等功能平台;以医生为入口的服务医生学习、职业发展、临床辅助等相关功能的知识库与社区。
互联网医疗形式多样,“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医疗+互联网”,它利用了互联网特点,开拓了新的经济形态,在医药服务的细分领域对其存量和增量进行创新。金蝶医疗总经理陈登坤认为,“互联网+医疗”包括盘活存量与创新增量两个部分,“盘活存量就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将医疗机构的服务向上、向下延伸。创新增量就是重构全新的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模式,建立新的医疗供需匹配平台。创新增量是盘活存量的有益补充,彼此之间也有很多资源共享,当然也不排除创新增量部分在未来对医疗机构的冲击甚至部分颠覆。”
没颠覆传统服务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融合创新,只是重塑和再造了诊疗体系,使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互联网+医疗”的融合创新,击中了现实的“痛点”,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认为,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好处很多,首先是丰富了医疗信息;其次是方便快捷,主要针对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另外是节约成本,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互联互通,减少浪费,控制不必要的费用。“跟线下医疗一样,互联网医疗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不管技术手段如何进步,关键是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医药问题,解除或缓解患者的病痛,维护和促进大众的健康,同时不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那么,创新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会不会彻底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并完全取而代之?王亚卿说,看病仍是要强调线上线下结合,不可能完全颠覆传统模式。“现有的平台只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积累的大数据开展智能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行业生产力,重塑医疗体系,帮助政府打下信息化的基础,实现分级诊疗。”
在阿里健康的战略里,云医院打造的是一个创新性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不仅解决导诊、首诊、分诊的便捷寻医服务,还引入线下检查检验服务,进行标准化运作,同时有专业化的医药配送、管理服务,将来还要和智能医疗设备结合,实现精准医疗服务,让每名用户都有私人定制的服务。这个平台充分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确实是对原有医疗体系的深度整合和再造。
张锐说,互联网没有颠覆传统医疗,而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手段来分诊,扩大服务半径,从而解决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3年的运营,我们发现仍有将近30%的问题需要线下进一步解决,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满足需求。”5月初,春雨医生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开设25家诊所,提供基于线上线下结合的私人医生服务,形成“线上健康档案―线上咨询分诊―线下就医”的服务模式。
支付宝蚂蚁金融服务集团O2O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新认为,手机医院没有颠覆医疗,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渗透、再造医疗服务体系,是一种对医疗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比如优化就医服务流程,盘活资源,对服务体系进行专业化分工等。“新的技术会带来生活的便利,看病也是一样。现在来看,通过手机挂号就诊还是一个新事物,是对传统看病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将来或许会成为主流。”
互联网不可能完全颠覆、替代医院,相反,传统医院在感受部分冲击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改造完善原有的系统,提高效率。4月27日,由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联合北京银行共同发起的“京医通”推出微信服务号,正式接入微信智慧医疗体系,并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试点运行。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北京也深度融入“互联网+”,可见“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
医保支付障碍待打通
缺乏医保支付手段支撑,缺乏责任认定机制及行业标准,这是妨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医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谁来埋单的问题。”王亚卿说,传统观念里,认为应该由医保来埋单,但医保在互联网领域没有介入,商业健康保险也没有介入,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解决。
陈登坤认为,从移动互联网医院当前的发展看,最大的障碍首先是思维模式,一些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及院领导对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还缺乏认识,不愿意主动拥抱变革;其次是移动医保实时结算接口的开放,影响了更多的医保患者直接利用移动服务平台完成医保支付。
在采访中,佛山市中医院表示医保支付环节是最大的发展障碍。广州妇儿医疗中心在移动互联网医院运行两个月后,终于接入了医保支付接口,实现医保实时结算,目前已覆盖住院支付,对患者来说更加方便。
“互联网医疗缺乏医保的支撑,但如果进医保,医保部门和保险公司是否有能力进行费用管控,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陈秋霖认为,除此之外,缺乏保证互联网医疗信息真实可靠的机制,缺乏认定互联网医疗行为责任的机制,缺乏行业标准,这是妨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建议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确定互联网医疗信息甄别监管机制、互联网医疗责任认定机制、互联网医疗适用范围和诊疗规范。同时,更多地引导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机构的结合,实现医疗的O2O模式,发挥互联网医疗便捷、节约成本的优势,确保医疗质量。
互联网技术刚刚开始渗入医疗环节,效果初步显现。陈登坤认为,政策应在资质准入、过程监控、服务边界的界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禁止。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新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有望今年出台,目前正在征求第三方健康服务平台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建议。此前公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
陈秋霖认为,上网寻医问药只是互联网医疗的很小一部分,互联网医疗还可以开展依法依程的远程会诊、患者健康信息的合规共享等,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开展医疗大数据应用,这对医学研究、医药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医保提高效率也有很大帮助。”
从互联网医疗的实践来看,“互联网+医疗”将在连接、智能、个性化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会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比如用大数据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与可穿戴医疗设备结合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4月初,和阿里健康合作的独立诊断机构迪安获得国家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在公司公告上,迪安表明将利用现有的医院渠道和阿里健康的O2O渠道,迅速在全国铺开癌症诊疗测序服务,并将该精准医疗与远程医疗结合起来,通过收集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然后医生在远程进行诊断。这意味着,“互联网+”走向精准和个性,将来就医诊断是一件非常便捷的事,成本更低,也更靠谱。(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