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重要发现
导读 | 我们肠道每天都要接纳和吸收大量来自食物的蛋白。这些外来抗原并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为肠道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免疫耐受环境。不过,我们对其中的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细胞外囊泡维持着肠道的免疫平衡。 |
我们肠道每天都要接纳和吸收大量来自食物的蛋白。这些外来抗原并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为肠道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免疫耐受环境。不过,我们对其中的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细胞外囊泡维持着肠道的免疫平衡。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十月十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蔡志坚(Zhijian Cai)副教授和王建莉(Jianli Wang)教授。
研究显示,肠道上皮细胞(IEC)在生理条件下会生产一种特殊的细胞外囊泡(EV),这些细胞外囊泡具有TGF-β1依赖的免疫抑制活性。这些EV移植给患有炎症性肠病(IBD)的小鼠,可以诱导调节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由此减轻IBD的严重程度。相反,减少内源EV生产会促进小鼠的疾病进展。
在IBD小鼠体内,肠道上皮细胞以ERK依赖的方式生产TGF-β1水平更高的EV。这些EV倾向于聚集在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有关的肠道区域。敲低EpCAM会增加小鼠IBD的严重性,影响肠道上皮细胞EV对IBD的保护作用。由此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EV参与维持了肠道的免疫平衡。
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对进入机体的外源物质展开攻击。严格来讲食物也算是外源物质,但机体却能够耐受它们以便吸取营养。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内在机制会阻止它对有益抗原产生反应。如果这样的耐受机制出现问题,我们就会遭遇可能致命的食物过敏。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但科学家们还不清楚食物免疫耐受是如何建立的。前不久,韩国科学家们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机制。
免疫反应过度和免疫反应不足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那么,谁能确保免疫应答的平衡呢?维也纳大学Pavel Kovarik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工作显示,I型干扰素(IFN-I)守护着性命攸关的免疫天平。
面对病原体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会召集细胞大军和维和部队。当细胞大军将入侵者清除之后,维和任务的细胞就会督促它们停火。如果这种停火信号缺失,杀伤性T细胞就会调转枪口攻击自身机体,引起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Salk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维和细胞是否发出停火信号取决于Foxp3基因上的一个关键片段。
作者简介:
蔡志坚 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教授 近5年来,以第一及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国家973研究,2项国家863研究,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获得2009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度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优秀博士后奖;2011年度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青年学者奖;获得2012年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
王建莉 浙江大学免疫系主任,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免疫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及传染病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方法制备新型肿瘤瘤苗研究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新型疫苗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10项。主持并开展了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研究,建立了我国恶性肿瘤树突状细胞治疗的技术规范。该研究项目通过SFDA新药审评,目前已完成II临床期研究,并报SFDA申请三期批文。(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细胞外囊泡维持着肠道的免疫平衡。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十月十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蔡志坚(Zhijian Cai)副教授和王建莉(Jianli Wang)教授。
研究显示,肠道上皮细胞(IEC)在生理条件下会生产一种特殊的细胞外囊泡(EV),这些细胞外囊泡具有TGF-β1依赖的免疫抑制活性。这些EV移植给患有炎症性肠病(IBD)的小鼠,可以诱导调节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由此减轻IBD的严重程度。相反,减少内源EV生产会促进小鼠的疾病进展。
在IBD小鼠体内,肠道上皮细胞以ERK依赖的方式生产TGF-β1水平更高的EV。这些EV倾向于聚集在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有关的肠道区域。敲低EpCAM会增加小鼠IBD的严重性,影响肠道上皮细胞EV对IBD的保护作用。由此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EV参与维持了肠道的免疫平衡。
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对进入机体的外源物质展开攻击。严格来讲食物也算是外源物质,但机体却能够耐受它们以便吸取营养。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内在机制会阻止它对有益抗原产生反应。如果这样的耐受机制出现问题,我们就会遭遇可能致命的食物过敏。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但科学家们还不清楚食物免疫耐受是如何建立的。前不久,韩国科学家们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机制。
免疫反应过度和免疫反应不足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那么,谁能确保免疫应答的平衡呢?维也纳大学Pavel Kovarik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工作显示,I型干扰素(IFN-I)守护着性命攸关的免疫天平。
面对病原体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会召集细胞大军和维和部队。当细胞大军将入侵者清除之后,维和任务的细胞就会督促它们停火。如果这种停火信号缺失,杀伤性T细胞就会调转枪口攻击自身机体,引起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Salk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维和细胞是否发出停火信号取决于Foxp3基因上的一个关键片段。
作者简介:
蔡志坚 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教授 近5年来,以第一及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国家973研究,2项国家863研究,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获得2009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度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优秀博士后奖;2011年度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青年学者奖;获得2012年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
王建莉 浙江大学免疫系主任,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免疫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及传染病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方法制备新型肿瘤瘤苗研究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新型疫苗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10项。主持并开展了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研究,建立了我国恶性肿瘤树突状细胞治疗的技术规范。该研究项目通过SFDA新药审评,目前已完成II临床期研究,并报SFDA申请三期批文。(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