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咖|领星生物创始人许强博士、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执行董事Thomas Brown,畅谈“精准医疗2.0时代”肿瘤临床治疗的现状
导读 | 中国上海,2017年4月15日,由领星生物主办、《NEJM医学前沿》协办的“独具匠星、领驭全程”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盛大召开。逾两百位海内外肿瘤临床专家齐聚上海,就“精准医疗2.0时代”肿瘤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应用展开了探讨。 |
中国上海,2017年4月15日,由领星生物主办、《NEJM医学前沿》协办的“独具匠星、领驭全程”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盛大召开。逾两百位海内外肿瘤临床专家齐聚上海,就“精准医疗2.0时代”肿瘤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应用展开了探讨。
本次大会,转化医学网有幸受邀并采访了许强博士(领星生物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和Thomas Brown(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执行董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前副总裁、领星生物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
关于“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研究基金项目”
许强博士:这个项目的定位是帮助国内临床医生通过精准医疗的方式帮助国内的肿瘤患者。所以,我们(的定位)是 helper,起到的是帮助和支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设立这个项目的初衷。
我们觉得国内肿瘤的临床治疗的用药,比如在化疗用药上,都没什么问题,但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肿瘤治疗方式相比,最大的问题在于临床试验。目前国内新药的研发,尤其是肿瘤精准医疗方面的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差距(和国际上)非常大。所以我们这个基金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国内的 PI,就是国内的临床研究者去进行针对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
全国范围内,一共将会有一千名患者从这个项目中受益,过程上来说,主要是针对领星“全时全程”精准医疗服务的概念、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及临床路径的推荐, 为每名患者量身定制针对个体突变的循环肿瘤DNA监测panel,还会在当前治疗方式出现耐药后提供第二次的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相比第一次对原发的测序,我们会得到耐药的原因,因为(做第二次测序的)时间是很关键的。一旦复发,肿瘤的恶性程度会非常高,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主要是利用这种技术路线,去帮助国内的医生,无论是专注哪个癌种,还是临床精准用药的实践过程,都可以成为参与对象和重点。
2014年的时候,CFDA和卫计委有叫停过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反观 FDA ,那边的政策制定也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最近也放行了一些消费类检测产品。能否评价一下未来国内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前景?
许强博士:政策层面。领星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同时我们还有嘉会医院这样的兄弟单位。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有考虑在国内做临床试验。从国家来说,不仅是考虑对肿瘤基因检测的相关法规,更多是对医疗的政策法规。目前我们感觉国家对临床方面,包括治疗和器械的政策制定,越来越有国际眼光和前瞻性。总体来说,是减少限制,同时增加监测。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很乐观地认为, 政策 发展方向 会越来越 有利 于真正有技术优势、真正想为医疗做一些事情的企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对精准医疗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
能不能介绍一下 瑞典癌症研究所(SCI ) 全程的支持性护理服务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您觉得在这个服务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中国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Thomas Brown 博士:在 SCI,我们使用“个性化医疗”这个术语来代替“精准医疗”,我们更强调其个性化的含义。对我们来说,“个性化”有双重的含义。第一层,是通过全外显子组的基因检测或者其他的一些测序方式和生物分析,给患者适合自己的临床路径推荐;第二层,针对每个患者独特的心理、社会和精神的需求,提供完整的支持性护理。正如之前我所提及,如今所倡导的人类健康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健康,生物上的健康只是其中的之一,另外两个是环境和行为的健康。我们的支持性护理服务就是专门针对环境和行为来提供更多支持。
对中国来说,可能现在的支持性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的成熟,但是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和背景。传统的中医学整体理念是强调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西医偏向化整为零,强调到某一个局部,在局部做更好的治疗。我觉得中医是化零为整,这有助于开展支持性的护理服务。SCI 一共有 18 种癌症的支持性护理服务, 有一些是更好的促进癌症患者的生存, 还有些是针对患者心理、 社会和精神上的需求。 我们也有很多社区服务,患者如果平时做很多的锻炼会有助于其恢复。不仅是感觉上更好,而且在身体上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具体实施。我们有一个癌症康复中心,包含很多自然疗法、整合式疗法,这部分对应的就是基于化零为整的概念,照顾患者的各方面需求。我之前在 MD 安德森癌症研究所工作,几十年前它有一个研究表明,50%的肿瘤患者平时会服用一些养生的药物,比如维生素、中药,而患者的主治医生并不知情。所以,患者是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们也希望更好的促进自己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现在 SCI 是采用系统性的方法,把我们的支持全部公开出来,然后各方面照顾患者。此外,我们的社工、社区服务也是我们项目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我们的社工会帮助患者获得一些基金、日常的出行交通,安排去医院放疗或者家里的援助,甚至在财务上也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在美国,我们看到一些肿瘤患者存在经济毒性,也就是说,肿瘤患者的财政困境和破产概率比正常人高出很多,所以我们的支持性的服务包括了从财政上给患者提供咨询、建议以及帮助。
我相信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优势,中医的理念深入人心,可以基于此开展支持性护理服务。中国可以把重点先放在社工和社区的层面,让护理工作承担类似导航一样的职责,在患者在有需求的时候却找不到获得帮助的路径时施加援助。以前,全世界的医生可能都没有过多的思考支持性护理服务,而是侧重于从治疗层面让患者更加健康,现在,医生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我们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中国有很多隐性的优势需要发挥出来。
精准医疗的行业有没有设立一些(监管)标准?
