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会“传染”吗?
导读 | 我们知道,有些癌症是会遗传的,那么会不会像感冒那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有传染性呢? |
中国癌症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巨大,仅2015年就新增430万人,死亡280万人。
但在此前学界共识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有底线:只和患者同归于尽,不会传染给周边健康人。
不过,《自然》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出让人担忧的新证据: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癌症可在不同物种间转移。
科学家发现,只因在同一片海水里游泳,素不相识的贝类“小伙伴”就被传染上癌症。这暗示出让人惊心的可能性:癌细胞是否也会在人类个体间具备与病毒类似的传播能力。
1、从未发现人类癌症“传染”证据
因其高致命性,许多人谈癌色变。而对于癌症会不会传染的疑虑,更是把这种恐慌再次放大。
“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公众无需担心被‘传染’癌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主任朱铁年表示,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任何科研证据直接证明癌症患者能把癌细胞传染给健康个体。
朱铁年认为,与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不同,癌症是一种内源性疾病,是基因突变使得正常细胞癌变并脱离机体控制,肆意扩增并侵入其他组织器官的结果。这个过程是癌细胞的扩散,不是传染,癌细胞也不是病原体。
“致癌因子才是开启癌细胞的钥匙,它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影响等。”朱铁年介绍,人体内的所有细胞行为都受到dna控制,目前主流学说认为,癌症细胞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细胞内dna发生了改变所致。异常dna可以由遗传造成,也可以由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错误造成,吸烟、紫外线、放射线等致癌物质或者致癌因素也可以增加dna异常改变的机会。
“我们所说的传染,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目前的传染病无例外的都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朱铁年解释说,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目前尚未观察到有任何形式的传播途径或载体可将癌细胞传入他人体内,从而引发癌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癌症不是传染病,癌症患者本身并非传染源。
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传染病有时可在一个地区一时期内大规模发病,但癌症从未这样发生过。朱铁年说,“肿瘤医院里长期同癌症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发生癌症的机会也不比一般人群高。外科医生在给患者切除肿瘤时,不慎割破自己的手,患者的癌细胞直接接触到医生创口的事也偶有发生,这些医生也没有被传染上癌症。”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癌细胞极难传染。”朱铁年介绍,一方面是因为癌细胞一旦离开体内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从一个人身体中跑出来到另一个人身上并存活,几乎不可能。比如,经痰液排出的癌细胞由于痰液水分蒸发等原因,癌细胞会迅速变性、坏死。即使新鲜的痰液,要使癌细胞在体外生长、繁殖,也需要给予特定的条件以保证营养。“我们在实验室进行肿瘤研究时,往往需要在实验鼠皮下注入数以百万计的癌细胞,才能培养出肿瘤。”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密,它能识别外来非自身细胞,并把所有外来入侵病毒、细菌等进行攻击、清除,想人为造成新癌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朱铁年介绍,即便把癌细胞植入到其他人体内,它也无法存活。因为对人体来说,他人的癌细胞就是一种异物,机体可以通过强大的免疫排异能力,将他人的癌细胞杀死。在实验室中培养肿瘤,只有把癌细胞注入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裸鼠身上才能成功。
2、“群发癌”多由环境、基因或感染造成
如果癌症不会传染,那一些癌症的家族化倾向何来?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家庭中的成员,有时会患同一种癌症。直系亲属中有“群发癌”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翁婿同患癌症又如何解释?
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新癌症患者中约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造成,宫颈癌、鼻咽癌、肝癌和胃癌等高发癌症都与此相关。
这是癌症会传染的证据吗?
惊心的可能性:癌细胞是否也会在人类个体间具备与病毒类似的传播能力。
“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地区聚集性等特点,的确会给人们造成癌症具有传染的错觉。”朱铁年表示,这些蒙蔽人们双眼的假象,给癌症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
“其实导致肿瘤家族聚集性的,是遗传基因。”朱铁年解释说,比如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家族遗传的一个名为brca1的缺陷基因可能会导致乳腺癌,所以才切除乳腺预防。
“有些肿瘤具有地区聚集性的特点,也会产生肿瘤具有传染性的假象。”朱铁年表示,许多研究者认为,某个地区某种肿瘤高发,一来是和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二来是跟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当地可能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或是某种微量元素超标。
“还有一些癌症,肿瘤本身不具有传染性,而是相关病毒或细菌具有传染性,感染病毒之后,对应的肿瘤发生率比健康人群要高。”朱铁年说,这些癌症是由于病毒的传播和入侵造成人体内源细胞及其基因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癌变,而不是癌细胞本身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直接传播,所以不能叫做传染。
“很多癌症的产生跟病毒或细菌感染相关。”朱铁年介绍,“比如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鼻咽癌与eb病毒相关,肝癌与乙肝病毒相关,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拿肝癌来说,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乙肝病毒会引起肝细胞慢性破坏,乙肝病毒携带者得肝癌的概率是非携带者的100倍,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近80%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们平时认为的肝癌传染其实是肝炎传染,慢性病毒性肝炎又是导致肝癌的高危致病因素。”朱铁年说。
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为胃癌。10年前,世卫组织就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类致癌原。“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重灾区,我国大概有70%成年人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绝大多数携带者并没有症状。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提高3至12倍胃癌发病率。”
