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九一八事变:盘点抗战中的医学故事
导读 | 说到战争,我就记不得不提到医学,因为虽然医生并不像战士一样真枪实弹的和敌人进行正面斗争,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医生这一个重要的职业,他不论是现代生活中,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缅怀先烈,作为生物学或者医学生的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一段属于医学的故事。 |
说到战争,我就记不得不提到医学,因为虽然医生并不像战士一样真枪实弹的和敌人进行正面斗争,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医生这一个重要的职业,他不论是现代生活中,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缅怀先烈,作为生物学或者医学生的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一段属于医学的故事。
抗日战争中值得我们铭记的医生们:
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的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
沈国良(1894~1987),字高袍,福建永定县湖山乡里佳村人。
1951年当选为平和县首届医协会主任,1962年当选为第二届卫协会副主任,翌年,受聘为省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任县政协一、二届委员、县科协委员、省中医学会会员、县医学顾问、城关卫生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郭柏良(1885~1967年)
郭柏良,别号郭纶,江苏江阴人。清光绪二十三~三十三年(1897~1907年),在苏州盛亮臣及无锡叶杏村学医。民国2年(1913年),在境内天潼路设诊所。民国12年,任广东医院医务主任。民国25年,自筹资金在境内天通庵路建中国医学院校舍,任校长。学院可容纳学生400~500人。八一三淞沪抗战校舍被毁,学生停课。为不使学生学业中断,郭先后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重庆北路等地租借房屋,恢复办学,培养一批中医人材。
郭擅长内科,对哮喘、肿胀、黄疸等疾病治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求诊者甚众。1959~1966年,先后发表《哮喘病因与治法》等医案、医话26篇。郭还将久藏170余册中医书籍捐赠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供馆员研究用。
张肖白,乳名采薇,祖籍广东省开平县(今开平市)马岗乡梧村。1897年8月19日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维多利亚的一个华侨家庭。为了纪念她的诞生地,张肖白英文取名为Victo袖Chung,出生后由父母代为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白求恩、柯棣华和傅莱都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来自加拿大,印度和奥地利。他们都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战争最残酷的阶段来到了战斗的最前沿,参加了八路军。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人格和道义上,都有着一样崇高的胸怀和灵魂。不同的是,白求恩和柯棣华在激烈的战斗中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楷模;而傅莱却在战后继续留在了这块土地上,留在了我们中间,以他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勤勤恳恳地为中国人民默默耕耘了65个春秋。
抗战中英雄医生故事:
胡永杰
抗战爆发后,河南半壁河山沦陷,西峡一带成为全省抗战的大后方,临近他家的西岗村开设了127后方医院。1943年,经熟人介绍,十八岁的胡永杰到该医院当勤务兵,主要任务是服务军医。
在127医院工作一年多后,胡永杰被分到78军新编44师130团卫生队当卫生员。44师是新成立的,驻扎在陕西,西峡口战役中后期,这个师奉命参与了战斗。在前线,胡永杰目睹日军暴行,让他对中国医院救治日军伤兵的事更加纠结和困惑。
1945年4月,胡永杰所在的部队接替85军,与日军在西峡丁河镇一带对峙。130团卫生队在队长符保善的带领下,驻扎在重阳、丁河交界处。
抗战胜利后,新编44师撤销编制,胡永杰被分到山东济南鲁北师管区卫生所,后又到济南第三兵站医院。1948年济南解放,他想回老家务农,但被国民党收容站收容,不得不跟着国民党大部队撤退。
新中国成立后,胡永杰先是在老家务农。1950年,经人介绍,他到缺医少药的陕西山阳县卫生院当医生,后又到陕西镇安县医院当医生,一生治病救人。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又好,当了三届镇安县的政协委员,直到62岁才退休。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在南阳、西安、西峡工作安家,他和老伴一年在三地轮流居住,晚年生活安稳、平和、幸福。
在后来长期的行医生涯中,胡永杰对当年救治日军伤兵的事不再纠结,“那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能因为日军残暴,我们就不讲人道!”老人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管对中国对日本,和平都是值得珍惜的!”
九一八事变,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