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综述】东亚男性前列腺癌的流行率、管理及疗法研究进展

首页 » 研究 » 肿瘤 2015-11-10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近日,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在Urologic Oncology 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中,研究者阐述了东亚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其未来的趋向,同时研究者还收集总结了大量文献,利用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西方个体几乎没有区别,研究者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增加大家对前列腺癌的进一步认识并消除一些可能存在的误区。

近日,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在Urologic Oncology 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中,研究者阐述了东亚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其未来的趋向,同时研究者还收集总结了大量文献,利用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西方个体几乎没有区别,研究者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增加大家对前列腺癌的进一步认识并消除一些可能存在的误区。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癌症,截至2030年据估计全球将会有170万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评估非西方人群患前列腺癌的流行率似乎研究并不多,于是本文中研究者就阐述了东亚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情况,文章中研究者指出,在东亚国家中男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及死亡率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而本文研究数据或为东亚男性关注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风险提供一定警示。

  此前研究研究显示,东亚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为10.5人,而死亡率则是每10万人中3.1人,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西方男性,但偶然前列腺癌的流行率却是不断变化的。有研究对中国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流行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之前的研究表明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的流行率为3%至20%之间,而最近一项对340名中国男性患者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组织样本的研究则发现,28%的样本中都检出了偶发性的前列腺癌,这就表明,前列腺癌在中国男性中真正的流行率或许明显高于之前的研究数据,当然也明显高于西方男性。

Fig 1. 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样本检测揭示偶发前列腺癌的各国患者比例

  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东亚国家中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据2008年日本的一项研究报道,有9985名患者死于前列腺癌,而这也占到了男性死亡的5%;又有研究对日本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总体生存率研究,发现患者的生存率为94.8%,而在美国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100%,然而基于转移性的前列腺癌,日本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下降到了45.4%,而美国患者仅为29.4%。研究者Qi在一项研究报道中发现,前列腺癌是中国上海的第四大常见的癌症,而且2009年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4.97人,因此东亚男性因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也值得让人思考,当然其引发的死亡率也因人群存在一定的变化。
  目前前列腺癌的表现及恶性转移的种族差异已经被广泛接受了,而且研究者也在非洲裔美国个体中进行了大量关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发现这种癌症并不因饮食和生活因子而变化;相比白人男性而言,非洲裔美国个体往往会发生高位前列腺癌,而且肿瘤会进展迅速,但研究者至今并不清楚其本质原因。研究者Yang在一项对中国男性的研究中发现,80%的前列腺癌仅密集地发生于前列腺的外围区域,5%发生于过渡区域,另外15%跨域到了外围区域和过渡区域。研究者Kang近日又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比分析了韩国男性同美国男性经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的情况,结果发现,韩国男性疾病在前列腺外扩散或许发生率更高,而且韩国男性还存在较高的T分类以及较高的格里森评分。很多研究建议科学家们需要投入更多经历来鉴别出临床上存在明显前列腺癌风险的亚洲男性群体。

  此外研究者还报道表示,亚洲裔的美国个体或许更易于表现出疾病恶化的风险,而研究者认为这同患者晚期诊断并不关联;随后研究者又在文章中分析了环境和饮食对前列腺癌的效应,此前有研究发现,饮食在不同种族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量研究也相继报道了番茄红素、硒、豆类和维生素E可以降低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检测了饮食和种族对个体患前列腺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食物似乎对于控制前列腺癌风险并没有什么帮助。研究者还报道表示,在日本和欧洲大量的群体研究中降低纤维的摄入或许和个体降低前列腺癌风险直接相关,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认为,慢性炎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流行在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种似乎是相似的,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如今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测试来鉴别前列腺癌个体在西方国家仍然存在争议,很多研究中心都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活组织检查,同时他们又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临床相关肿瘤的鉴别率;当前很多研究都用来评估PSA筛查的临界点,希望以此来更好地指导PSA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传统认为4.0 ng/ml可以作为西方那个群体的临界点,近日一项最新研究中,Gilbert博士指出,利用2.5 ng/ml或许可以更好地改善前列腺癌临床相关肿瘤的检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如今已经开始利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标志物技术对前列腺癌进行检测,而大量的分子和遗传学标志物也可被有效用于区分恶性肿瘤,8q24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风险因子,相关研究发现特殊SPNs的存在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些特殊的SNPs和多种恶性的前列腺癌存在着直接的关联。G84E上的HOXB13 SNP的遗传突变也被认为是可以增强高加索男性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遗传突变,研究者Lin通过研究评估了中国男性患者机体的HOXB13突变,结果发现,G84E突变并不存在,而在前列腺癌高风险个体中发现了一种名为G135E的突变;研究者又进行了一项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结果在中国男性患者机体中发现了特殊的遗传突变,主要为2个新型位点:9q31.2和19q13.4,研究者指出,大量的研究数据都表明,针对前列腺癌需要开发出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针对东亚个体和西方个体进行分别研究。

