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围绕“课题”滋生的“乱象”如何避免?

首页 » 产业 » 杂谈 2016-08-23 中国科学报 赞(2)
分享: 
导读
科研经费松绑,无疑为科研人员的工作便利和收入提高带来了利好消息。然而,在期盼相应政策落地、让一线科研人员在改革中获得更多实惠的同时,经费松绑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担忧。
科研经费松绑,无疑为科研人员的工作便利和收入提高带来了利好消息。然而,在期盼相应政策落地、让一线科研人员在改革中获得更多实惠的同时,经费松绑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担忧。

例如,有学者认为,让科学家以献身的精神和方式从事科研已不合时宜,应该允许学者从科研经费中谋利。这种观点随后招致反驳和忧虑。担忧者认为,一旦允许学者从科研经费中谋利,将直接带来一些围绕“课题”滋生的负效应。

那么,这种担忧是否确如其实?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一线科研人员。

一问
从课题获利会拉大“贫富差距”?

一旦一线科研人员能从科研经费中直接获利,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会随着课题情况产生变化,有课题与没课题将直接反映到科研人员的收入中。那么,这种做法是否会拉大科研人员间的“贫富差距”?

对此,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翔表示,“没必要担心”这会带来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只是一味担心,结果科研人员搞起科研来束手束脚,就没人做事了。”高翔说。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晨升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更加直接。他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不仅利国利民,也有助于学以致用,“由此而带给科研人员的收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精神,应该得到鼓励”。

他同时补充说:“我们提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但前提是个人积极上进,勤奋并愿意为科研作贡献,也有能力承担科研任务。”

对此,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新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道理上讲,科研人员确实应该从课题经费中获得一部分人员费用预算。不过,这些预算的额度应当主要由人员所付出的劳动决定。同时,他也指出,为避免产生“贫富差距”,“人员费用预算应当有上限限制,不能直接与项目的总经费额度挂钩,也不应当在多个项目中重复预算”。

事实上,采访中也有专家指出,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强度自然也存在较大差距。鉴于此,在尊重科研工作者劳动的基础上,出现收入水平差距并非不可接受的事情。

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逄焕东表示,新的政策肯定会拉大“贫富差距”。但他强调,“就高校教师的贡献来讲,合理的‘贫富差距’是应当允许存在的,问题是这个差距多大比较合适。”

美、俄等国联合开展的《学术薪资的国际比较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的平均薪资在28个国家中排名最低,同时起始薪资与顶层薪资之间相差4倍,是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问
教学会被“边缘化”?

人的劳动能够在科研活动中被衡量,这一变化自然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申请课题也将会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现实中,许多科研人员不仅要做研究,还担负着教学、带学生的工作。如何避免教学被“边缘化”,也成为此次科研经费改革可能要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蔡一夫介绍,有些纯粹教学岗位的老师也可以拿到项目经费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因此,当下的举措不一定会造成教学工作被边缘化的问题。

对此,刘新华指出,可以适当提高教学在科研人员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并在合适的条件下推行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双轨制”,“让有志于专心教学的老师也能有好的发展”。

采访中,多位专家将教学岗位被边缘化的问题追溯到高校体制的弊端,并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要搞好高校教育,必先搞好高校体制。”王晨升表示,教学很重要,但科研对于教学是一种促进,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从目前来看,科研和教学所带来的时间上的冲突难以避免,但王晨升认为,这个问题可通过制定符合科学规律的高校发展制度、优化高校行政体系等手段予以解决。

逄焕东也认为,教学岗位被边缘化的根源在于高校的考核机制。他表示,相关部门的“利诱”迫使高校作出更加注重科研排名而忽视教学的政策调整。“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逄焕东说,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太急功近利,“‘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学也一样”。

“教学边缘化反映了责任和考核体制的综合问题。”高翔也认为,在加强高校考核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引入分流机制,鼓励年轻人科研和教学并重,并针对更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建立专职的科研队伍。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建立起合理的体制机制可有效避免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高翔最后强调。

三问
课题申报会滋生腐败?

科研经费管理松与紧的平衡,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政策如何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并为其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同时又能保证科研经费不被滥用,需要政策制定与实施层面融入更多的思考。

而此次放宽科研经费管理之后,是否会助长科研腐败问题滋生?又该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在科研工作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有研究人员表示,无论何时,这都是科研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当完善与课题评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监督力度。正如蔡一夫所说,任何政策的制定,监督机制都是避免腐败和政策偏离的至关重要的一关。

对于抑制科研腐败问题,高翔表现得很有信心。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不管科研经费来自于国家还是企业,有鉴于我国当前评审机制已经比较完善,腐败的问题不大可能产生。

逄焕东也表示,如果能够把课题控制在一定合理区间,这本身就可以抑制课题申报的腐败问题。“课题提成没有那么多,对走潜规则申报课题的人来讲,诱惑力就没有那么大了。”逄焕东说。他也对当下国内评审过程中设立的制度很有信心,并表示如果制度能够真正落实,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乱象的产生。

相比较上述两位专家的乐观,王晨升对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很担心会因此出现科研腐败现象,并希望建立良好的制度予以监督,同时更加强调提升科研人员思想修养。“当法律法规完善了,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了,腐败自然就会减少。”王晨升说。

四问
科研环境会变得更浮躁?

采访中,也有专家担心,一旦可以从课题中获利,科研人员会不会盲目报课题、跑项目?这是否会导致科研项目质量的下降?甚至令科研氛围变得更加浮躁?倘若如此,是否会背离改革让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以便安心科研的初衷?

对这一问题,蔡一夫首先告诉记者,即使科研人员可从课题中获利,自己仍然觉得这利益拿得很“烫手”。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另一方面的担忧,“如果只关注从课题获利,有人可能会针对奖励机制做科研,例如文章数量有奖励,就不在乎质量,这样做科研的动机就很有问题了”。

“做科研不是为了拿奖励,如果工资足够到位,可以养家糊口还有结余,我就很满意了。”蔡一夫表示,如果自己付出的心血能得到相应认可和收入补助,就已足够。

有专家还担心,如果科研人员间收入差距过大,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甚至加剧学术界浮躁情绪的滋生。

蔡一夫担心,“如果大家太在乎经费、科研奖励等名头,很难想象还能在科学问题上花足够的心思,人的精力真的很有限。”显然,这无益于良好科研环境的建立,更不能起到让科研人员安心研究的作用。

鉴于此,多位专家都在采访中强调,树立宽松、良好的学术环境,对教学和科研而言都至关重要,也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