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访张治位: 基因检测产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读 |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
最近,基因检测行业风起云涌,热点频出,如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审批和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申报等。转化医学网再次专访博奥检验总裁张治位博士,请他谈谈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
转化医学网:张博士,您好!从今年年初提出“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后,基因检测行业如火如荼,能否和我们谈一谈,基因检测对精准医疗的实施有怎样的推动作用?在将来,基因检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否会成为必需品?
张治位:奥巴马年初宣布美国即将实施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立即引起了全球对于基因检测行业的更高关注。事实上,没有“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前,基因检测行业已经如火如荼、星火燎原了。这两者的关系,我认为,一言以蔽之,基因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因此,十分明确,精准医疗并不等于基因检测。程京院士曾经说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个体化医疗,而基因检测只是实现个体化医疗的一种手段,若把基因检测或基因测序等同于精准医疗,是非常狭隘的,更不能把个体化医疗简单地说成是基因检测或基因测序。” 在“精准医疗”之前,有循证医学、4P医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等很多概念,各领风骚三五年,但都还在余音绕梁。这些概念之间,有传承、有发展,有交叉、有不同。我深信,因为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预后等,可以让“精准医疗”这个概念的热度,保持得更久,但其光芒,也一定会被新的热词所掩盖,这是规律。
精准医疗,即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并非首次出现。血型分析用来指导输血、青霉素注射前需要皮试等,都是其雏形。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精准医疗“的广泛实施成为可能。原因很简单,基因的差异、基因表达或调控的差异等,是导致个体化差异的根基所在,通过基因检测有助于寻求到最佳的疾病预测、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手段。例如,很早就知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耳毒性,儿童慎用或禁用,但不清楚究竟哪些儿童不能用。现在知道了,携带药物致聋基因的孩子对这类抗生素十分敏感,可一针致聋且不可逆转。使用博奥生物的遗传性耳聋检测芯片对百多万新生儿检测数据表明,携带药物致聋基因的儿童比例为每万人中有二十四人,并且会母系遗传下去。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这类人群后进行精准预防。我很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发烧注射过、腹泻口服过、烫伤外敷过庆大霉素,因此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携带这个基因。又如,肺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尽管是西方研制,但中国人疗效最好,也只有约30%的病人有效,原因就是EGFR基因的突变,因此,基因检测可大大推动传统的“试误医学”向“精准医疗”转变。数十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检测指标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低、精度越来越高,这将极大地推动基因检测朝着大众化、普及化和常规化趋势发展。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也促使人们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建立越来越多的生物样本库、疾病和健康数据库,并在政策监管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实现个人基因组信息的收集以用于疾病的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不久的将来,基因检测也必将如同疫苗接种一样,成为人类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会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全程,生老病死。
转化医学网:有人说,未来基因检测行业离不开人工智能,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张治位: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搞明白,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在基因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各种功能更加强大的测序等基因检测仪器,在不断地被研发出来推向市场,测序本身变得容易实现,我们姑且称之为”机器智能“,是基因检测的”硬件“,这个技术目前已经基本够用,只是大家要求更快、更省、更准。但随之而来,基因序列解读成为基因检测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基因解读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的分析本身靠人脑已经不可胜任,需要”人工智能“来完成。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自动分析个体基因序列信息,自动给出有用的临床信息和临床判断,这是基因检测的高级”软件“。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这又回到基本科研模式:如对一百万健康人进行基因测序,建立健康人基因数据模型;同时对某种疾病,包括不同亚型不同预后的病人,也进行基因测序,通过与健康人数据的比较分析,形成一套自动的算法和判读程序。这样,当个体基因序列一输入,就会自动给出有用的临床信息和临床判断,对疾病的预测、预防、个体化治疗和预后等”精准医疗“进行指导。如果只检测少量的基因位点信息,这就是现在常规使用的真正的分析软件;但如果要对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和自动判读,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提高到”人工智能“的高度,到那时,标本进去、结论出来,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就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全自动生化仪一样方便快捷。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而且从人种的差异和基因安全角度看,中国人应该自己搞出这个所谓的基因检测”人工智能“。但只从一种疾病突破,单位成本可能会奇高。全面开花?时间和金钱的总投入,可能也是个让企业无法承受的大数据!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主导的合作行动,博奥在这方面也早有布局。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大跃进常常会带来灾难。
转化医学网:国家卫计委刚刚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这个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能谈下你对这个通知的看法吗?