  前列腺癌活组织样本的切片和染色存在一定差异就导致了前列腺癌的诊断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大部分针对前列腺癌的管理及疗法主要适用于针对高加索人群的,而很少有研究对比基于种族差异的疗法效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特别是机器人辅助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东亚国家中使用增长非常缓慢;优化前列腺癌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如今依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大障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有选择性地治疗西方患者和东亚患者对于科学家们来说非常重要,后期研究者坚信通过大量的研究一定可以克服当前的障碍和困难。

Fig 2. 所选择的国家中前列腺癌患者患者5年的生存率比较

  最后本文的研究人员表示,前列腺癌在东亚男性中的流行率此前很少被研究,此前一直认为东亚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生及流行率远低于西方国家,但实际上是相似的。当前由于缺乏标准的筛查工具,利用PSA还是新型标志物方法,以及不同方法评估新发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率都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前列腺癌的筛查程序尽管不太可能给患者经济上带来益处,但其却可以帮助东亚国家的男性早期发现癌症并进行及时地管理,对于西方国家泌尿科医生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提供新型的前列腺癌筛查技术既可以用于西方男性还可以用于东亚男性,总之,前列腺癌发生及流行、分子机制及新型疗法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科学家们通力合作才能将其攻克。(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以上为转化医学网原创翻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转化医学网推荐的原文摘要: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prostate cancer among East Asian me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Urologic Oncology doi:10.1016/j.urolonc.2015.09.003
M. Francesca Monn, M.D., M.P.H., Alexander J. Tatem, M.D., Liang Cheng, M.D.
Objectives
Previously East Asian men had been considered less likely to develop or die of prostate cancer. Emerging research and the onset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screening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suggests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case. We sought to analyz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data and rec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state cancer among East Asian men.
Methods and materials
We performed literature searches using PubMed, Embase, and Google Scholar to examine current literature on prostate cancer in East Asian men. Additionally, articles were searched for further references related to the topic.
Results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identified in East Asian men. 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has increased and is currently the four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men in Shanghai, China. Although prostate cancer was considered less aggressive among East Asian men, studies suggest that it is similarly aggressive to prostate cancer in Western populations. Molecular markers such as the TEMPRESS:ERG fusion gene and PTEN loss may provide novel methods of screening East Asian men for prostate cancer. National-level guidelines for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are only available in Japan.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prostate cancer in East Asian men is likely similar to that in Western male populations. East Asian men present at higher stages of prostate cancer, likely because of a lack of standardized screening protocols. Urolog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 should screen East Asian men for prostate cancer using the same standards as used for Western men.

作者简介:
  程亮,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Virgil H. Moon讲席教授,分子诊断实验室主任,泌尿病理主任, 病理系及泌尿系终身教授。程亮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后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Mayo Clinic接受专业病理训练,持有美国外科病理、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医师执照。现任Molecular Cancer (Associate Editor),Hum Pathol(Senior Associate Editor),Eur J Cancer,Mol Cancer,Future Oncology,Urol Oncol Crit Rev Oncol Hematol,Am J Surg Pathol,Mod Pathol,J Pathol,Histopathology等30多个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J Clin Oncol,PNAS,JNCI,Cell Metabolism,Mol Cell,Cancer Res,和Clin 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700多篇,被引用超过二万4千多次( h-index,81)。主编和撰写的著作有Molecular Genetic Pathology, Molecular Surgical Pathology, Urologic Surgical Pathology, Essentials of Anatomic Pathology, Atlas of Anatomic Pathology (Series Editor),及Bladder Pathology等。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