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再创辉煌,34篇CNS(生命科学领域)大盘点
导读 | 截止到目前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是2017年全年所发表的CNS总数的一半还多(2017年64篇),中国学者再一次创造了辉煌。其中中国科学院10篇(含合作一篇),浙江大学5篇,清华大学4篇等,共计34篇。 |
四月份才将将过去,小编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过去的这四个月中所发表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章,总共34篇,是又一次大爆发,截止到目前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是2017年全年所发表的CNS总数的一半还多(2017年64篇),中国学者再一次创造了辉煌。其中中国科学院10篇(含合作一篇),浙江大学5篇,清华大学4篇等,共计34篇。
生命科学:
1.Cell:浙江大学绘制出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绘制出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点击阅读)
2018年2月23日,浙江大学郭国骥及韩晓平研究组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在线发表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单细胞MCA分析”管道,可根据单细胞数字表达式准确定义细胞类型。郭国骥及韩晓平研究组的研究证明了Microwell-seq技术和MCA资源的广泛适用性。
2.Cell:中科院刘江等研究组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点击阅读)
2018年3月9日,中科院基因组所刘江、山东大学陈子江与广州医科大学三附院刘见桥研究组合作在Cell发表题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同时这些数据为理解基因和转座子表达的调节提供了进化的发展观。
3.Nature : 汤富酬研究组与合作者首次绘制人脑前额叶发育的单细胞图谱并揭示神经元的分化成熟机制(点击阅读)
2018年3月14日,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组,携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研究组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张军研究组联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ture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Single-cell RNA-Seq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al landscape of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的文章。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手段,绘制了人脑前额叶胚胎发育过程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解析了人类胚胎大脑前额叶发育的细胞类型多样性及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发育关系,揭示了神经元产生和环路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其中关键的细胞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功能研究,为绘制最终完整的人脑细胞图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Nature:十年磨一剑,2018年郑州大学首次在Nature发表重磅研究,在表观遗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点击阅读)
2018年5月2日,郑州大学孙莹璞研究组,清华大学那洁研究组及清华大学颉伟研究组合作在Nature发表题为”Chromatin analysis in human early development reveals epigenetic transition during ZG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哺乳动物ZGA染色质转换的保守原理,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类早期发育和体外受精过程中表观遗传重编程的理解。该研究不仅展现了人类胚胎中动态染色质景观的全局观点,而且还揭示了ZGA中可能在人类和小鼠之间保守的表观基因组转换。
5.Nature :推翻近百年的研究定律,复旦大学杨振刚等研究组揭示成年人类海马神经元不能再生(点击阅读)
2018年3月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振刚实验室,UCSF的Arturo Alvaez Buylla实验室、和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Jose Manuel Garcia-Verdugo实验室合作在Nature发表题为“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该论文推翻了过去一直认为的人的成年海马神经元可以再生的观点。由于这是一篇否定的论文,同时意义非常重大(注定着会有极大的争议),Nature同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6.Nature:曹雪涛研究组揭示TET2在炎症应答中的新功能(点击阅读)
在果蝇中由Tet蛋白质氧化的RNA 5-羟甲基胞嘧啶(5-hmC)的功能已被最近揭示。然而,哺乳动物mRNA中5-mC的转换和功能尚不清楚。曹雪涛研究组发现DNA修饰酶Tet2分子可以通过调控RNA修饰的新方式,促进机体增加天然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应对病原体感染及其炎症反应。该发现不仅从免疫学角度为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在表观机制层面揭示了Tet2参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新模式,为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控制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药物研发靶标。
7.Cell:曹雪涛在非编码RNA在免疫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点击阅读)
2018年4月26日,曹雪涛研究组在Cell发表题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免疫应答调节中的非规范自我识别模式,并展示了诱导性“自我”lncRNA作为有效分子诱饵的重要作用,其活跃地饱和RIG-I结合位点以限制“自我“RNA诱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并维持免疫稳态,在炎症性疾病管理中具有潜在用途。
8.曹雪涛研究组揭示核红样细胞在免疫中的新功能作用(点击阅读)
曹雪涛研究组发表题为“Tumor-Induced Generation of Splenic Erythroblast-like Ter-Cells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结果证实人类HCC患者中存在脾artemin阳性的Ter细胞,并显示血清artemin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曹雪涛研究组表明Ter细胞和分泌的artemin在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预后和治疗意义。
9.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点击阅读)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新加坡DUKE-NUS新发传染病研究所和美国生态联盟(Ecoheath Alliance)合作发表题为“Fatal 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确定了2016-2017年造成广东仔猪场发生仔猪急性致死性腹泻的病原为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
10.脊椎动物RNA病毒的进化历史(点击阅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目前兼任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发表题为“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vertebrate RNA viru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论文在多种物种中筛选了RNA病毒,这些物种涵盖了脊椎动物的大部分系统发育多样性,包括病毒仅很少记录在其中的那些基础脊椎动物谱系,该论文揭示了脊椎动物RNA病毒的进化历史。
医学相关:
11. Nature:浙江大学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I)(点击阅读)
2月15日,浙江大学胡海岚等研究组在Nature发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这俩篇研究论文揭示了在大脑外侧缰核中的神经元活动,由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促使啮齿类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推进了人类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同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新的抑郁药物。基于这一重大发现,Nature进行了专门的评论报道。
12.Nature:浙江大学e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II)(点击阅读)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