张治位:两个字:拥护。这是国家卫计委对李克强总理简政放权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国家卫生工作将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为重向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个大家都是积极支持的。
对于基因检测业内人士来说,关注的并不是通知本身,而是有人据此认为,卫计委去年底今年初确认的数家检验所和百多家医院为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应该自动取消,高通量测序不应再试点,自动全面放开。我个人认为,这是对通知的误解。
首先,通知取消的是什么审批?是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审批,包括变性手术、心脏移植等。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本来就不在原第三类医疗技术之列,按通知,也就不存在需取消审批的问题。
其次,通知明确指出:“对安全性、有效性确切,但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人员水平有较高要求,需要限定条件“,我想谁都不会否认,高通量基因测序完全符合这一条,试点就是在限定条件。当然,既然是试点,肯定有时间的,试点好,放开,试点不好,限制或取消。
最后,国家卫计委官方解读中,明确指出,“法律法规已经设立行政许可的医疗技术,依照有关规定执行“。高通量测序的试点申请和审批,就是一种法规上的行政许可。
因此,我十分同意乔杰院长的观点,“对于此前宣布的基因测序临床试点规定,目前没有任何文件宣布将作废“。
通知发布后,7月31日,国家卫计委还发布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两份相关文件,是对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其中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这两个指南,是“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的。业内以后会越来越熟悉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在 2013年9月国家卫计委发文确认包括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在内的三家医疗机构为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前,专门成立的。
转化医学网:国家发改委三年内支持在全国建设三十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此举对产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博奥检验所对此项目有何布局?
张治位:这个1303号文件的发布,对基因检测产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巨大的历史性影响。我理解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国家战略。这次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作为两个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之一,被纳入了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以期提升我国基因检测产业的竞争力。二是规模空前。全国建设三十个示范中心,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总投入可能会达到约100亿的规模,希望能迅速撬动千亿级的市场,这对医学检验行业而言是十分罕见的。三是模式创新。这又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直接支持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反向“引导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其次,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支持的,主要不是直接配套资金,而是配套市场,让技术用起来,尤其要求地方政府对“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也就是政府采购服务、纳入医保或财政补贴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只是引导,还是需要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最后,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是有技术、有产品、有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而不是医院。独立医学实验室要承担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任务。
国家发改委文件明确,“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要求建设单位“应有自主创新技术和核心产品,以及卫生主管部门批复的相应的个体化医学检测、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或开展有关服务的临床资质等”。众所周知,博奥生物集团作为清华大学旗下企业,又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基因检测试剂仪器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基因产业上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现有242项专利在全球多国获得授权,专利转化率高达55.2%;200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等6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4项产品获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证书、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包括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基因筛查在内的试剂、仪器产品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CE、FCC等108项国内国际认证。通知文件中要求政府支持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博奥资质最齐全、技术最成熟、经验最丰富,2012年起,短短三年,十多个省市通过政府采购,已筛查超过120万人,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携带率高达4.5%,社会效益显著。
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具备国家发改委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的全部资质。2013年9月17日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2014年12月22日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第一批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可以同时开展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和诊断(即有资质开展唐氏综合征等基因筛查)、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于2015年3月27日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依靠博奥生物强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博奥检验完全有能力在全国采取网络化布局,建设和运营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转化医学网:相比国外,我国的第三方检验规模还非常小,其中的因素很多,有业内人士称一些地方的三甲医院在和医学检验所争食,对此您怎么看?
张治位:这是误解。你建,还是不建检验所,三甲医院都在那里,只多不少。而且,凡事有个先来后到,第三方检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而三甲医院存在很久了,要说争食,似乎也是医学检验所和地方三甲医院争食?当然,对于某些应用较广的高端特殊基因检测项目,常常是先在有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进行验证、评价和先期试行,然后部分三甲医院逐步推广,最后特检项目常规化,新的特检项目又会出现,周而复始,无穷尽焉。因此,我认为,医学检验所和三甲医院,尽管在局部时间较小范围内可能存在小的竞争,但总的来看,两者是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合作远大于竞争。中国那么大,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我国第三方检验规模还非常小,这主要还是医疗体制引起的。传统的医院检验科,都是建设的小而全、大而全。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目前想要改变这种架构,十分困难。也正因为如此,以常规检测业务为主的医学检验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遇到制度性瓶颈,转型和多元化会成为其内在需求。国家发改委要求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也是希望不走以前重复建设的老路,这不是在打破一个旧世界,而是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两个世界将长期和谐共存。因此,以基因检测等特检项目为主的检验所,现在是弯道超越的好时机,但这类检验所必须解决技术持续领先、服务不断优化和快速扩张中一定会遇到的资金欠缺和人才不足。当然,最好是这两类检验所的组合型,大家都更希望看到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出现,这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惜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我深信,资本市场迟早会让这个中国的QUEST,浮出地平线。而作为我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博奥检验的基因检测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从小到大的燎原之势,一定会从弱到强的凤凰涅槃,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会议日程:
第六届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日程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