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诊断”查基因 “靶向药物”抑肿瘤
导读 | “伴随诊断”正越来越多地用于疾病治疗领域。医生通过“伴随诊断”检测特定的蛋白或基因,用于指导靶向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效益。 |
“伴随诊断”正越来越多地用于疾病治疗领域。医生通过“伴随诊断”检测特定的蛋白或基因,用于指导靶向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效益。
近日在沪举行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复旦大学病理研究所所长杜祥教授以肺癌治疗为例指出,若以ALK融合基因检测作为伴随诊断,可以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否使用一种针对性的ALK抑制剂。临床表明,比较于化疗,采用个体化的靶向药物治疗后,患者的2年生存率从12%增加到55%,中位生存时间可达4.3年。
随着诊断和制药两大领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紧密合作,“伴随诊断”和“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最重要的两大工具。
根据组织学特性,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约占肺癌发病的比例高达80%,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手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中晚期者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死亡率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胰岛素受体家族成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启动癌基因之一。
解放军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肺部肿瘤科、肺癌多学科治疗中心主任刘晓晴教授表示,ALK基因变异型肺癌,已被临床证实是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靶点检测技术和靶向药物的肺癌类型。对于检测呈阳性的患者,靶向药物“克唑替尼”可以通过抑制ALK蛋白的生长和生存途径,缩小或减缓肿瘤生长,疗效优于传统化疗,可显著增加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两位专家介绍说,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出台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版)》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均已提出了对潜在怀疑存在ALK基因融合变异的患者、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患者,应常规进行ALK等基因突变检测,以为临床的靶向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据称,我国每年新发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数接近35000例。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