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清华大学成立药学院 生物学家丁胜担任首任院长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5-12-29 中新网 赞(2)
分享: 
导读
清华大学12月25日成立药学院。千人计划入选者、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家丁胜担任首任院长。



  清华大学12月25日成立药学院。千人计划入选者、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家丁胜担任首任院长。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药学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因为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个人对于医药需求不断增加,这给药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为满足现代高端药学人才需求,清华大学通过整合医学、生物、工程、化学等多学科优势,2009年正式设立药学本科学位授予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招收“医学药学实验班”,2012年药学系成立。此次药学系从医学院独立出来,成立药学院,旨在培养高端生物医药人才。
  丁胜表示,未来,清华大学药学院将通过开发药学前沿技术、推动创新型药物研发、发展新型疾病治疗方法来改善人类健康,并提高清华生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院将通过新技术与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培训,使未来的药学科学家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能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药物研发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该院将通过院系间、校际间、国家间的高质量合作,逐渐培养新的经济发展集群。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表示,药学是应用学科,但药学本身的发展和药物研发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希望清华药学院的成立为现代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药物产业作出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岩表示,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系统,强调发现的引用和发明的应用。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比例有望调整到理科学科占三分之一,工程技术类占三分之一,医学占三分之一,生物医药的科研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表示,制药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从论文到药物研发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目前中国有710所学校设立了药学院,每年招生6万多人,希望清华药学院的成立能促进药学科学领域的发展。
  关于丁胜
  权威杂志The Scientist在年度盘点中,两度垂青这个青年科学家:丁胜博士所创的蛋白诱导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被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技术”,与此同时,丁胜博士也被The Scientist评选为“生命科学年度人物”。

  究竟创新灵感来自何方?iPS技术研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生物通记者张欢带您走近丁胜博士,走近创新技术iPS。

  ips历史悠久
  丁胜博士告诉记者,iPS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有着悠久的渊源,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期望能将成人单功能的细胞诱导逆转为多功能的干细胞。各种尝试和创新从未间断,从核移植开始,探索细胞重新编程的征程也从未停止。
  在前人的种种科学积累上,在巨人的肩膀上,石破天惊的iPS技术诞生了,科学家们首次掌握了将成体细胞诱导转化为胚胎干细胞样细胞的技术。将Oct3/4, Sox2, c-Myc and Klf4这些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简单的将这些载体加入到皮肤细胞的培养基里,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成为重组的iPS细胞。
  这仅仅是iPS技术领域的开始,Oct3/4, Sox2, c-Myc and Klf4这四个基因每一个都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这个看似前途无量的技术同时拥有致命的缺陷。iPS最大的挑战出现了,“致癌性”。
  创新,新在哪?
  丁胜博士的iPS技术恰恰就解决了iPS“致癌性”的关键问题。
  丁胜博士介绍道,当病毒载体携带的基因高表达时,就存在“致癌性”的问题,并且会改变基因组的原来面貌,无论是往基因组里“添加”或是“减少”某种基因,都会改变整个genome,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因此,永久地把4个外源性的基因留在基因组上,一定会引发无穷问题的。
  要解决“致癌性”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基因诱导技术。
  丁胜博士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他们开创了用4个蛋白诱导iPS的技术先河。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完全避免基因操作,避免改变基因组的iPS诱导方法。
 蛋白如何诱导?
  个蛋白如何进入细胞成功诱导,丁胜博士介绍道,与传统的iPS技术不同的是,蛋白诱导无需病毒载体,没有DNA序列,因此不存在改变到基因组的风险。蛋白通过带电的肽段进入细胞膜,其重新编程细胞的功能与传统的4个基因是类似的。
  通过蛋白所诱导的iPS细胞与传统的iPS细胞在功能上完全一样,功能上与胚胎干细胞也完全一样。
  相比传统的iPS遗传操作技术,蛋白操作技术显得更为简便易行,仅仅将这些有肽段带领的蛋白加入细胞培养介质中就可成功获得iPS细胞。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研究现状
  要避免“致癌性”问题,另一个创新的方式是用小分子化合物进行诱导。
  丁胜博士研究团队早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单功能细胞转变为多功能细胞方面的研究。iPS出现后,他们尝试用小分子化合物替代基因。到目前为止,丁胜博士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
  年丁胜博士就在多个权威杂志发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iPS的研究性文章。目前,他们已经做到,用小分子化合物取代4个基因中的1个,2个或3个,但是暂时还做不到完全取代基因操作。其他一些先进的实验室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同样没有获得完全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技术。
  丁胜博士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小分子化合物诱导技术,期望有一天可用小分子化合物完全取代4个基因。
  他表示,希望这些技术的革新能让iPS助力再生医学、疾病模型、细胞生物基础学领域,把生命科学研究带到更高的层次。
  与iPS结缘“闯入”干细胞领域
  查看丁胜博士的简历我们会发现,他曾经是做化学方面课题的,是怎么开始研究iPS的呢?他以前所学和所从事的是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仅仅因为对干细胞有兴趣,所以才开始进入生命科学干细胞领域的研究。
  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背后,也一定有着异常艰难的时刻,挫折和困难是一定存在的。而成功的秘诀正如丁胜博士所说,有兴趣就有动力,而坚持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现在丁胜博士实验室有20多个博士后,90%以上是细胞生物学背景的,剩下一些是做化学合成方面研究的。记者接着问了一个广大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申请丁老师的博士后有什么要求。
  丁胜博士告知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有细胞生物学背景,有兴趣就行。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想法,对研究工作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强的推动力,在丁胜博士身上我们能看出兴趣所带来的成功,如果丁胜不是对干细胞感兴趣,那么唯一避免基因操作的蛋白诱导iPS技术出现得可能会晚一些。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