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重磅|6位华人同时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张锋及林海帆同时成为双料院士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8-05-03 iNature 赞(3)
分享: 
导读
延伸阅读:曹雪涛、袁行霈当选2018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4位美籍华人学者同时当选,张锋强势入选参考链接:http://www....


iNature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18年5月1日宣布选举84名新成员和21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杰出并持续的成就。今天当选的人员使得在职成员总数达到2,382人,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84人。外籍院士是科学院的非投票成员,在美国以外拥有公民身份。此次共有六名华人科学家入选新一届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MIT 教授张锋(Feng Zhang),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扬(Yang D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布朗大学教授高华健(Huajian Gao),以及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文小刚(Xiao-Gang Wen)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

张锋,男,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是当今最为人所关注的华人生物学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饰技术CRISPR-Cas9的发展和应用,率先获得了美国专利,并被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之一。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2011年他加入MIT,同时在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脑与认知科学部门,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从事科研工作;

2013年,他的实验室开发出创新性CRISPR/Cas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编辑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国际关注和并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获得各种荣誉;2014年,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2015年,获得“年度波士顿人”提名;2016年1月,被汤森路透评为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他是名单中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学者,也是最年轻的科学家;2016年3月,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9月21日,入围汤森路透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

2017年晋升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张锋获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二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学者张锋同时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及文理科院士。


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

林海帆,生物学家,浙江温州洞头人。美国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终身)、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妇产科与生殖科学系教授。

林海帆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做博士后;1994-200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和教授;2006年至今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遗传系教授、妇产科系教授、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林海帆长期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并对这些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了第一个控制胚胎细胞分裂的母体效应基因,证明了干细胞非对称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论与干细胞微环境假说,发现并命名了多种在人类与动、植物界共有的干细胞基因,包括著名的Argonaute基因家系。发现并命名新的一类遗传调控分子piRNA,(piRNA几乎同时也被其他三个实验室发现),此发现被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评为2006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林海帆同时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及文理科院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扬

丹扬的研究旨在阐明(1)哺乳动物大脑控制睡眠的环路,以及(2)额叶皮层施加自上而下执行控制的机制。她的实验室使用各种技术,包括光遗传学,电生理学,成像和病毒介导的电路追踪。


当前项目

神经回路控制睡眠。使用光遗传学操作,光电极记录和细胞类型特异性钙成像,丹扬确定在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的神经元类型。细胞类型之间的局部突触相互作用通过在脑切片中记录来测量,并且使用多种病毒工具来映射远距离连接。


前额叶皮层(PFC)的功能。将电生理记录,钙成像和光遗传学操作结合起来进行PFC依赖性任务的小鼠,丹扬的目标是了解PFC如何产生与任务相关的活动,以及活动如何调节下游目标以实现最佳行为控制。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

傅博士的研究利用人类遗传学与多种模型生物结合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 她的实验室一直专注于两个领域:一个是髓磷脂生物学,另一个是昼夜节律和睡眠行为。 对于髓磷脂生物学,她们调查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s的互锁网络以确保健康的髓磷脂。 对于昼夜节律和睡眠行为,在过去的15年中,她和她的同事发现了几种突变,导致极端晨起表型。 此外,她们正在研究人类受试者睡眠时间较短的遗传基础。 由于昼夜节律和睡眠平衡与许多生理途径密切相关,包括代谢,免疫功能和情绪调节等等,这些研究也将为睡眠时间安排和睡眠稳态如何影响健康提供新的线索。




布朗大学教授高华健



高华健教授是布朗大学Walter H. Annnenberg教授。 1982年,他在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学位,1984年和1988年分别在哈佛大学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于1988年至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于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并于2000年晋升为正教授。 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他曾担任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所长和教授,并于2006年加入布朗大学。高教授拥有应用力学和工程科学背景。 他拥有30多年的研究经验和300多种出版物。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文小刚



文小刚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在强相关电子系统中的凝聚体物理学。1977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1年9月,学校22名同学通过1981年度中国-美国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英文简称CUSPEA)招生考试。文小刚等4名同学获得这次考试的第一、二、三、五名。其中文小刚以全国最好成绩通过CUSPEA(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考试),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员。经过博士后训练后,他于1991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现任物理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现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特邀摩尔学者。1995年,文博士被提升为副教授。文博士在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理论已经居领先地位。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1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将2017年Oliver E.Buckley奖(巴克利奖)颁发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文小刚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的Alexei Kitaev教授。Buckley奖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根据美国物理学会介绍,这次获奖的工作是"拓扑序理论和它在众多物理系统中的应用"。(For the theory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1989年,文小刚首次引入了"拓扑序"概念,并数十年来一直发展拓扑序理论。1997年Kitaev把拓扑序应用于量子计算,引入了拓扑量子计算的概念,提出利用物质的二维拓扑态实现可靠的量子存储和信息处理及在适当配置的一维系统中可靠地存储量子信息。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