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科学家:CRISPR 改造小猪,“口感”更佳哟!
导读 | 在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即是PNAS)报道了中国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由赵建国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向猪细胞内插入了一段名为解偶联蛋白1(UCP1,一种可以减肥的基因片段)的基因,大大的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培育出来的猪比正常的猪肉脂肪降低24%! |
一种神奇的小猪:低脂还耐寒
导 读
我们大中华,自以为傲的便是吃货本色。从小龙虾到大闸蟹,生蚝泛滥到中国吃货神兵天降。不说《舌尖上的中国》,单是每个地方的特色都让人垂涎三尺。中国人的一天如果不和吃打交道,那么一天至少要失去大半的色彩。然而我们有想到过吗?高大上的基因编辑,有天也会用到提高二师兄的产量上。
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常常会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和一些很高深的东西联系起来。但是这些看起来很高端的技术也是可以为我们大众所服务。
在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即是PNAS)报道了中国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由赵建国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向猪细胞内插入了一段名为解偶联蛋白1(UCP1,一种可以减肥的基因片段)的基因,大大的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培育出来的猪比正常的猪肉脂肪降低24%!
停!在这里,我们先不发表言论,看看《Science》上面的一篇报道怎么看到这件事情。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篇报道的标题:
“These gene-edited pigs are hardy and lean—but how will they taste?”
这篇文章最终关注的重点:肉,到底好不好吃!
看来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吃货的心都是一样的。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赵建国团队到底做了一个什么事情呢?
首先分享一下相关文献的链接:
研究中相关数据:
http://www.pnas.org/content/suppl/2017/10/17/1707853114.DCSupplemental
《Science》报道: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0/these-gene-edited-pigs-are-hearty-and-lean-how-will-they-taste
《PNAS》报道: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10/17/1707853114
原文doi:doi/10.1073/pnas.1707853114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正经的讨论一下这篇,让吃货界大吃一惊的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
研究的初衷
其实这个研究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一开始就是为了吃。(暴露了内心的想法)
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负责棕色脂肪组织介导的产热,并在耐寒和调节能量稳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现代的猪普遍缺乏功能性UCP1,从而导致其很容易感冒,易发生脂肪沉积,并且新生的小猪容易死亡,使得生产效率降低。
在本研究中,赵建国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小鼠脂联素UCP1有效插入猪内源性UCP1基因座。从而使得到的UCP1 KI猪可以更好的维持体温,并且可以降低脂肪沉积的同时增加胴体瘦百分比。UCP1 KI猪是猪行业的潜在宝贵资源,可以改善猪的身体状况并且减少经济损失。
是的,继杨璐菡这位女博士将二师兄成功的变为了人体器官供体之后,科学家们又开始为猪的新生儿死亡率担心。
其实,可以看出这个研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养猪产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研究过程
研究的过程是这样的(WT为正常猪,KI为经过基因编辑的猪):
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猪身体内脂肪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当然,细心的科学家也不忘细心地比较了猪背肉,猪腹股沟(猪大腿)以及腰子(猪肾)的脂肪变化:
我们来张大图看看,猪肉脂肪到底减少了多少:
感觉猪肉变得好紧实!应该会很好吃吧······
当然,这个研究对于养猪行业的改变我们有待观察。对于广大吃货来说,这样养出来的猪,到底好不好吃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畜肉类中脂肪含量,以100g为标准:
瘦猪肉不等于低脂肪,吃多了,脂肪的摄入量也会提高。那么低脂肪的猪肉会不会影响口感呢?
本文中,作者写道:脂肪率降低24%,也就是四分之一。那么100g中猪肉脂肪含量大概为20g左右(粗略计算),那么口感大概会接近于羊肉的口感,但是却没有羊肉的膻味。感觉会很棒的样子。。。。。。
那么,根据研究来看,这款转基因的猪可以和正常的母猪生育下具备同样耐寒低脂的小猪。那么这样一款猪肉上市之后,你会吃吗?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