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
导读 |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研究院与转化医学网等单位拟定于2017年12月9-10日在上海中山医院报告厅,举办2017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聚焦:生物标记物、诊治靶分子筛选、基因检测、微组学诊断、分子病理、新型诊断开发、疾病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标记物的药物研发、市场与法规。本次会议特设上海大学专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路一院长出席会议。 |
导 读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研究院与转化医学网等单位拟定于2017年12月9-10日在上海中山医院报告厅,举办2017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聚焦:生物标记物、诊治靶分子筛选、基因检测、微组学诊断、分子病理、新型诊断开发、疾病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标记物的药物研发、市场与法规。本次会议特设上海大学专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路一院长出席会议。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路一院长具有多年国外著名高等医学中心临床,教学和研发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她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担任过主治医生;在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担任过讲师。目前沈院长在UCLA医学院的医学中心担任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博士导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兼心胸外科)担任客座教授。
沈院长的研究重点是探讨扩张性心肌病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她在世界上首次从成年的病理的心肌中分离出单个活心肌细胞,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她首次提出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释放通道基因的各种单点突变对遗传性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起了非常重要的致病作用,而且各种单点突变会导致各种不同的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表型。
此外, 她也首次对基因治疗在心脏移植物排异的防治进行系统性的药效和副作用的评价,用自己建立的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生理性的异体心脏的异位移植的大动物模型。这一系统目前已成为所有基因治疗的临床前期试验的最佳模式,可用于测试各种基因载体和基因传递方法的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基因治疗的模型,可以用来检测和筛选各种有效的基因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不仅如此,沈院长还发明了应用低电压电场网进行体内整个脏器的靶向性基因转导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发现此方法是目前最高效率的基因转导方法。比所有的病毒转导方法效率高且安全。此项专利现已进入世界各国。在此技术平台基础上,已有15项发明专利在美国审批,其中6项已发表,2项已获批准。
继之又发明了几种低电压电场网基因转导导管装置,并用低电压电场网引导的抗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对心脏排异的防治进行临床前的研究。用上述兔生理性心脏移植的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发现此方法不仅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基因转导方法,从2005年起沈院长对用于人体心脏移植的低电压电场网基因转导导管的成套装置进行试制及产业化。目前正在美国FDA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前期试验,并为一期临床试验做准备。同时也在中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用狗的自体心脏移植模型对这些产品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性和毒理试验。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全身和局部的副作用。
近3年,沈院长的研究室将此方法推广到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在此过程中发明了一种将PET示踪基因与治疗基因联合转导的方法,来进行反复、长期的非创伤性的监测转导基因在体内的表达,此方法可以应用于长期的监测任何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分布与表达,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以及指导临床基因治疗。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发现应用PET示踪基因进行联合转导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应用此方法来监测病毒以及非病毒如质粒等基因转导载体。
2006年,沈院长基于促进国内医疗技术发展的目的,将自己的部分研发成果转移到中国来完成其最后的产业化部分。2006年8月,她创办了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脑遥控便携式输液装置系统的产业基地。
沈院长曾在国际核心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89篇,已获国际专利授权3项,且这3项都已开始产业化生产。不仅如此,她还培养了40多个来自世界各国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
识别下方二维码,到会场一睹沈院长风采吧!
上海大学专场
(2017年12月9日)
嘉宾风采
特邀嘉宾
廖新化
廖新化,男,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基于肿瘤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5-2013年曾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贝勒医学院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拥有干细胞再生医学、肿瘤学、小分子大规模筛选与药物开发等多学科背景,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15篇专业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目前主要工作是综合利用分子、细胞、小鼠模型、临床样本等不同水平的技术手段和资源,研究关键调控基因在肿瘤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中的功能,评估和开发相关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利用大规模数据的分析结果积极开发面向精准医疗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特邀嘉宾
文铁桥
文铁桥,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于复旦大学、美国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是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成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是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编委。
主要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基因调控干扰线粒体稳态,造成线粒体结构病变,引起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改变,导致凋亡执行程序的发生,为脑胶质瘤发生机制提出了新见解,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了Dcf1对大脑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大脑发育与学习、情绪社交等行为的影响。发现Dcf1的缺失导致了树突棘的结构异常,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频率显著降低,LTP降低,小鼠学习记忆、社交行为障碍。分子机制上,发现Dcf1通过募集Lcn2以及控制PSD95-NMDAR系统来调控突触功能。
承担国家级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计划以及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项目等多项研究。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学术成就的代表作有发表于PNAS、Neuron、Biomaterials、Mol.Neurobiol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获授权专利8项。获王宽诚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
特邀嘉宾
肖俊杰
肖俊杰,男,1983年生,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心脏再生与衰老实验室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Cell Metab、Circulation、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篇。担任BMC Med、J Cardiovasc Transl Res、Cell Transplant和J Thorac Dis杂志编委,是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获得2016年度上海人才发展资金资助,是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心力衰竭的综合干预和风险预警策略。
特邀嘉宾
余逸群
余逸群教授201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工作,2016年任职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逸群教授长期从事嗅觉神经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嗅觉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气味受体反应特性与机械敏感性研究及嗅球神经元功能性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和青年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JACS,PNAS,J Neurosci等顶级学术期刊。余逸群教授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2014年获得美国化学感官协会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获聘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7年获中华医学会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担任Neuropeptide等14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并任American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Stem Cell杂志编委。
特邀嘉宾
朱柳村
朱柳村,1983年7月生,博士,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包括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预测、针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并寻找疾病相关的诊断和预后标记物、应用测序和群体遗传学方法研究生物进化规律等。2008/09-2009/09,Purdue University,农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Jianxin Ma
2005/09-2010/06,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导师:田大成;2001/09-2005/06,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学士;2010/07至今,上海大学,讲师。
特邀嘉宾
朱小立
朱小立教授,2008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上海大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研究中心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主任、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等职务,并担任Curr. Res. Nanotechnol.副主编,Int. J. Nanotechnol. Nanomed. Res.编委等学术兼职,曾获上海市晨光学者、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目前主要从事纳米生物传感、疾病标志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发展新型纳米生物传感策略、核酸等温扩增信号放大策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了若干新技术和新方法。在Theranosti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已发表70余篇科研论文,总影响因子310,他引1000余次。
赶紧戳下面的图片获取更多会议信息吧!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