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访北京肿瘤医院张力建教授:不忘初心,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
导读 |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
2014~2016两年间,据有关统计,新成立的基因检测公司有 500 多家,随着基因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引导,才能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今天我们有幸访谈到北京肿瘤医院胸外科张力建教授,张教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精准医疗概念由来已久
张教授:谈精准医疗,要从西医学的基础谈起,西医学的基础是病原学和病理学,病原学和病理学的发展是依赖设备技术的进步。开始是靠显微镜,我们能看到了细菌和细胞的微观组成,可以理解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由于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引起的。举个例子,同时有两个病人,症状都是发烧,咳嗽,在X光下肺部都有阴影,如何鉴别区分?咳出痰来在显微镜下看,一个观察到了结核杆菌,一个观察到肺炎球菌,这就给到了医生提示,携带结核杆菌的患者是肺结核,结核要用链霉素;携带肺炎球菌,我们要用青霉菌治疗--这就是西医学上最早的“精准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微观的世界,观察到细胞内部,可以检测细胞的遗传基因水平。现在我们说疾病是细胞病了,人体有一万亿个细胞,而其中传达遗传信息的基因约有3万左右,组成它的核苷酸有30亿个,这些细胞活动的信息,每天产生几千个G的数据,如此复杂的问题,没有现代的科学是认识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基因检测了,并且有大的数据平台可以处理这些数据了,可以进一步分析运算,指导诊疗,这就是更进一步的“精准医疗”,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准医疗。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
转化医学网:“精准医疗”的政策概念在2015年由奥巴马政府作为国策提出,我们国内也随即开展。这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我们如何开展自己的精准医疗?
张教授:2015年,奥巴马政府提出精准医疗计划,把精准医疗作为国家战略,从而引了行业热潮。我认为引进和理解这个概念的前提是要清楚“精准医疗”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含义:奥巴马竞选时为获得更多选票,提出给美国4000万没有上医保的穷人上医保。选票是得到了,但用纳税人的钱去给穷人上医保,这在美国是有争议的,所以奥巴马政府几次因为这个问题,导致政府拨款在议会被亮红灯,这种情况下,才孕育了由政府倡导的“精准医疗”。据报导,美国精准医疗实施第一年就为医疗保险节省了7000亿美金。而此项目加起来才给两个亿美金左右的拨款,哪有这么大工程2个亿美金做的?所以他的核心意思是最小的卫生资源给大多数人服务。
我们国内搞精准医疗,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卫生资源,为更多人服务。精准就是不要乱用药,不要过度治疗,这应该是我们的初衷。现在我们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课题组都在做精准医疗的研究,但是都应该不忘初心,立项的时候都应该考虑你的研究成果能给国家节约什么医疗资源,能否扩大医疗享受范围,这是离不开的事实和根据。做精准医疗课题时、做大数据大文章时,一定想一想,对医疗保健行业能做什么样的贡献。
我们发现问题,他们解决问题
转化医学网:据统计我国2014~2016年间注册成立了大量的基因检测公司,您的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2015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请您谈下基因专委会的定位和使命是怎样的?有哪些规划来实现这个定位?
张教授:做为临床医生,我有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但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临床医生还要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工作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些努力。上世纪80年代,基因组技术研究开始启动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人类生命的特点。我个人体会,从临床方面讲,有对于基因测序的需求。临床实践告诉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入手。举个例子,我的办公室经常有人敲门,介绍自己是某某基因公司的,可以做这种或那种疾病的基因检测等等。据统计,目前在注册的基因公司有500多家,但是你们检测有什么标准?你做了检测,说病人有患肺癌的可能,患结肠癌的可能,有什么可信的依据没有?我发觉在这方面及待解决规范和标准化。当然这个工作是非常难,有很多内容需要完善,我愿意为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我们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给这些做基因基础研究的人,提出一些问题,你根据什么能够给我解决临床的难题,依靠什么解决临床问题。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我们如何更好的结合?临床有什么诉求,有什么愿望,希望他们帮我们解决,这是我的初衷。目前也确实汇聚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企业。我们在一起合作的很好,正在逐步的开展一些研究。例如我们给企业提出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问题;研究肿瘤溯源的问题等等。我们联合攻关,做研究,收到很好的效应。我们发现问题,他们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互相配合的焦点。
转化医学网:能谈谈协会具体在做的工作吗?