许强博士:中国的监管系统和医疗体系与美国差别很大。 美国是 FDA 集中式的监管,有非常强的能力,往往当行业有新的思路出现时,它有专家团队会出具相应的指导方针, 从业的公司可以去研究 FDA 的指导方针决定自己采取什么措施。而中国是不一样的,这个与我们的传统相关,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行业永远是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开始,不是从国家的具体或者整体标准开始。
前一段时间, 有一个关于瑞金医院前院长朱正刚的新闻, 介绍他是“拦刀”医生。朱正刚医生指出,很多情况下,手术对晚期胃癌患者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会去劝阻别人开刀。他就是从自己做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例子,大家都在根据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断的努力。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包括 CFDA 技术能力的加强 (最近雇用了 300 多名从国外回来的专家) , 整个医疗体系对于真正想要做事情的人会越来越有利。首先我们要做好份内的事情,至于行业标准,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问题,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影响到的。
Thomas Brown 博士:其实在美国,精准医疗也没有建立标准。美国的实验室可能会有 CLIA 认证和 CAP 的认证。 但是精准医疗来说,是一个行业的颠覆,技术走在了应用的前面。很多人对基因组的检测还不是很懂,所以消费者需要注意,因为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公司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技术指标来进行检测, 这是一件很难做出判断的事情。 这在其他行业也比较常见,先有星星之火,然后才开始建立标准。基因检测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基因的基本信息,此外,你还需要有循证医学的依据,在科学的文献里面去查找有没有支持的依据或者通过医生的经验,从而才知道测序结果出来后,针对基因变异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治疗方案。
SCI 和领星都与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国际领先的临床解读公司 N-of-One 合作,能够给我们提供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数据和检测结果归纳总结。此外,它有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库,我们可以进行临床解读。因为这个行业发展比较快,一切都非常富有动态。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抓住一个概念并孤立它,还是要结合它当时所处的环境。任何概念如果没有实际的一个证据来支持它的应用效果,那就是不成熟的。
许强博士 :我们和 SCI 用的是 N-of-One 同样的分析和解读服务,也就是说我们获得的基因变异信息和基于信息的治疗方案推荐,和美国的 SCI 所得到的是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能够和国外的临床专家去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因为大家是在同一个基础上。缺少了这个基础,很难在临床上有交流。
现在领星倡导的是精准医疗2.0 时代,患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享受到领星的产品和服务?领星拥有一个基因加临床的精准医疗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入组和多少的患者?
许强 博士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患者直接通过领星来获得服务。但是,我们的2.0 概念、全时全程、临床的紧密结合,包括以患者的最终获益为目的的产品设计,这是一个精准医疗的理念。回到医疗本质——医生为患者看病,我们的整个过程脱离不了医生。所有真正临床治疗方案的获取患者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医生,领星会尽最大的可能和医生合作,我们也会从信息、技术等多维度帮助医生。
领星的临床全外显子数据库中有大约 2000 名中国患者的数据。从数据的规模来说, 与中国每年 400 多万癌症患者相比, 2000 这个数字似乎不值一提。领星虽然强调数据,但不是像挂号网(微医)那种一下子几十万个患者可以挂号的大数据。肿瘤治疗是一个非常纵深和长期的事情,领星是高质量、高临床相关性的数据。我们现在获得的数据是“基因组+临床”的信息,这里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全外显子组数据, 这个数据会给到患者的主治医生, 帮助他进行临床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2) 有我们全时全程的概念, 包含了患者多次治疗方案更替的信息,也就是患者的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何种临床现象做出治疗方案改变决定的依据,比如,为什么不根据检测的结果用药,是不是有经济条件、患者身体状况、用药冲突等其他考虑,这些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所有因素是我们收集的数据核心,绝不远远是基因组的数据,这是流行病学的统筹范围;
3) 虽然我们目前只有 2000 名中国患者,但是我们相信,这是国内第一批系统收集到的、使用最先进的精准治疗手段的患者数据。
虽然有些医院也在 off-label 用药,但是医院不可能系统的收集这些情况,这是 illegal 的。我们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是通过随访从患者所获得的。
Tomas Brown 博士:我完全同意许博士刚才的看法。精准医疗拥有比较丰富的数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也拥有人口基数非常大的天然优势。我们未来会致力于累计数据并保证数据质量。未来 SCI 会做更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工作,从而对临床治疗有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意义。
许强博士:Brown 博士刚刚提及,中国在精准医学领域会成为世界的引导者。因为精准医学不是说某一个疾病仅仅找“十个人”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在每个细分的疾病亚型都需要找“十个人”,我们是有天然的优势的。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