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访范建兵博士:癌症的未来——变身可控的慢性病
导读 |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
随着2015精准医疗的提出,2016癌症登月计划的部署,癌症研究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癌症治疗和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最为熟知便是乳腺癌BRCA1/2基因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应用、CAR-T治疗白血病以及PD-1免疫治疗等。这些无一不在促进我们对癌症的认识,对人类健康的管理。转化医学网了解到广州基准医疗公司创始人范建兵博士将作为演讲嘉宾出席5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国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并有幸联系到范建兵博士做了本次访谈,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转化医学网:范博士,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美国副总统拜登提出癌症“登月计划”,您是如何看待癌症治疗这个问题?范建兵博士: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癌症的本质来看,是个体的基因组出现异常而引起病变;现代基因组学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肿瘤医学知识正在以一个爆炸式的速度积累, 因此现在正是攻克癌症的绝好时机。 癌症具有隐蔽性,检测诊断滞后,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加强早期预防和筛查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发生发展,提供最佳治疗时机。在治疗方法上,除了常规的放化疗法之外, 现代的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和组合疗法也行之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癌症“登月计划”主攻六大方向,从肿瘤疫苗,早期诊断到免疫治疗,从肿瘤基因组分析到数据共享,涵盖多方面研究。癌症研究如同当年的“登月计划“一样,尽管前面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把癌症从一种恶性致死疾病变成可控的慢性病,并最终攻克癌症的这一天将不会太遥远。
转化医学网:肿瘤异质性是肿瘤治疗的难点,肿瘤异质性的原因的基因突变吗?癌症基因筛查对于癌症预防又怎样的作用?正常人有必要做癌症基因检测吗?
范建兵博士:导致肿瘤异质性的是细胞基因突变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和选择造成的。
实际上人们早就发现,近70年来肿瘤存活率的提高不是由于药物,而是因为早期诊断后的手术切除。形形色色的所谓肿瘤新药对于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存贡献甚少。大部分主流抗肿瘤药物效用很差,往往病人倾家荡产,却只是延长了3-4个月的生命,而且是生活品质很差的几个月。进行癌症基因筛查,可以尽早发现突变基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癌症早期患者来说,能够选择最佳治疗时机,预后效果会更好。American cancer society(美国癌症学会)研究显示,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5年存活率是93%,而晚期诊断的存活率只有15%;结肠癌早期诊断5年存活率是74%,晚期诊断的5年存活率是6%;乳腺癌的数据分别是93%和6%!正常人也有必要做癌症基因检测,检查是否为高危人群或某些疾病基因的携带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明确的认识。
转化医学网:在国外,关于癌症基因组研究出现了“伞式研究”(Basket trial)和“篮式研究”(Basket Trial)。为何要区分来研究?两种研究方式有何优点?
范建兵博士:“伞式研究”和“篮式研究”都属于精准肿瘤医学研究范畴,是精准医学理念的两种不同的临床实践,可提高肿瘤药物的开发效率。“伞式研究”是研究同一种肿瘤对于不同药物的反应,就是将某一疾病不同的靶点基因在同一时间进行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的靶基因分子分型而给予不同的靶向药物,并寻找不同药物在具有特定靶向基因突变分型的特定病人群中的高效应答。“篮式研究”是专注某些靶点明确的药物,将带有相同靶点基因突变的不同癌症病人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它的优点在于将分散在各癌种中较少见的具有同一靶点基因突变的病人集中起来,进行药物实验,从而加速肿瘤药物的临床开发。总的来说,这两种研究方式对精准肿瘤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最终是给癌症病人获得精准治疗的机会,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效率。
转化医学网:随着技术发展,基因检测费用不断降低,基本处于可以被广大普通民众接受的水平。然而检测容易解读难。美国有遗传咨询师帮助解读,国内在这一块基本属于空白,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范建兵博士:基因检测解读的难易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基因突变/基因组异常的临床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例如唐氏综合症,进行基因检测之后便可以做出清晰的临床解读,出具专业的临床指导意见。因此基因检测数据解读难易要视具体疾病/临床应用而定。国内在这一块基本属于空白,遗传咨询师(基因数据解释者)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难以规范化,如果没有行业标准,解读的客观公正性就没法得到保障。所以政府和社会在大型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方面的投入, 即建立各种疾病表型与基因分子分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目前填补这块知识空白最有效的途径。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出台也可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基准医疗愿意与同行及政府共同推进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科学的服务于精准医学事业。
