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导读 | “我见过10位比我年轻出色的女科学工作者,但是没有一个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这使我常常会问,我们的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在10月7日于东华大学举行的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上发问。 |
“我见过10位比我年轻出色的女科学工作者,但是没有一个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这使我常常会问,我们的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在10月7日于东华大学举行的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上发问。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方新也指出,社会的“性别平等”并没有完全达成,这也影响了女性科学家的成长。
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高学历毕业者中,女性占50.2%,首次超过男性高等教育毕业者;到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52.7%,在毕业的研究生中,女性占51.4%。女性科学工作者人数约6300万,占总科学人口的40%以上。中科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志珍表示,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过,我国有高级职称的女科学家只占25.7%。在2015年新增的131位两院院士中,共有12位女性,达到9.16%,是比例最高的一次。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联手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2011年,女性申请“女科学家基金”的年龄限制从35岁提高到40岁,中国科协也开设了中国年轻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奖项,并且将原先年龄的上限从40岁提高到了45岁。
不过,许多调查显示,女性科学工作者的地位并没有达到和男性平等。
例如,从2005年开始,中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作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这份对于5000位女科学家和2000位女博士的调查显示,“女科学家需要的能力”中,除了有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能力,应用多种技术、装备、现代工具的能力等和男性科学家同样的能力,还要有超越社会对女性价值定位的能力。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本次论坛。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数据也同样证实了性别平等并未达成。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无处不在,女性科学工作者的比例仍然不够高,更导致了现实中不平等的存在。”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的发起者之一、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韩东大学教授、梨花女子大学名誉教授Heisook Lee举例说,她在使用人工智能的翻译软件,发现这些软件每次遇到中性的首席执行官、医生这类词时,都会使用代词“他”。本该男女区别对待的一些科技创新设计,如3D打印设备、汽车,甚至药物等也并不考虑女性需求。“研究早已证明,药物对女性的副作用与对男性的副作用完全不同,但在研制时并未考虑。1997年-2000年期间,美国市场共有10种药物被撤出,其中有8种药物是因为对女性严重的副作用才撤回的。”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Akane Miyazaki则称,日本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有50%的科学工作者是女性,但是在一些工程领域,这一比例只有5%,在化工领域约为7%,女科学家的“剪刀差”非常明显。
对此,方新表示,在中国,学生时代男女比例差不多,但是越往后发展,高级职称的男性占比远远高于女性,到院士这一层面,女性只占6%左右。从年龄来看,在30岁博士毕业起步时,男女比例基本一样,40岁逐渐拉开差距,50岁以上差距越来越大。
在方新看来,女性的价值导向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影响女性发展的因素里,首先是个人的选择,如婚姻、生育、职业经历等,其次才是研究能力。认为家庭和事业要兼顾的女性远远超过这么认为的男性。这既是为什么在高层科学家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也是为什么女性的成长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的重要原因。”方新说,通常人们认为,女性在某些研究领域是有弱点的,但是从许多“杰出女性”的经历来看,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两性之间的弱点有多大差别。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