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其实,医生开个诊所,比医生集团难多了!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5-09-23 奇点网 赞(2)
分享: 
导读
这两天,开诊所的话题又被炒热了,驻地在深圳的卓正连锁诊所正在招兵买马向外扩张,北京人员已经到位。而且北京开诊所将来也不受区域规划限制了,按照卫生服务规划,这是全国性的要求。

  这两天,开诊所的话题又被炒热了,驻地在深圳的卓正连锁诊所正在招兵买马向外扩张,北京人员已经到位。而且北京开诊所将来也不受区域规划限制了,按照卫生服务规划,这是全国性的要求。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珠海的老哥对这个政策的看法:他几年前经过10年抗争,才开成个体诊所。话音未落,他马上指向了各种隐性障碍——审批诊所的条件。他告诉我,开诊所需要开具5年没有医疗事故的证明,还有非在职证明、毕业证、原单位聘书、消防证、业务用房租赁许可证啊等等,仔细看了文件,竟然还要陈述对服务半径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影响。前两天的功夫,这位老哥还又和行政部门的人理论上了,经过陈述,终于避免了不合理的行政处罚。问他经营怎么样,他说:“哎呀妹妹,不如炒房赚钱!真的。”
  顺着这些,笔者想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假如区域规划放开了,医生能自由开诊所了,还有哪些障碍是没有排除呢?都是外部因素吗?有没有医生自己的因素?诊所怎么生存?怎么竞争?就这些问题,笔者和一位一直渴慕开诊所、但还在思索中的青年才俊聊了聊他的想法,他就是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三剑客”之一的张子谦大夫。
  子谦,从医廿载,专注颈肩腰腿痛诊疗的专科医生;纸媒时代,大众科普读物《就医法门》的作者;微博时代,激扬文字指点医改的@非典型医生;自由执业时代,创建【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的“岭南三剑客”之一。
  审批的时候各种幺蛾子一箩筐,创业转换角色也不容易
  奇点:取消区域规划限制,可能还有哪些隐形障碍呢?
  张子谦:还是有不少障碍的。举个例子,诊所开到哪儿,到底写字楼能不能做诊所。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写字楼是不能做诊所的,国外的话大家都可以租用写字楼,甚至在民宅也可以开诊所。假如开诊所只能租用商铺,经营成本会大大提高,显然啊,商铺的租金要比写字楼高很多。
  还有诊所是不是一定要配备护士,不同性质的诊所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中医诊所是根本不需要配备护士的,意义不是很大,如果因为政策的缘故增加护士人手,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还有一个障碍是申请流程并不标准。最好有一个明晰的正面清单和路线图,做成标准化的申请流程,简化申请流程,我同学在香港开诊所办个商业报备,交2200元港币,一个小时就能出证了。
  还有环评、消防等项目,很多部门多头管理,申办诊所在实际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经常被卡在各种环节,比如国内消防及环评的要求就过高,高得不切实际。
  另外一个是医生行医责任险,像美国医生开诊所都会购买执业险,如果是医生受雇于医院,由医院来购买。现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个人医疗责任险,这需要慢慢突破与发展。
  奇点:除了外部环境,医生自己可能也是一个问题,单纯行医和经营诊所是两码事情,医生开诊所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呢?
