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义海教授揭示环境对癌转移的重要影响
导读 |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五月六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促进癌转移的重要机制。文章通讯作者是血管生成领域的知名学者,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曹义海(Yihai Cao)教授。 |
在许多癌症中,癌细胞的扩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胁。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化疗或者放疗成功治疗原发瘤,然而一旦癌症扩散到机体的其他器官就很难再进行遏制。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阻断癌细胞的转移途径,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五月六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促进癌转移的重要机制。文章通讯作者是血管生成领域的知名学者,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曹义海(Yihai Cao)教授。曹义海教授早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93年于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医学院接受博士后训练,并担任讲师,2002年任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院微生物和肿瘤生物学中心副教授,2004年任教授。担任Nature Medicine、Blood等10余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或编委。曹教授是血管生成领域的专家,在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取得大量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创新性发现,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Science杂志及其子刊上。
随着人们对癌症的认识逐渐深入,肿瘤微环境在癌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的募集,巨噬细胞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义海教授的研究团队对小鼠癌转移模型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PDGF-BB刺激的周细胞中IL-33显著上调。而IL-33通过招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进癌转移。删除IL-33或者用药物抑制IL-33–ST2信号通路,都能有效阻止TAM招募和癌转移。这项研究为人们展示了肿瘤基质在癌转移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
上皮肿瘤的转移扩散依赖于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肿瘤细胞在这一过程中丧失自己的极性和细胞粘附,转变成了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强的间充质细胞。普林斯顿大学的康毅滨(Yibin Kang)教授在Cell旗下的trends in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bing the Fifty Shades of EMT in Metastasis”的综述文章。文章介绍了癌转移领域EMT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全方位探讨了EMT在癌转移中的多样性。
科学家们对免疫细胞在癌转移初期的作用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它们会促使癌细胞从原发瘤扩散出去。那么,免疫细胞是否也推动了之后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呢?Whitehead研究所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Robert A.Weinberg领导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中性粒细胞是癌转移的关键调控者。相关论文发表在四月十二日的Cancer Discovery杂志上。
与单个循环肿瘤细胞(CTC)相比,CTC群可以更有效的在机体内扩散。过去人们普遍认为CTC群太大,无法穿过狭窄的毛细血管。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且提出了降低CTC群转移能力的新策略。(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