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中西合璧拓新路
导读 | 古圣今贤,莫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本,于医尤然。非盛德不可操此仁术,非明哲不能通其至理,非精诚难成苍生大医。务有精敏之思、果敢之勇、圆融之智、坚持之守,始可承国粹、创新知、起沉疴、济斯民。余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凡五十余载,谨遵此旨,深有所感,特书之与同道后学共勉。 |
吴咸中
(1925-),辽宁省新民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首批国医大师,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推动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创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体系,实现了外科治疗学的重要变革;在重症胆管炎、重型胰腺炎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外科急危重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腹部外科实践》等为其代表性著作。现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天津医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天津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
古圣今贤,莫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本,于医尤然。非盛德不可操此仁术,非明哲不能通其至理,非精诚难成苍生大医。务有精敏之思、果敢之勇、圆融之智、坚持之守,始可承国粹、创新知、起沉疴、济斯民。余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凡五十余载,谨遵此旨,深有所感,特书之与同道后学共勉。
——吴咸中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手书碑”
传奇家世 造就“北三吴”
1925年8月28日(农历),吴咸中诞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上为满族正黄旗人,曾祖父时即为书香门第。祖父为晚清秀才,因家道中落,以教授私塾为业,英年早逝。祖母勤俭持家,供父亲接受高等师范教育。新民县素有兴学教化之风,父亲吴士荣曾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因为人宽厚、教学有方被公推为县教育所所长。父亲笃信儒学,崇尚礼教,遵照《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为孩子取名时都带一个“中”字,长子吴执中,次子吴择中(后易名为吴英恺),女儿吴振中,三子吴维中,吴咸中排名最小。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诚信公允,行中庸之道,承尧舜之风。
而吴家几个孩子也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除三子专攻农业外,其他皆以医为业,并都攀上了各自的高峰——长兄吴执中后来成为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二兄吴英恺成为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以多项亚洲第一或中国第一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姐姐吴振中成为眼科学家;吴咸中本人则成为国际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家。
吴咸中与吴执中、吴英恺三兄弟被学界誉为“北三吴”,谱写了中国当代医学史上的传奇佳话。
吴咸中天资聪颖,自幼博闻强记,六岁入小学前,已能讲出《幼学琼林》中的许多动人故事,熟记《千家诗》里的许多诗句。他先在辽宁兴城上二年制农业中学,后来才转回新民县国立高等学校(相当高中)。所幸高中毕业前一年遇到一位孟老师,使吴咸中的学业大有长进。1943年,吴咸中考取南满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成为这个学校历年来考取该大学的两名佼佼者之一。
大学的政治空气令吴咸中感到窒息。在日伪政权的高压统治下,热血青年们只能是空怀忧国心、徒增亡国恨。在这种政治上的迷茫和困惑中,吴咸中一直尽量把精力倾注在学业上,而兄长们的榜样也一直在激励着他。1947年,他到二兄当外科主任的天津中央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前身)进行毕业实习。
中西兼修 奠事业之基
吴咸中到二兄吴英恺主持的天津市立中央医院外科做实习大夫,固然有手足之情的关联,更重要的是羡慕这里的优越条件。
此时,吴英恺已先后创造了三项亚洲或中国第一。他的业绩威望、言谈举止、耳提面授,皆如细雨润土,使得吴咸中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时已经成为能独立工作的优秀外科医生。
1953年,吴咸中被授予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为医院的工会主席,1956年他31岁时,便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
吴咸中的迅速成长得益于虞颂庭教授的精心培养。在临床上,指导他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并在全国较早开展了腹主动脉瘤切除并进行同种血管移植,开展动脉栓塞治疗新技术;在科研上,带领他开展重症中毒性休克的实验研究,采用现代综合疗法和中医疗法,显著提高了中毒性休克的治愈率;在行政上,引导他和各专业的专家合作共事,汲取经验,共同发展。
从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吴咸中参加了天津市第二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其间,他带领一组外科医生赴河北省沧州市整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经验,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科医生在天津市几家综合性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工作。按照统一制定的诊断、治疗标准,治疗各种急腹症几百例,并先后发表了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溃疡病穿孔的临床报告和有关急性阑尾炎辨证论治和“下法”应用的理论探讨文章,打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第一炮,被称为天津市继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之后的又一朵“红花”。
在研究班毕业前夕,《中华外科杂志》1961年7月号上就有吴咸中的三篇研究论文、一篇临床病例讨论发表,并在卷首发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体会”评述文章,成为该刊创刊来最年轻的评述者。嗣后,并成为中华外科杂志当时最年轻的编委。
研究班毕业时,吴咸中在95名同学中,位居榜首,荣膺以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名义颁发的唯一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并从此开始了献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奋斗历程。
临阵受命 创研究基地
吴咸中毕业回到总医院外科后,继续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一病一例式的成功和散兵游勇式的研究方式。
要搞中西医结合研究,没有固定的基地难成气候。幸好主持南开医院工作的王勃东副院长慨然应允:南开医院可以做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基地,拨三十张病床,配几名助手。
从1962年初起,吴咸中便往返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南开医院之间,他如鱼得水,以一种近乎狂热的劲头拼搏着。
当时,时任卫生部郭子化副部长和中医司吕炳奎司长专程来津调研,决定将南开医院作为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天津市便抽调27位“西学中”骨干集中到南开医院,并聘请全市著名中西医专家担任顾问,组成以王勃东为主任、吴咸中为副主任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郭子化在1963年底听取汇报后指出,“像吴咸中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在全国也是凤毛鳞角,应该扛起大旗来”。1964年冬,郭子化再次带调查组来南开医院调查,经和天津市领导协商,正式决定调吴咸中任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吴咸中不辱使命,雄心勃勃地要在四五年内确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学术地位。他很快制定了发展规划,调整了一些不协调关系,建立了实验研究的机构,取得了一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成果。1965年10月,在向新成立的国家科委中医药工作组汇报后,得到国家科委和卫生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1966年3月,吴咸中从巴基斯坦访问回来,不久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对中医文献的钻研。
1970年夏,卫生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筹备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卫生部点名让吴咸中出席,但仍有层层阻力不许他参加。当他在会上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成果时,他的身份依然是“特殊代表”。他永远不能忘记1971年2月6日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那天晚上周总理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把22个中西医结合典型成果的作者请上主席台。吴咸中坐在周总理身旁,激动万分。周总理询问他研究的成果,他对答如流,总理不时会意地点头,代表们也纷纷投以赞许的目光。吴咸中忘不了周总理对他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更牢记着总理对与会者所说的热清洋溢的话语。
