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Science子刊参与重要炎症新研究
导读 | 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复旦大学等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组揭示了这一作用的深层次分子机理,发现感染炎症会促使氨基糖苷类跨越血迷路屏障,加剧这种抗生素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整抗菌素治疗方案以保护患者的听力。
|
在2002年的圣诞节前夜,年仅两岁的Bryce Faber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叫做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的致命癌症。之后他接受了治疗,这包括外科手术,还有大剂量的辐射,再辅以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这些治疗无疑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是这些超大剂量的抗生素在避免他的免疫被抑制的身体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永久性的副作用――耳聋。
这种抗生素就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美国每年都有近50万的婴儿用这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接受这类药物治疗的病人很有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听力丧失,其原因在于氨基糖苷分子可侵入血迷路屏障,进入耳蜗,这些分子可在耳蜗中破坏感觉性的毛细胞并造成不可逆的听力丧失。
最近,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复旦大学等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组揭示了这一作用的深层次分子机理,发现感染炎症会促使氨基糖苷类跨越血迷路屏障,加剧这种抗生素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整抗菌素治疗方案以保护患者的听力。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29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用脂多糖感染小鼠,并用荧光标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来治疗这些小鼠。结果发现,尽管轻度的炎症对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没有影响,但却会极大的促进耳蜗对抗生素的摄取。
研究人员发现内耳炎症会引起血迷路屏障中毛细血管的扩张,而后者可让更多的药物穿透耳蜗。与健康小鼠相比,接受氨基糖苷治疗的感染小鼠会发生耳蜗毛细胞更大的损伤及更严重的听力丧失,表明炎症可加剧该类药物的耳毒性。
不过,今年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篇文章则提出了解决办法,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改版,它在小鼠身上有效发挥了作用,而没有造成耳聋或者肾脏损伤的风险。
20年来,尽管有更新的替代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然是全世界许多细菌疾病的主要治疗选择,包括肺炎、腹膜炎和败血症。当其他抗生素无法治疗未知来源的感染的时候,也常常使用它们。它们受欢迎也部分是由于价格低廉、不需要冷藏,以及在抗生素效力下降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担忧的时候具有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性。它们常用于新生儿加护病房治疗感染,甚至是应对感染的威胁,这类感染让婴儿面临威胁生命的风险。
研究人员为了抑制这种药物的副作用,想办法让这些药物分子无法进入非再生性的毛细胞的通道,由此在花费了4年研究时间之后,制造出了5克这种刚刚获得专利的抗生素N1MS。
研究结果显示,N1MS治愈小鼠的尿路感染和西索米星一样有效,但是不会致聋。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