  张子谦:总理鼓励我们万众创业,医生创业开诊所就是典型的方式。但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需要三思而后行。医生开诊所,这是要从单纯的技术人员向经营者的角色转变了。这和他在公立医院工作完全不一样。假如在公立医院工作,他根本不用担心病源,因为有医保这个风口嘛。但医生出来就不一样了,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他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有:
  他首先要考虑病源从哪里来,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如果无法对接医保病人,那就只剩商业保险及纯自费病人这两类客户了。国内医生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及个人品牌经营意识,如何积累足够的病人,是个知易行难的技术活。
  第二,支付问题。我们现在假设政府审批取消,全部改成备案制,在这种条件下,医生确实可以自由地开诊所,但如果新开的诊所只能面向自费病人,明智的经营方式是:必须要和有强大支付体系支撑的公立医院错位竞争,否则只会死无葬身之地。
  第三,定价艰难。我们算一算,房租和人工,是开诊所最大的开支,公立医院办医是不需要房租的,而且政府还支付公立医院医生的基本工资。出来办医后,你是需要支付房租的,更没有政府发工资一说,各项运营成本都要比公立医院高,还要给诊所行政等人员发工资。因此,假如诊所的定价和公立医院一样,这样的诊所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第四,需要对接第三方检验机构。在国外乃至港澳台,诊所模式风行的很重要前提,是市场上有充足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可以承接诊所的检验检查需求。而在国内,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发展,方兴未艾。诊所这种体量的医疗机构,检验及检查量都非常有限,如果自行购置检验检查设备,那将极大的推高投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严重浪费。
  第五,还有医疗垃圾的处理,国外诊所体系发达的地方卫生管理部门,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帮助诊所处理这些医疗垃圾问题,而对国内诊所来说,这些还都未明晰规范化。
  第六,税收方面,国家并没有太多相应的优惠,目前政策规定开诊所还要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但问题是,无论你的诊所是哪一种性质,房租、水电费的成本都远高于公立医院啊,房东和水电局不会因为你的诊所是非营利性的,就给你打折的。
  第七,医生还要处理日常财务、法务、税务和行政管理成本,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运营支出。
  我想展开说说支付的问题。如果医生开诊所没有医保资质,诊所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诊所和公立医院起跑线是不同的——干的都是治病救人的活儿,但你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还得自带干粮负担高价房租、水电费、税收、工资等各种成本,而且还没有医保资质,多不公平。诊所医保资质审批很难,各地情况都不一样,广州要求诊所经营满2年才能申请医保资质,但是据我所知,很多经营超过2年甚至10几年的医疗机构都没有办法拿到医保资质。很多民营诊所负责人,苦苦经营多年,依然拿不到医保资质,看着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唯有自嘲“恨爹不成刚(李刚)”。最理想的状态是,医保部门应该对公立医院和民营诊所一视同仁,实行统一标准的“宽进严出”的医保资质对接模式。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像香港政府对市民的医疗补贴,是可以对接私家诊所服务的。
  不能延续以药养医的模式,中产白领可能是突破口
  奇点:经营诊所怎么摆脱过度输液、薄利多销的模式呢?
  张子谦:假如我们承认经营诊所是市场化,理论上来说,各种形态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都有可能出现,过度输液、薄利多销的模式也是其中一种。
  这里的重点在于诊所负责人如何作自身的市场定位、目标人群和医疗方式。过度输液、薄利多销是典型的“跑量”模式,这基本完全复制了公立医院经营方式,我认为这是一条死胡同。因为这是和财雄势大的公立医院在正面竞争,在自身运营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很难脱颖而出。所以,我认为诊所经营选择这种方式并不明智。
  再加上,过度输液、薄利多销对诊所的风险很大。对于输液产生的医疗风险,小诊所是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他们负担不起,但公立医院有一套成熟的流程来应对这些事故。
  奇点:怎么和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怎么逆袭突围?