转化医学网: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临床检验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似乎是为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在开闸放水。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范建兵博士: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更多符合临床疾病需求的LDTs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由于这些LDTs未在现有的检测目录中,因此多数有实力开展LDTs的医疗机构因相关法律问题而并未真正开展大规模的检测工作。国家卫计委通知发布后意味着有实力的公共医疗机构或第三方临检中心也能开展临床意义明确、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价格效益合理的临床检验项目,患者也可以从中受益。该通知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对LDTs的准入/设置进一步开放,但如果管理不严很容易导致市场混乱的局面。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卫计委、CFDA、物价局、医保方面等)还需出台相关政策和监管标准,严格把控LDT注册审批制度和收费管理,以及LDT实验室检测质量,从而真正实现这个项目的初衷,即真正让患者和整个社会受益。最近的“魏则西事件”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基因检测亟待政府和行业的规范。
转化医学网:我们了解到您将作为演讲嘉宾参加5月26日的“上海国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对于本次会议,您期待会有哪些嘉宾来参加?您认为本次会议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范建兵博士:精准医疗是根据病人个体化差异量身定制的疾病预防及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实现疾病在分子水平的分类和诊疗。而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切入口,从疾病的分子机制到治疗方式,再到后期病情追踪管理,基因检测都可以给出全方位的指导。即便是相同的疾病,不同的人仍然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检测后更有利于实施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另外,肿瘤的解决方案不能仅仅依赖“治疗” 手段,全社会应该更多的注重早期筛查,比如结肠癌,乳房癌现在都有行之有效的筛查手段,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现在用来做药物开发的经费的1%拿来做早期筛查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也许会解决10%或者更多的肿瘤问题,社会效果会更好。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基准医疗公司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基因检测领域里的新兴企业,正是本着这一主旨,致力于开发基于NGS的癌症早期筛查产品,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
希望本次会议可以让大家对精准医学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精准医学涵盖的领域很广,除肿瘤以外,还包括感染性疾病检测及用药指导,新生儿遗传疾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等等。 此外,大家或许可以讨论一下如何规范基因检测的流程以及临床解读和报告给出,比如由谁来牵头(政府的哪个部门?或是行业学会?)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标准及监管机制。 希望能提升基因检测在整个医疗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促进整个行业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范建兵博士简介
博士,基准医疗(AnchorDx)公司创始人,CEO;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师从著名化学家和遗传学家,人类基因组计划创始人之一,Charles Cantor 教授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基因组中心博士后 。
研究方向:人类基因组学,基因芯片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开发。 近年来,致力于开发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挑战高难度的医学样本,如肿瘤石蜡切片(FFPE)、血液、唾液、循环肿瘤细胞(CTCs)以及血浆游离DNA(cfDNA)等。
学术成就: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其中第一作者20篇,通讯作者37篇,最近五年(2010 - 2015)76篇, 他引总数超过一万多次], 专著一部;拥有国际专利19项。
行业经验:曾任职于Affymetrix,领导开发了用于大规模基因组基因分型(SNP genotyping)的技术和产品,奠定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Whole-Genom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基础;曾任Illumina 公司资深技术总监,作为Illumina 公司初期基因芯片技术(BeadArray technology)的核心研发人员及公司第23号初创员工,参与了Illumina 公司16年来的辉煌成长,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个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MiSeqDx)的美国FDA临床认证,成为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的一重大里程碑。
此外,范建兵博士邀参加“上海国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并带来精彩的演讲,精彩内容敬请期待。(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本文是转化医学网原创内容,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