“还有一种病毒叫人乳头状瘤病毒,它是导致大部分女性宫颈癌的元凶。”朱铁年介绍,人乳头状瘤病毒有100多种,其中至少13种可以引起癌症,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80%女性一生某个时候会感染这种病毒。
“致癌因素的传播会导致肿瘤的发生,但这和癌症传染显然是两码事。”朱铁年表示,在发现感染这些病毒后,积极防治,是可以阻止这些病变转变为癌症的。
3、贝类传染性癌症谜团待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近期完成的研究显示,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癌症可在不同物种间转移。
“海底世界中传染性癌症的发现,不但使我们对癌症的认识有了概念性的突破,同时也为我们的癌症研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朱铁年表示。
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的贝类当中,可能存在很多能够在物种内和物种间“传染”的癌细胞。虽然癌细胞在不同动物个体间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滤食性无脊椎动物静止的、互不接触的活动特性,暗示着这种癌细胞有可能借助海水的流动,到达并入侵另一个动物个体的消化道或呼吸道而得以传播。
倘若果真如此,那癌细胞一开始又是如何脱离最初的患病宿主的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它们或许是通过患病个体的外伤或捕食行为而被动脱离,或者通过与宿主体内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而主动逃出,这将会是一项十分有趣的科学探索。”有专家表示。
“宿主针对可传播癌症的免疫机制,也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专家认为,对免疫机制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间的癌症免疫和免疫逃逸机制的多样性。明确可传播与不可传播癌细胞之间的遗传基因差异,也会为我们理解癌细胞的传播机制提供宝贵信息。
在海洋生物中,癌细胞具有成为传染性病原体的潜质,那么,癌症能否在人类的不同个体之间传播呢?
“现在已知的能躲过免疫系统‘传染成功’的癌症,都是在动物身上发现的。”朱铁年介绍,科学家发现能够在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传播的癌细胞是极其罕见的,已知的仅有四例,其中两例是靠袋獾的相互撕咬传播的,一例是因狗的交配行为而传播的,还有一例是在软壳蛤之间传播的。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另外四种具有传染性的癌症:其中一种存在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的贻贝中,一种影响伊比利亚沿海的金蛤仔,另外两种可能各自起源于鸟尾蛤。
“与低级的动物相比,人类癌细胞的传染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出现。”朱铁年说,“只是,现在看似罕见的事物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出现,大自然总有许多的意想不到。”朱铁年表示,这种可能性决定了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理由,即研究这类传播方式在人类身上出现的风险有多大。(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但在此前学界共识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有底线:只和患者同归于尽,不会传染给周边健康人。
不过,《自然》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出让人担忧的新证据: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癌症可在不同物种间转移。
科学家发现,只因在同一片海水里游泳,素不相识的贝类“小伙伴”就被传染上癌症。这暗示出让人惊心的可能性:癌细胞是否也会在人类个体间具备与病毒类似的传播能力。
1、从未发现人类癌症“传染”证据
因其高致命性,许多人谈癌色变。而对于癌症会不会传染的疑虑,更是把这种恐慌再次放大。
“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公众无需担心被‘传染’癌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主任朱铁年表示,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任何科研证据直接证明癌症患者能把癌细胞传染给健康个体。
朱铁年认为,与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不同,癌症是一种内源性疾病,是基因突变使得正常细胞癌变并脱离机体控制,肆意扩增并侵入其他组织器官的结果。这个过程是癌细胞的扩散,不是传染,癌细胞也不是病原体。
“致癌因子才是开启癌细胞的钥匙,它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影响等。”朱铁年介绍,人体内的所有细胞行为都受到dna控制,目前主流学说认为,癌症细胞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细胞内dna发生了改变所致。异常dna可以由遗传造成,也可以由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错误造成,吸烟、紫外线、放射线等致癌物质或者致癌因素也可以增加dna异常改变的机会。
“我们所说的传染,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目前的传染病无例外的都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朱铁年解释说,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目前尚未观察到有任何形式的传播途径或载体可将癌细胞传入他人体内,从而引发癌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癌症不是传染病,癌症患者本身并非传染源。
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传染病有时可在一个地区一时期内大规模发病,但癌症从未这样发生过。朱铁年说,“肿瘤医院里长期同癌症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发生癌症的机会也不比一般人群高。外科医生在给患者切除肿瘤时,不慎割破自己的手,患者的癌细胞直接接触到医生创口的事也偶有发生,这些医生也没有被传染上癌症。”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癌细胞极难传染。”朱铁年介绍,一方面是因为癌细胞一旦离开体内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从一个人身体中跑出来到另一个人身上并存活,几乎不可能。比如,经痰液排出的癌细胞由于痰液水分蒸发等原因,癌细胞会迅速变性、坏死。即使新鲜的痰液,要使癌细胞在体外生长、繁殖,也需要给予特定的条件以保证营养。“我们在实验室进行肿瘤研究时,往往需要在实验鼠皮下注入数以百万计的癌细胞,才能培养出肿瘤。”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密,它能识别外来非自身细胞,并把所有外来入侵病毒、细菌等进行攻击、清除,想人为造成新癌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朱铁年介绍,即便把癌细胞植入到其他人体内,它也无法存活。因为对人体来说,他人的癌细胞就是一种异物,机体可以通过强大的免疫排异能力,将他人的癌细胞杀死。在实验室中培养肿瘤,只有把癌细胞注入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裸鼠身上才能成功。
2、“群发癌”多由环境、基因或感染造成
如果癌症不会传染,那一些癌症的家族化倾向何来?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家庭中的成员,有时会患同一种癌症。直系亲属中有“群发癌”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翁婿同患癌症又如何解释?