  张子谦:其实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医生想要做的事情不一样,经营全科还是专科,也有所不同,涉及的思路不同。我的个人建议首先就是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要想要什么——是要单纯赚钱还是要做事业?正确的抉择,必须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
  知彼,就是知道市场空白在哪里,哪里是可以突围和切入的,这样才能在创业中活下来,才能谈发展。首先医生要清楚市场情况,清楚医疗市场上有哪些经营方式、定位。比如,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里面有哪些是短板、哪些是空白、哪些是软肋,哪些可以与公立医疗作差异化竞争。举个例子,在公立医院看病大家都很痛苦、很浪费时间,私人诊所就要在服务上做好,可以节省患者时间,这就是突破口之一。所以全科诊所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市场的,当然支付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以史为鉴,就不难发现:已经被市场验证并蓬勃发展的民营齿科诊所,就是基于公立医院齿科服务不能报销医保的现状,通过优化服务而突围而出的。
  大致总结的话是三点:第一是弄清诊所服务的目标客户是啥样的、要看哪些疾病;第二是他们的消费特点是怎样的;第三是支付方式。这三个因素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一个时间成本很高的上班族,和退休闲赋在家的老人相比起来,哪怕治同样的病,两人的支付意愿也大不相同。
  从实践层面来说,由多名医生合伙开办的联合诊所,比一名医生开办的个体诊所的生存空间要大一些,医生可以共同分担行政成本,收益也会共享,抱团生长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医生去找一个财务投资者合作,也未尝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医生不懂市场,投资者可以帮助他尽快和市场对接。选址的话,闹市街区人流很多,但租金很高;人少的地方租金便宜,但是可以辐射的客户有可能会少;还要看周围有没有大体量的公立医院等。除了专业的技术能力过硬外,行政管理、财务、法务、税务是开诊所必须面对的,最好引入专业化团队或者外包处理。我的建议是:最好不是由医生一人包揽,否则会消耗医生个人的能力,经营诊所会力不从心。
  奇点:觉得医疗服务突破的边缘在哪里?
  张子谦:医疗处在改革的风口,但我们的国情是:中国人并不像欧美那样,愿意为服务买单。在这个逻辑下,哪条路离钱比较近,就会活的更好一些。在农村和乡镇办诊所,如果没有医保支付的话,是很难有足够病源的。即便对接了医保,也很难单靠诊金活下来的,基本还是沿用“以药养医”的路子。很多农村私人诊所还是通过大处方、输液获取利润的,当没有人愿意为诊金买单的时候,诊所只能停留在“以药养医”的生存方式了。但我认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以中产和白领为代表的人群,由于他们大多有“为服务买单”的消费意识和习惯,因此可能会是医疗新模式从边缘突破的目标人群。围绕这个有购买力的群体去构思诊所服务的话,会有戏。
医生在体制内名利双收,出来吃苦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
  奇点:医生开诊所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张子谦:在国内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里,医生开诊所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才能有冲劲、智慧和耐心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决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毕竟赚钱的渠道有很多,并非一定要去折腾去办企业。对当下的中国医生来说,创业动力更多应该是一种职业理想的实现——希望职业生涯过得更好,希望按自己的思路去实践行医理想,这不单单是财务自由的诉求,而是执业方式有没有更新、转换和提升,这恰恰是需要企业家精神和能力的。对比一下,体制内工作不需要算账、不需要考虑过多的风险和收益,但经营诊所就不同了,需要考虑目标、成本、收益、利润率,还要承担各种风险。特别提醒一下:如果医生开诊所目的是为了单纯赚更多的钱,要三思而行。说句老实话,比起体制外行医,在公立医院赚钱蛮舒服的,因为有靠山,出来的话自担风险、辛苦受累,还要耐得住医疗服务行业投资回报周期漫长的客观规律。
  做企业家是需要综合能力的。坦白说,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适合开诊所,需要医生综合能力,还要在经营诊所过程中不断学习新东西,对于一个双耳不闻窗外事只想把病看好的医生来说,这是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这不是说医生不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而是说调整起来很痛苦。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很多医生至今依然认为“医疗不是服务业”,按照这种价值观出来开诊所,一定会面临很多问题。走进市场的医生,其权责利是统一的。如果将体制内的行医逻辑套用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那是刻舟求剑。医生一定要有市场化的意识,才有可能开好诊所。
  奇点:所以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政策放开了,医生不会大规模出来。
  张子谦:是的,大家其实想得很清楚。开诊所很辛苦,一般经营3-5年诊所才能开始盈利,这个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旦出来开诊所,医生就必须努力去汇聚足够的客源,让自己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
  所以还是那句话,中国医生出来创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开诊所是为了复制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去赚大钱,那医生真的没有必要出来折腾开诊所——反正都是一样靠“以药养医”赚钱,那还不如静静地呆在旧有政策的风口。但如果你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行医方式,渴望作出改变并决意折腾一把,那么开诊所创业,无疑是你的选项之一。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