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之脑海绵状血管瘤
导读 | 上海交大和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MEKK3- CCM2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三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大的苏冰(Bing Su)教授和耶鲁大学的Titus J. Boggon。
|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血管畸形,可导致多种神经性损伤,引起出血性中风、癫痫等症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与三个致病基因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分别是CCM1、CCM2和CCM3。这三种蛋白都是接头蛋白,能够和多种配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理解CCM蛋白与其他蛋白的互作,有助于揭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理。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与CCM2缺陷有关,而CCM2能够与蛋白激酶MEKK3相互作用。已知MEKK3对于小鼠胚胎的血管生成非常重要,但人们并不清楚MEKK3与CCM2互作的分子基础和具体功能。
上海交大和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MEKK3- CCM2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三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大的苏冰(Bing Su)教授和耶鲁大学的Titus J. Boggon。
研究显示,Mekk3在胚胎血管发育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新生小鼠中敲除内皮Mekk3,会引起颅内出血和大脑血管渗漏,最终导致小鼠死亡。研究人员还获得了MEKK3- CCM2复合体的2.35 Å晶体结构,发现CCM2的HHD结构域(harmonin homology domain)与MEKK3的N端直接相互作用。
研究指出,维持神经血管的完整性需要MEKK3- CCM2介导的信号调控。而CCM2缺陷会通过这一机制引发脑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简介:
苏冰 课题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考取留美CUSBEA项目进入耶鲁大学,并在1991年获得免疫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博士后,并获得美国Irvington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奖和美国白血病协会特殊贡献奖;1995-2006年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相继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7年至今在耶鲁大学任终身副教授;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称号,同年起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讲座教授;2012年5月起全职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现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