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误诊误治那些事儿
导读 | 诊病治病,谁都希望药到病除。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误诊和误治难以避免,因此,看病时人们要学会正确对待甚至接受误诊误治。在众多误诊误治的病例中,肿瘤被称为误诊的“重灾区”,下面我们就以肿瘤为例,请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龙江谈谈关于误诊误治的问题。 |
诊病治病,谁都希望药到病除。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误诊和误治难以避免,因此,看病时人们要学会正确对待甚至接受误诊误治。在众多误诊误治的病例中,肿瘤被称为误诊的“重灾区”,下面我们就以肿瘤为例,请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龙江谈谈关于误诊误治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罹患肿瘤的患者,往往一拿到检查报告就发现自己的病程处于中晚期,其中“被误诊”或者“被漏诊”是最为常见的原因。龙江说,这背后既有疾病本身位置隐匿而难以发现,也有医学技术检查中的盲区。
误诊常常因为症状不典型
龙江说,曾有一位中年男性先后就诊10余次消化科治疗未果后,再行胃镜检查被诊断为胃癌晚期,此时已错过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因为临床上胃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很典型性,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胀痛等类似慢性胃肠疾病的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胃溃疡,并接受了错误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并未减轻时,医生会开出胃镜检查单,此时很多患者又因畏惧而抱着“忍忍就会过去”的想法,要求医生开些药或自行买些胃药缓解不适症状,再一次错过了“早发现、早诊治”的机会。据统计,在易混淆的良恶性病变中,消化系统肿瘤最为常见,贲门癌常被误诊为反流性食管炎,鳞状细胞癌常被误诊为病毒性食管炎。
有些肿瘤如胰腺癌、肾癌等因为病变处于身体的腹膜后,周围被众多毗邻脏器包围,早期症状较为隐匿或不典型。这些情况经常迷惑患者自身,对医生诊断而言也是一种挑战。龙江说,胃肠镜是第一时间发现胃肠道肿瘤的一把利器。事实上,怕做胃肠镜或是一种心理作用,而且目前许多医院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检查时使用一些麻醉药物,患者整个过程根本感觉不到任何痛苦。
龙江说,有一些患者,上腹部饱胀不舒服,消化科一家接着一家看,胃镜肠镜都做了,最终查出来的却是胰腺癌。还有一些病人,因腰酸背痛看推拿科,最终才发现是胰腺癌。另外一些病人,血糖突然升高,在内分泌科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却没有人想到这可能是胰腺癌引起的。更有甚者,是从肝炎病区转过来的胰腺癌患者。因为眼睛黄,被送到传染病科,随后发现不是肝炎而是胰腺癌。在众多胰腺癌患者里,大部分人都走过这些弯路,“被误诊”或者“被漏诊”,既有自身的大意,也有一些医生对于相关疾病诊治的不熟练。但在我们看来,耽误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宝贵的生命和最佳的治疗时机。
任何检查都不是万能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终身教授沈镇宙曾说过,任何检查都不是100%准确。B超、钼靶X射线的诊断准确率是80%,两者相加能提高到90%。而加上临床触诊检查,准确率能提高到95%之上。
其实,有些肿瘤单凭仪器一项诊断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龙江举例说,一位43岁的女士体检时发现肺部有弥漫性的毛玻璃状结节,就诊胸外科后被告知是转移病灶,并非原发灶,要想治疗务必针对原发灶。排查原发灶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CT、磁共振、B超、钼钯一一排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之后,依然没有发现原发灶的位置。即便经过了被誉为“高大上”的筛癌利器——PET-CT的全身扫描之后,也未能见到肿瘤的蛛丝马迹。之后,这个病人的情况上了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疑难病例讨论会,有一位专家说,根据弥漫性的肺部结节形态,不像是乳腺癌转移而来,更有可能是口腔癌或者舌癌的转移病灶。于是,患者在头颈外科专家的体格检查中发现舌苔下方有个病灶,细针穿刺后结果为恶性,手术后患者病情稳定,身体状况良好。
这个病例让我们知道,在肿瘤的诊断中,医学检测仪器绝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医生诊断工作中的一个帮手。就连PET-CT,同样也有检查盲区。PET-CT会漏诊一部分低代谢肿瘤,这类葡萄糖代谢比较低的肿瘤有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这些肿瘤的细胞成分常常比较少。此外,PET—CT的空间分辨率也是有限的,临床上5毫米以下的肿瘤,代谢即使比较高有时也很难探测出来。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仪器再高级也会有其自身的局限与盲区,只有把第一手诊断资料与仪器诊断结果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病情研判,降低误诊、漏诊比率。
龙江说,误诊误治是不可避免的,“小医生出小错,大医生出大错,名医都是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误诊,医院要把误诊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医生要不断增加经验、吸取教训,尽可能避免失误;患者应多一分警惕和理解,尽量不要让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