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揭晓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入选
导读 | “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于上月31号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隆重举行。现场发布了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众多科学界、科普界“大腕”云集一堂,为公众带来一场科学传播盛宴。 |
“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于上月31号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隆重举行。现场发布了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众多科学界、科普界“大腕”云集一堂,为公众带来一场科学传播盛宴。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在中国的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率先公布“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分别是:
1、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存在被证实。这一事件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2、“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
3月9日,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四比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狗”大战引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
3、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10% 纳入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西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三十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为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4、科技界 “三会聚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5月30日开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中国领导人在大会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
6月29日,超过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向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发出倡议,力挺转基因作物,要求绿色和平等组织停止“反转”,特别是对黄金大米的反对。理性对待转基因生物技术,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百名诺贝尔奖得主为转基因科普再掀起一波高潮。
6、世界首个量子卫星发射,首席专家带头解读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专家团队详细解读了量子密码和百姓生活的关系。
7、“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太空科普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9月15日,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还给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上线播出。生动的实验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们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航天科学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
8、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历时22年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引发公众好奇,我们真的能听到来自外星文明的声音吗?
9、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特别是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大范围严重洪涝与其有关,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其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10、长征五号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11月3日,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虽然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长征五号”首飞的过程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临发射取消的风险,令公众揪心。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2016年,你被某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过吗?在公布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名单,“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等10条年度热点流言当选。分别是: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 “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
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在浙大附二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在中国的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率先公布“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分别是:
1、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存在被证实。这一事件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2、“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
3月9日,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四比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狗”大战引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
3、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10% 纳入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西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三十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为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4、科技界 “三会聚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5月30日开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中国领导人在大会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
6月29日,超过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向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发出倡议,力挺转基因作物,要求绿色和平等组织停止“反转”,特别是对黄金大米的反对。理性对待转基因生物技术,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百名诺贝尔奖得主为转基因科普再掀起一波高潮。
6、世界首个量子卫星发射,首席专家带头解读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专家团队详细解读了量子密码和百姓生活的关系。
7、“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太空科普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9月15日,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还给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上线播出。生动的实验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们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航天科学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
8、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历时22年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引发公众好奇,我们真的能听到来自外星文明的声音吗?
9、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特别是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大范围严重洪涝与其有关,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其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10、长征五号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11月3日,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虽然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长征五号”首飞的过程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临发射取消的风险,令公众揪心。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2016年,你被某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过吗?在公布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名单,“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等10条年度热点流言当选。分别是: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 “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
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在浙大附二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活动从今年8月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事件、人物、流言和科普作品,共征集到推荐材料近400份,经40多位权威专家严格评审,以及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及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