张教授:我们最近组织了第一届中国NGS cancer panel标准化体系建立研讨会。请各行各业的专家:病理科,检验科的专家,在一起讨论。我们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业务咨询。这次研讨会请了卫计委,食药监局,中检院的领导在一起讨论,给企业反应诉求。
另外我们和中关村医学转化中心合作,因为转化中心有绿色通道,有产学研分开的政策,非常适合我们对接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更快的把产品研发完成。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应用,惠及病人。
再比如病理试剂的研发,通常病理体外诊断试剂是按国家三类标准要求,而三类必须国家批,二类省里就批了,三类和二类审批时间差两年,经费相差几百万元,这就是我们提出这个现状的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研究能否改进这个问题。
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平台上有好多专家,包括我自己。我们在临床上,在实验室,或者和国外合作的项目中,都有很多好的想法,这里面有很多可以转化的元素,但通常只是发论文来结题,缺乏成果转化的思路。我认为这些专家的科研成果价值还没有挖掘出来,要让他们思考,科研中有哪些优秀的成果可以转化:从实验室、数据库、临床试验中挖掘出可以转化的因素。你们媒体平台应该充分发挥影响力,让专家知道他们的价值还没挖掘出来,成果还有待转化,通过你们信息平台把医学转化的概念宣传出去,相信很多的专家手里都有些可以和我们结合起来做转化工作的项目,我也希望转化医学网在这方面可以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没有标准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
转化医学网:您是如何看待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的?
张教授: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例如一种新药,称有某种临床适应症与治疗效果。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前,我们就要问您的研究有没有设立对照组,没有设立对照组怎么能说明有效果。举个例子,之前遇到台湾的一位专家,介绍产品给我:“双氢水”,说对于外科换药、伤口修复,都非常好,还可以抗癌。我就问他“双氢水”有没有检测标准,怎么就定义你这是“双氢水”,他说没有。没有科学根据,就很难应用。所以我呼吁这些做检测试剂的公司,应该多利用的平台资源,比如我们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有绿色通道,协助他们尽快拿到CFDA的批件。
转化医学网:您是肿瘤外科领域有声望和影响力的前辈,现在又为基因检测行业发展做努力,能谈谈您的初衷?
张教授:在医学方面,我愿意做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这要从最初我带研究生时说起,我带的研究生们,不做几个基因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论文很难通过。我当时就这个问题和教育部门沟通过,我们临床医生做的手术、临床经验的总结,写毕业论文行不行?他们说不行,他们承认的科研成果是出自于实验室的。这就限制我们。我们所有的硕士、博士,都得去做免疫组化,都做蛋白电泳,慢慢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基础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再说癌症方面,每年的美国的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反复印证的、目前对癌症做最大贡献的,不是外科手术,主要是新的药物治疗,新的靶向药的研发。使癌症病人得以延长生命,使患者受益的,主要是这些新科技。所以结合招研究生,我自身体会来讲,我认为基因检测的研究与开发是非常有前景的工作,做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兴趣,也是很有益处的。
转化医学网:感谢您的耐心讲解!
张力建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学会一,二届胸外科分会常委,北京市胸心外科学会常委,北京市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分会会长。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医学院,伦敦圣玛丽医学院做外科访问学者,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2月获医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卡迪夫大学医学博士的中国学者。2012年曾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提名为优秀海外留学生。2013年被卡迪夫大学授予杰出荣誉教授。在职就读于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获医院管理文凭。
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以外科为主的肺癌,食管癌及纵膈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造诣颇深,在中国肿瘤胸外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声望,是我国胸外科知名专家。曾主持国家级电视继续教育。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市科委专项课题,国家863,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曾获得三项发明专利,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一名。主编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