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教授Nature子刊点评重要癌症发现
导读 | 5月28日,王小凡教授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niche role for cancer exosomes in metastasis”的文章,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近期关于胰腺癌转移机制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
|
杜克大学的王小凡(Xiao-Fan Wang)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癌症生物学家,他在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与修复、癌症转移分子机制、肿瘤微环境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尤其在TGF-β相关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月28日,王小凡教授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niche role for cancer exosomes in metastasis”的文章,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近期关于胰腺癌转移机制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
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被称作为是“癌症之王”。胰腺癌肝转移是使得这一最常见的癌症形式变得致命的一个关键事件。在这篇文章中,王小凡教授指出由Weill Cornell医学研究所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揭示出了胰腺癌扩散到肝脏的一些精确分子步骤。这些研究发现有可能促成一些新的靶向疗法来延迟转移,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检测胰腺癌最早期迹象的新生物标记物。
新研究将焦点放在了包含一些肿瘤源性蛋白质的外泌体(exosomes)上,证实这些由肿瘤分泌的小球形囊泡为胰腺癌转移预备好了一片肝脏“沃土”。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重建出了胰腺癌的微环境,发现在这一癌症的极早期阶段外泌体找到了通往肝脏的道路。一旦进入到肝脏中,定位在肝脏中的一些免疫细胞――Kupffer细胞会摄取这些外泌体。这一过程会改变Kupffer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成分,引导它们生成一种强有力的蛋白质TGF-β。这一蛋白转而影响了一种细胞的行为,诱导了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一种过度亢进的创伤愈合过程,可以干扰正常的肝脏功能,从而为肿瘤播种和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微环境。
当调查外泌体对肝细胞执行这些效应的机制时,研究人员发现胰腺癌外泌体包含一种叫做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蛋白。当研究人员除去外泌体中的MIF时,发现可以阻止肝脏中建立纤维化的肿瘤支持环境。在了解了这一过程后,研究人员还尝试阻断了这一过程的每个步骤,证实破坏整个过程的任一组成部分都可以减少转移,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促成开发出一些多靶点疗法来延长患者的生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MIF在晚期胰腺癌患者体内循环的外泌体中呈高水平表达。当他们检测胰腺癌血液样本时,发现在继续形成肝转移灶的患者中外泌体MIF水平更高。这表明这一蛋白质标记或许可用来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形成肝转移疾病。
由于5%的胰腺炎患者会继续发展为胰腺癌,研究人员认为MIF或许还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监测疾病进展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检测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外泌体中的MIF水平,来精确地预测非恶性胰腺病变患者的胰腺癌风险。
作者简介:
王小凡
著名癌症生物学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乌鲁木齐,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并在当年举办的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赴美留学。1986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癌症生物学大家Robert A. Weinberg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被聘为杜克大学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成为最早在杜克大学执教的华人教授之一。1998年成为终身教授,2003年晋升为正教授。现任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终身讲席教授。 在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与修复、癌症转移分子机制、肿瘤微环境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学术贡献,尤其在TGF-β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王小凡教授主要投入对癌症转移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一些发现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先后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20余篇。王小凡教授在美期间承担了多项NIH/NCI的重要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学术嘉奖,并受邀担任多种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人。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