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访余逸群教授:投身嗅觉神经生物学研究,有望突破嗅觉障碍难题!
导读 | 转》访余逸群教授:投身嗅觉神经生物学研究,有望突破嗅觉障碍难题! |
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难闻的气味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嗅觉不仅让人的感受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对感知周围环境、以至于更好地生存也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却很多人由于嗅觉障碍闻不到气味而误食腐败的食物,因注意不到煤气泄漏的气味而无法预防火灾的发生,种种嗅觉障碍困扰着人类的营养、卫生、安全、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嗅觉障碍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目前的治疗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从事嗅觉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余逸群教授。
问
余教授您好,感谢您能接受转化医学网的访谈。您从事于嗅觉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多年,而且还有丰富的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能否请您谈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嗅觉基础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答
我们国家嗅觉基础研究也在快速地发展。大家都知道,嗅觉是一个我们人体的一个感官系统,以前大家都不算太重视,不像其他疾病,例如肿瘤或是心血管疾病等,能够威胁生命。但随着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嗅觉这个感官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嗅觉基础方面研究正在不断地发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们国家嗅觉基础研究更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问
是的,我们祖国也正需要您这样的青年才俊。那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吗?
答
200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信号转导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的Richard Axel and Linda Buck,他们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告诉人们“我们是如何能够辨认和记得成千上万种气味”的,发现了一大类GPCR。这是人类已知的GPCR家族中最大的一类受体,将它命名为嗅觉受体或气味受体。这些受体定位在嗅感觉神经元的纤毛上,一旦某种气味进入到我们的鼻腔,就结合到这些受体上,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这属于典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也就是腺苷酸环化酶信号通路,嗅感觉神经元去极化后,神经冲动以电信号形式传递到嗅球的嗅小球神经元中,并通过嗅球上的僧帽细胞再传递到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皮层,这样我们就会分辨出到底是什么气味。这是一个简单的嗅觉工作原理。
问
您的研究方向是嗅觉干细胞的分化调控,那么研究嗅觉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是如何与临床相结合的?
答
大家都知道,我们全身的组织都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在临床上有一种叫做嗅觉丧失或嗅觉障碍的疾病。感冒,鼻炎或者脑部受到重击后,都有可能出现短暂性的嗅觉丧失。其中有一部分人的嗅觉丧失之后,会在几天之内恢复回来,但是有的就不能。更有甚者,终身都不能够恢复。对于这个机制研究还很少,目前主要认为一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二是由于嗅感觉神经元的死亡引起。与其他神经元不同,嗅感觉神经元能够再生,嗅上皮上有干细胞,这些神经元可以通过干细胞分化而来,所以我们设想能否通过某些基因的调控,或者是药物的刺激,来诱导嗅上皮干细胞分化出新的感觉神经元。然后再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嗅觉障碍的发生机制,并在临床上为嗅觉障碍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法。临床上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靠中药或者是针灸,还有就是激素。但是成功率的话,大概只有40~50%。所以我们就想通过对嗅上皮干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能够给临床上提供治疗嗅觉障碍的新思路。
问
希望您的研究能够为临床上嗅觉丧失的患者带来福音。您的研究还包括嗅上皮前体细胞的分化调控,嗅上皮有什么独特之处?您为什么对嗅上皮的研究感兴趣?
答嗅上皮是一个很神奇的组织,人体的不同器官受到损伤后,目前除了肝脏等一小部分器官可以再生之外,其他器官很难在不借助外部诱导的情况下完全修复。但是嗅上皮有这种功能,我们实验室用到小鼠模型,用药物摧毁小鼠的嗅上皮,镜检确定不存在完整嗅上皮。七天至两周之内,嗅上皮就能够重建,这是因为在嗅上皮中,有一种干细胞叫做基底细胞。正是由于这些基底细胞的存在,当嗅上皮或者嗅感觉神经元损伤之后,它会被激活。但是具体是怎么激活的,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问
基底细胞,干细胞和前体细胞是一个概念吗?
答
其实我们前面所说的“嗅上皮干细胞”这个说法目前还有争议。目前大家认为嗅上皮基底细胞分为球状基底细胞和水平状基底细胞。其中水平状基底细胞是干细胞,而球状基底细胞是一种前体细胞。前体细胞和干细胞还是不同的,前体细胞已经处于一种定向分化的状态,比如说神经元前体细胞,而干细胞是处于更大分化潜能的状态并能够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问
您2017年参加了我们转化医学网举办的第一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对此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答
是的,去年参加了研讨会,感觉很不错,看到了许多很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后可以多举办此类的论坛,让大家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真正深入的把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编者语
我们期望并且也相信,在余教授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嗅觉基础学研究,探索出嗅觉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为临床的上治疗提供新思路,使嗅觉丧失的患者能够摆脱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余逸群教授
余逸群
余逸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工作,2016年任职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年起任职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余逸群教授长期从事嗅觉神经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嗅觉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气味受体反应特性与机械敏感性研究及嗅球神经元功能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和青年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JACS,PNAS,J Neurosci,Stem Cells等学术期刊。
2018第二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2018 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 Forum CMDF)将于2018年10月26-2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
大会主题
作为临床分子诊断领域重要学术研讨会,CMDF旨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青年学者和企业精英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延续首届 “讲述自己故事,创新分子诊断” 的大会主题,CMDF的与会者将能够充分交流学术意见,勇于碰撞思想火花,积极探讨生物标记物、诊治靶分子筛选、基因检测、微组学诊断、分子病理、新型诊断开发、疾病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标记物的药物研发、市场与法规等领域的关键问题。
大会主席
王向东教授 中山医院临床研究院执行院长
演讲嘉宾(排名不分前后)
唐本忠教授
张勘处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