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新癌症患者中约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造成,宫颈癌、鼻咽癌、肝癌和胃癌等高发癌症都与此相关。
这是癌症会传染的证据吗?
惊心的可能性:癌细胞是否也会在人类个体间具备与病毒类似的传播能力。
“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地区聚集性等特点,的确会给人们造成癌症具有传染的错觉。”朱铁年表示,这些蒙蔽人们双眼的假象,给癌症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
“其实导致肿瘤家族聚集性的,是遗传基因。”朱铁年解释说,比如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家族遗传的一个名为brca1的缺陷基因可能会导致乳腺癌,所以才切除乳腺预防。
“有些肿瘤具有地区聚集性的特点,也会产生肿瘤具有传染性的假象。”朱铁年表示,许多研究者认为,某个地区某种肿瘤高发,一来是和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二来是跟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当地可能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或是某种微量元素超标。
“还有一些癌症,肿瘤本身不具有传染性,而是相关病毒或细菌具有传染性,感染病毒之后,对应的肿瘤发生率比健康人群要高。”朱铁年说,这些癌症是由于病毒的传播和入侵造成人体内源细胞及其基因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癌变,而不是癌细胞本身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直接传播,所以不能叫做传染。
“很多癌症的产生跟病毒或细菌感染相关。”朱铁年介绍,“比如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鼻咽癌与eb病毒相关,肝癌与乙肝病毒相关,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拿肝癌来说,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乙肝病毒会引起肝细胞慢性破坏,乙肝病毒携带者得肝癌的概率是非携带者的100倍,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近80%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们平时认为的肝癌传染其实是肝炎传染,慢性病毒性肝炎又是导致肝癌的高危致病因素。”朱铁年说。
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为胃癌。10年前,世卫组织就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类致癌原。“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重灾区,我国大概有70%成年人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绝大多数携带者并没有症状。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提高3至12倍胃癌发病率。”
“还有一种病毒叫人乳头状瘤病毒,它是导致大部分女性宫颈癌的元凶。”朱铁年介绍,人乳头状瘤病毒有100多种,其中至少13种可以引起癌症,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80%女性一生某个时候会感染这种病毒。
“致癌因素的传播会导致肿瘤的发生,但这和癌症传染显然是两码事。”朱铁年表示,在发现感染这些病毒后,积极防治,是可以阻止这些病变转变为癌症的。
3、贝类传染性癌症谜团待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近期完成的研究显示,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癌症可在不同物种间转移。
“海底世界中传染性癌症的发现,不但使我们对癌症的认识有了概念性的突破,同时也为我们的癌症研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朱铁年表示。
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的贝类当中,可能存在很多能够在物种内和物种间“传染”的癌细胞。虽然癌细胞在不同动物个体间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滤食性无脊椎动物静止的、互不接触的活动特性,暗示着这种癌细胞有可能借助海水的流动,到达并入侵另一个动物个体的消化道或呼吸道而得以传播。
倘若果真如此,那癌细胞一开始又是如何脱离最初的患病宿主的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它们或许是通过患病个体的外伤或捕食行为而被动脱离,或者通过与宿主体内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而主动逃出,这将会是一项十分有趣的科学探索。”有专家表示。
“宿主针对可传播癌症的免疫机制,也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专家认为,对免疫机制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间的癌症免疫和免疫逃逸机制的多样性。明确可传播与不可传播癌细胞之间的遗传基因差异,也会为我们理解癌细胞的传播机制提供宝贵信息。
在海洋生物中,癌细胞具有成为传染性病原体的潜质,那么,癌症能否在人类的不同个体之间传播呢?
“现在已知的能躲过免疫系统‘传染成功’的癌症,都是在动物身上发现的。”朱铁年介绍,科学家发现能够在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传播的癌细胞是极其罕见的,已知的仅有四例,其中两例是靠袋獾的相互撕咬传播的,一例是因狗的交配行为而传播的,还有一例是在软壳蛤之间传播的。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另外四种具有传染性的癌症:其中一种存在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的贻贝中,一种影响伊比利亚沿海的金蛤仔,另外两种可能各自起源于鸟尾蛤。
“与低级的动物相比,人类癌细胞的传染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出现。”朱铁年说,“只是,现在看似罕见的事物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出现,大自然总有许多的意想不到。”朱铁年表示,这种可能性决定了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理由,即研究这类传播方式在人类身上出现的风险有多大。(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