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访浙大医学院李继承教授:从肺结核与证候生物学谈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

首页 » 《转》访 2016-10-09 转化医学网 赞(8)
分享: 
导读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2016中国转化医学大会即将在10月15~16日于深圳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转化医学联盟和中国精准医学学会(筹)主办,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采访中国转化医学联盟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李继承教授。

  李继承教授简介
  李继承,浙江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人体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遗传学分会委员;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欧洲淋巴学会理事、德国解剖学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会员。
  美国The Anatomical Record杂志亚洲副主编,Neuroembryology and Aging、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解剖学报、基础医学与临床、科技通报、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和中国免疫组织化学杂志编委。任中华医学奖主审员、评委。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主审员、评委。
  研究方向:淋巴学,细胞生物学, 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浙江大学九级教授,首届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和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53篇(Top Journal 21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42篇(Top Journal 16篇);一级论文中第一和通讯作者84篇。


  转化医学网:李教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收转化医学网的采访。我们知道您是肺结核病专家,对肺结核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上造诣颇深,2009年您的一个浙江省重大专项优先主题重点社会发展项目就是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的肺结核病蛋白质波谱诊断模型建立和临床应用,能否讲讲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以及您在这方面的研究?
  李教授:肺结核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患肺痨,也就是应为得肺结核病香消玉殒。尽管是古老的疾病,但发病率却居高不下,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是世界第二,发病率最高的就是印度。由于肺结核的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所以肺结核的防控难度很大。肺结核病的防治中,有两个瓶颈。第一个瓶颈是早期诊断。因为肺结核带菌者的痰液可能有结核杆菌,如果带菌者的生活习惯不好,随地吐了一口痰,干燥后随空气传播,接触到的人就有感染可能。发展肺结核早期诊断技术就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后患者及时住进医院进行病情控制治疗,防止传播。第二个就是治疗的瓶颈。治疗肺结核病的药物,目前尚无疗效好的新药,药物的开发比较慢。目前肺结核药物研发的目标就是疗效好、副作用少,这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一般肺结核治疗的时间都比较长,普通的肺结核一般都要半年,半年时长天天都要服用药物,其副作用也会增加。如果是耐药的肺结核,治疗的期限会超过一年,这么长的时间在服药一定会有很大毒副作用,对患者伤害很大。所以在开发新药方面,我们的目标就是在疗效好的同时尽量做到毒副作用少,这就涉及到了药效评价,也就是在新药研发出来之后我们怎样来评价这个药物是有效的。所以目前来看,肺结核防治主要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早期诊断,另一个是新药开发、药物疗效评价,才能做到降低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早期诊断的问题。诊断肺结核病的金标准是患者痰中发现细菌,染色以后显微镜下看到嗜酸杆菌,那么就可以确诊其为肺结核。但是痰中发现细菌的比例很小,不到20%,还有80%的肺结核患者无法精确诊断。所以现在临床上肺结核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另外痰培养发现细菌时间很长,需要4~6个周,在这期间如果患者到处走动,就会感染其他人。还有一种方法是分子诊断,优点是很敏感,但缺点是它会把一些携带死菌或者曾经感染过肺结核但已经痊愈的病人诊断成肺结核,造成假阳性率比较高。
  目前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用多元组学、生物信息学发现新的生物学标记物(biomarker),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发现这个标记物,就能诊断为肺结核病,这是非常理想的肺结核诊断方法。Biomarker的研究在全世界都在进行,最早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开发,比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目前科学家试图在肺结核领域研究biomarker,这种biomarker在肺结核患者身体中出现较早,所以在患者的外周血中通过蛋白组学等来发现有价值的biomarker。通过大量验证,反复建模和转化医学,在基础研究中到临床验证,发现一些问题之后,再从临床返回到基础研究。
  我国的肺结核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还有待提高,所以十余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肺结核病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研究,也参加了浙江省的重大专项研究。现在我们已经授权了5个国家发明专利,包括肺结核早期诊断试剂盒、疗效评价试剂盒。
  转化医学网:现在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物标志物针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呢?
  李教授: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应用在临床上的生物标志物。我们的早期诊断肺结核的发明专利,要真正应用到临床上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非常乐观,将来一定会应用到临床,为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添一份力。
  转化医学网:有一种肺结核是多耐药肺结核,非常难治,目前对这种肺结核的治疗有没有新的研究进展?
  李教授:对,现在有一类肺结核非常厉害,通俗来讲就是“刀枪不入”,这种肺结核就是多耐药肺结核。抗肺结核药物有几大类,一线药物、二线药物,这些药物对多耐药肺结核都没有效果。我有一次碰到北京一家医院检验科的医生,他们医院发现有一株肺结核杆菌在抗肺结核药物的作用下反而生长得非常好,这种肺结核杆菌竟然把抗肺结核药物变为它的营养,这是非常可怕的。多耐药肺结核治疗半年后一点疗效都没有,换药后也没有效果。当然如果你警惕性高的话,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做药敏,结果发现一线、二线药物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可能是多耐药肺结核病,这是一种超级的结核杆菌感染。