从北京回来以后,吴咸中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他“重建家园”,恢复了急腹症病房,重新开始急腹症研究,编辑出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第一部学术专著,并接受卫生部的委托,连续九次主持开办了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骨干力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也被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在日本广为传播。
1975年5月,市科委批准成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吴咸中任所长。当年9月,由卫生部主持在天津市召开了第一届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经验交流会。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已经从肯定疗效发展到总结规律、确立新体系的深入阶段。世界卫生组织于1982年公布中国在世界领先的五项医药项目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荣列其中。
由于成绩突出,吴咸中受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卫生科技大会的表彰,并先后五次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攻急腹症 创立新体系
急腹症是腹部外科急性疾病的简称。用中药治疗急腹症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仅限于一证一方的经验阶段。
吴咸中以其深厚的外科学基础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深刻了解,决心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领域深入探索,实现外科治疗学的重大变革。其学术贡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于:一是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辩症相结合的方法,对每类急腹症作出分型与分期的个体化诊断。分型与分期使急腹症的辨证论治逐步走向客观化及规范化,使立法选方用药有了共同遵循的标准,也为探讨治疗机制及进行剂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创立中医治疗急腹症“八法”,采用以中药非手术疗法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他将常见的急腹症分为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三是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中医药研究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手术和微创技术的完美结合。
多年来,吴咸中始终注意把继承、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上世纪70年代初,B超、纤维胃镜与十二指肠镜在国外刚刚起步,吴咸中敏锐地感知这些技术对于中西医结合的重大价值,立即派人到日本学习,并引进了相关设备器械,使中西医结合诊断达到先进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刚刚开展腹腔镜技术,吴咸中再次感到这项技术对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的潜在影响,并在国内首批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后,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技术开展肝外胆管结石的两镜联合手术和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技术开展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三镜联合手术,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居国内一流水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吴咸中认为,应该继续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要把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的治疗和理论探索上,同时应该探讨实现该目标相关的思路与方法。他在1989年提出了“在高层次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发展战略和具体目标。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吴咸中带领学术团队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药学研究几个方向组织了科研攻关。最有代表性的是选择了国际公认的难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型急性胰腺炎”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作为新的突破口和结合点进行了长期攻关研究,显著提高了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研究水平,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许。
大师风范 睿智揽全局
1977年,吴咸中调回天津医学院任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他接任朱宪彝院长的职务,成为天津医学院建院三十二年来的第二位院长。
尽管吴咸中担负着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公职,但他始终坚持在业务工作第一线:每天都要摘录报刊杂志中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动态;每周都有三个半天的外科查房;每学期都要讲授外科学和医学史;每年都要招收博士研究生;每年都有科学论文或专著出版;每年都要出国讲学和访问。
1982年至1983年,吴咸中以中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组织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几位同志到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数十个中西结合机构进行调查,写出了以“光明的前景、广阔的道路”为题的调研报告,为解决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周详的对策。这个项目于1984年被天津市授予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吴咸中于1983年提出了“关于加快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发展步伐的若干对策”,又于1989年明确提出了“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继先后出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急腹症方药新解》和《急腹症研究》等著作之后,吴咸中主编的《腹部外科实践》于1990年出版,这一巨著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最佳科技图书。
1994年,吴咸中卸任天津医学院名誉院长,1995年又卸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改任名誉会长,主要时间工作于南开医院,专注于中西医结合高层次发展和重点学科的系统建设。
1996年,吴咸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这个中国学术界的最高终身荣誉,面对各种媒体沸沸扬扬的介绍和纷至沓来的贺电贺信,吴咸中显得格外平静,他诙谐地说:“院长变成院士了,戴上这个桂冠,荣誉算是封顶了,但中西医结合事业任重道远,我永远不能画句号。”
进入晚年的吴咸中,荣誉纷至沓来——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授予吴咸中“孺子牛金球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他“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他“成就奖”;中国医院协会授予“大医精诚”奖;文化部授予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疾病认知)代表性传承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首批“国医大师”称号。他本人也笑言:“看起来只有长寿才能经得起荣誉的检验”,但他在接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依然十分动情,“这些成果来之不易,这个奖项更算得上殊荣。这是几代人四十年艰辛探索的结果。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应该是我们最宝贵的经验”。
2007年,天津市卫生局作出决定,在全行业开展向吴咸中院士学习的活动。
如今,吴咸中已年届九旬,但他仍在为建设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中西医结合医院殚精竭虑,为发展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运筹帷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崇高精神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
游客2015-10-28 14:07:05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