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詹启敏院士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首页 » 研究 » 肿瘤 2015-09-16 生物通 赞(2)
分享: 
导读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PAFR和STAT3正反馈相互激活调控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上皮间质转换(EMT)。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PAFR和STAT3正反馈相互激活调控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上皮间质转换(EMT)。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报道抑癌基因p53的最重要生物学功能,并发现第一个p53调控靶基因。在Cell、Science、Nat Genet等权威期刊发表140多篇。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8年Elizabeth Hay提出了上皮间质转换的概念,并指出这种转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事实上EMT过程在后生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发育、组织损伤修复、纤维化,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如恶性肿瘤的转移)。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尽管随着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的不断进步,对肺癌尤其是NSCLC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许多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导致目前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仍较低。因此,如何能早期发现肺癌,并对其侵袭和转移加以有效的控制就成为肺癌治疗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EMT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和侵袭密切相关,EMT现象也存在于肺癌中,并且与肺癌的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相关。然而目前对于EMT的具体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AFR参与了肿瘤形成,但对于它在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不清楚。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PAFR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及胃癌中均过表达。PAFR上调与临床分期、总存活率及远端转移密切相关。在人类NSCLC细胞中,PAF/PAFR信号轴激活可以促进恶性特征,包括刺激EMT。相比之下,在侵袭性NSCLC细胞中沉默PAFR可以抑制这些效应。
  机制研究证实,PAFR通过上调G蛋白依赖的SRC或JAK2激酶活性,激活STAT3刺激了EMT。值得注意的是,STAT3在转录水平上增高了PAFR表达。在NSCLC细胞中激活PAFR启动了一个正反馈环,介导了体内外NSCLC细胞的侵袭性恶性特征。增强这一相互激活环,还可以上调IL-6表达由此激活STAT3。
  这些研究结果阐明了PAFR失调在NSCLC致病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PAFR和STAT3之间发挥作用驱动NSCLC恶性进展的一个正反馈回路。


  作者简介: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医药生物技术专题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肿瘤转移)首席科学家。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担任《J Biol Chem》、《Cancer Biol and Ther》、《Molecular Oncology》等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担任《科学通报》、《中华肿瘤》、《转化医学》杂志副主编。
  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癌变机制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报道抑癌基因p53最重要生物学功能是调控细胞周期监测点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发现第一个p53调控靶基因,揭示p53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其下游基因调控来实现;发现抑癌基因BRCA1调控细胞分裂期的新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至今,已在国际医学生物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40多篇。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