  现在肺结核病的研究也从普通肺结核转向了多耐药性肺结核。目前对这种肺结核病在治疗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早期诊断,越早越好,如果能早期诊断发现感染多耐药肺结核病的话,就能及早隔离,包括社区隔离、家庭隔离,以免大量传播。当然现在科学家也在积极研发一些抗结核病的药物,所以我们转化医学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科学家发现的新技术、研发的新的药物要尽早地转化到临床,通过临床试验的结果又反馈到基础研究中。这样就能尽早地把新技术新药物应用到临床上,并且得到较好的疗效,这也是我们转化医学一个重要任务。
 转化医学网:除了肺结核病,您早期在肿瘤的淋巴转移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能否谈谈您这方面的研究?
 李教授:最早我是做淋巴研究的。大家都知道,通过利尿药物腹水能通过肾脏快速排出,那么这条通路在哪里,目前是不明确的。我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Acta Anatomic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SCI文章《人体腹膜淋巴孔的发现》 。在人体腹腔中有很多的淋巴孔,它是毛细淋巴管在腹膜腔里的开口,这个开口有收缩性,在某种因子或生理状态的作用下它可以开放,比如说一氧化氮,再比如腹膜腔中压力增高。开放后腹水大量被吸收到淋巴管,再到血管,再到全身血液循环,最后到肾脏滤过排出。这个研究也受到了高度关注,被认为可能是肿瘤淋巴转移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除了排腹水以外,腹膜腔中的肿瘤细胞极有可能通过淋巴孔到淋巴管,再进入脊柱,最后形成骨转移。
  转化医学网:2015年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也将引领一个新的医疗时代,那么在精准医疗方面您还有哪些研究呢?
  李教授:在这个方面我做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让中外友人都认识到传统的中医实际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医从哲学文化以及整体治疗的角度,与西医的理念非常不一样,完全是两种学派。有一些西医没有疗效的疑难杂症,中医可能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的精髓主要是辨证施治,辩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辨别患者是什么症候,这就非常主观性了,即使是两个名老中医,辩证同一个人,结论可能也不一样。再加上中医的九大体质,再加上用药的加减,同一种毛病开出的药方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没有,原因就在于辩证是主观的。
  那么我们课题组致力于找出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所以我将这种学科命名为证候生物学。我们用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来发现我们需要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建模和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后来获得有价值的、有可能作为标志中医证候的biomarker。当然,我们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开拓性的,离最终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告诉大家中医的证候一定有它生物学的本质,如果我们抓住了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就可以将中医客观化。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我们的治疗方案,提高中医的疗效,这也契合了我们精准医疗的核心。
  转化医学网:目前肿瘤的精准治疗是大热的话题,您对此有什么高见和大家分享?
  李教授:目前肿瘤的治疗按照常规的方法比如手术、放化疗。有些恶性肿瘤比如鼻咽癌、子宫颈癌用放、化疗的疗效很好,除了这些方法以外,近几年又发现了免疫治疗。现在我们都提倡个体化治疗,我们都知道肿瘤药物实际上是对肿瘤细胞有作用,但也杀死了患者正常的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患者的免疫系统急剧下降,化疗几个月后头发都掉了,人也日渐消瘦。如此一来恶性肿瘤就需要精准治疗、靶向治疗,如何来靶向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产生作用,这就是精准医疗最朴素的想法。但是要做到肿瘤的精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人体的基因非常复杂,所以需要个体化。精准医疗就是基准个人基因的测序,药物的精准靶向,以此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现在已经有很多治疗肿瘤的精准药物,比如肺癌、乳腺癌,根据其基因,根据药物的靶向,我们就可以精准地进行治疗。这样就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也避免了老百姓浪费了大量的金钱。
  转化医学网:2016中国转化医学大会即将召开,以我们的理解转化医学是从科研到临床,把科研的结果产业化,您刚刚也说精准医疗就是个体化医疗,但是个体化是很难产业化的,您觉得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之间是否有方向不一样的地方呢?
  李教授: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还是有内在的联系的。转化医学就是把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应用于实际生产和临床。我们追求的是精准医疗,所以如果研发出来的技术或者药物不够精准,产生的毒副作用大,那么就会再返回基础实验中去改进,再推向临床,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就达到提高疗效、精准医疗的目的。所以说转化医学与精准医疗是紧密相关的。2015年10月,中国转化联盟在杭州成立,我们这个组织聚集了很多科学家,比如魏于全院士、曹雪涛院士、曾益新院士、陈志南院士等等。这些科学家是我们转化医学联盟的发起人,也是主要的领导。成立转化医学联盟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我国近几十年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逐年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很大,但是从科研转化到临床却是一个瓶颈,所以如何打通瓶颈就是首要问题。要打通这个瓶颈,就要让基础研究和临床的科学家们在一个平台上对接、融合,起化学反应,这样才能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时间。目前的数据显示,国外一个新的发明创造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的时间要超过10年。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老百姓也没有享受到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但是实际应用的结果总不尽人意。所以通过我们中国转化医学大会的平台,使得我们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临床医生以及从事大健康产品研发的企业和一些投资人进行行业交流,促进研究结果的开发、转化,达到临床应用的目的。今年10月15日~17日在深圳召开中国转化医学大会,规模非常壮观,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也吸引了大量美国、英国的科学家。10月16日安排了10位科学家进行大会报告演讲。今后我们也会致力于中国转化医学的推进。
  并且,2014年我们向中国科协递交了成立中国精准医学会的申请,经过一年半的审批后,得到了许可。中国精准医学会(筹)已经到民政部注册,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立中国精准医学会,推动我国精准医疗事业向前发展,最后让老百姓从科学家的研究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也是最终的目的。
  转化医学网:感谢李教授精彩的回答,也祝愿我国的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事业在中国转化医学大会的带领和推广下越来越好!谢谢您!(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