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院长日记之谈谈医改IV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6-01 段涛大夫微信公众号 赞(2)
分享: 
导读
要想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健康大平台,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必须要厘清两个问题。

很多人在谈医疗健康的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在谈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信息互联平台,想法不错,落地很难。谁都想建大平台,谁都想掌握所有的数据,问题是谁又愿意被别人整合?谁又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给别人去共享呢?

互联网精神是提倡民主,平等,是鼓励分享,是去中心化,而在医疗健康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即使是BAT这种所谓的伟大的互联网大公司都在想的是做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垄断的,可以完成闭环管理的,封闭式的,行业大平台,这好像是对互联网精神的一种反讽。

要想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健康大平台,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必须要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患者病例的归属权?

任何想做和医疗健康相关投资的人(包括投资医院和诊所、建设医疗健康平台、投资医疗健康相关APP等),你必须要面对4个stakeholders(利益攸关者):患者、医生、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支付方(政府、保险公司等),用时髦的说法就是要考虑如何解决两个C(患者和医生)和两个B(医疗机构和医疗费用支付方)的痛点。

在患者病例归属权上,这4个利益攸关者都会有各自的利益主张。患者说是我委托医生和医疗机构帮我看病,我付了钱,所产生的病例应该归属于我;医生说,你付了钱不会自动产生病例,是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产生了病例,这是我的IP(知识产权);医疗机构说,是我雇佣了医生,所以病例应该属于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支付方说,其实最终买单的是我,病例应该属于我。

我本人的看法是:病例所有权应该是4个利益攸关者共有和共享的,其被利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治愈患者的疾病和维护其健康,但是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内容,所有权和开放权应该在患者。

但是,目前的病例是保留在医院,虽然患者可以来复印病例,但是病例的电子化保存还是在医院。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医疗信息互联和数据分析和利用的时候,基本上是不需要患者的同意。真正让患者有可能掌握自己医疗信息主动权的机会是“云HIS”和“云病例”的实施。

如何收集和保存患者的信息?

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是建立了所谓的患者信息互联平台,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是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电子病例都不是结构化的,因此即使是所有的医院都联网了,得到的患者信息基本上是M&M(Massive & Messy海量&一团糟)。

其次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交换存在很多天然的障碍,就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语言不同(大家用的是不同的HIS系统),跨境需要签证(在不同医院之间交换患者信息需要很多的沟通和协调),物流成本很高(所有的患者信息都在各个医院的HIS系统内,都是在local本地,不是在cloud云端)等。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开发和建立真正的以云为基础的HIS系统,以云为基础的真正的结构化电子病例,一切都在云端,不要在本地。电子病例最好摒弃原来的老式工程师思维,放弃复杂的微软式的结构,最好采取谷歌式的思维方式,用最简单的谷歌式的操作界面。以谷歌式的简单窗口界面接收患者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语音、照片和video,以结构化的形式储存在云端(结构化、全媒体、云端电子病例)。至于病例的本地呈现方式,可以各种各样,无论你是北京版的要求,还是上海版的要求,甚至是纽约版的要求,只要结构化的信息在云端,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本地呈现出来。

当每个患者头上都顶着一朵自己的“云”(结构化,全媒体,云端电子病例)时,无论TA走到哪里,去看哪一位医生,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给TA访问病例的授权就可以了。每看另外一个医生,每去另外一家医院,头顶上的云就会增加新的信息。所有患者头顶上的“小云”加起来就是医疗健康的“大云”,这样才是真正的云储存、云计算、大数据、大平台、医疗信息移动互联。

这件事挺赶时髦的,是互联网+,做成了可不是件小事,谁愿意来做?是BAT?还是联想?还是X?我们可以坐下来,喝一杯“总理同款”的咖啡,一起聊聊看。(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