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胞重塑生命,干细胞再生领跑者 ——裴端卿
导读 | “人们未来都可以活到100岁,120岁,150岁,200岁……” |
○
○
本 期 人 物
裴端卿
全文共计3505字
预计阅读用时12分钟
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
裴 端 卿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干细胞虽小,但是它蕴藏着无数的生命的奥秘,研究这些奥秘找出规律,最终能够造福人类的健康,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也是我做科研工作的一种梦想。”
开创封建主义社会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派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寻长生不老仙药。
到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长生不老”一直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不老神话,人们对长寿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脚步。
2010年,BBC纪录片
《寻找长生不老之方 Don't Grow Old》
中,记录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生命、长寿、抗衰老的一系列探索。从基因、心态、生活方式,到端粒说、白藜芦醇、异常蛋白质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实验。但最终都只得到了一个结果:生命长寿的原因有迹可循,研究出长寿的方法和药物也只是时间问题。
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从分裂到衰老、走向死亡是必然过程。要探究人类的长生不老梦,从细胞着手也其中的一个方向。
2009年,裴端卿实验室证实维生素C可大大提高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效率,可从原来的万分之一提高到10%,从而抵抗衰老。
该成果开启了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裴端卿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论文,并两次被选为封面文章刊登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这是来自中国的相关科研成果第一次获此殊荣。
2017年9月29日,中科院官网广州日报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
生命科学家裴端卿:人体细胞已可“长生不老”
这样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轰动,虽然离人体实现长生不老还有很多困难,但是这样的成果对于治愈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等特性疾病做出了很大贡献。
今年的5月14日,裴端卿研究员作为中国科学家入选为EMBO(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新的外籍成员。这是中国继曹雪涛、施一公王晓东等人之后,第9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本次入选名单中唯一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接下来,就让转折点直聘带大家走进裴端卿的人生旅程。
一、求学之路
父亲对裴端卿的影响
出生于湖北农村的裴端卿,受到父亲的影响,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1965年端午节,一户裴姓小学教师家庭里,迎来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们给长子取名“端卿”。端,纪念端午节出生,也寓意正直;卿,希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小,裴端卿就对科学感兴趣。身为小学老师的父亲,经常给他讲历史上的科学家故事,关于爱因斯坦、关于二战后各国家吸引科学人才。那段时光,对年幼的裴端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到现在我都记得,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当一名科学家很光荣。他一口气讲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也许正是因为父亲循循善诱,引导有方。虽然身处农村,但家中是三个子女全部出国留学,“一门三博士”在当地也传为了一段佳话。
1980年,15岁的裴端卿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农科院。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留学项目,并于1985年赴美留学。
17年的海外研究生涯,让他握有美国大学终身教职,成为业内闻名肿瘤学家。然而在裴端卿的心中,一直有一个萦绕不去的心灵回音:
“学成归来,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这是父亲的话,影响着裴端卿的一生。
二、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日子
曾经的困难,他咬紧牙关
“中国占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不该也不能永远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竞赛中缺席啊!”⬇⬇⬇
2002年,回到祖国的裴端卿已经37岁。
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金属蛋白酶与肿瘤转移领域,从北京南下广州,转身投入国内尚是一片空白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路。
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裴端卿算是半路出家。为什么转向?“兴趣”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因为兴趣,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兴趣,他花费8年时间“打磨”一篇论文;因为兴趣,他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然而这其中的艰辛却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最困难的时候,连“中科院”的金字招牌都失去了光彩——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基本硬件设施、试验周期漫长难出成果,裴端卿和团队一度连学生都招不到。
想尽办法鼓舞士气、咬牙带着队伍坚持再坚持,成了裴端卿的日常功课,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励志故事,被他一遍一遍讲述给自己的团队同事、学生。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正是裴端卿这样苦苦支撑着整支队伍。
办公室里,裴端卿从书架上取出一份资料,上面有一颗类似牙齿的多角度图片。这是2011年裴端卿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制定的一个充满挑战的计划——利用尿液里获得的多能干细胞,再造一颗人类的牙齿。
团队列出了上百种可能的再造方案,从中又筛选出了10种方向进行探索,每一个方向都进行了数百次尝试,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面对失败,裴端卿并不沮丧:“它不仅告诉我们过去的一些想法是错的,还揭示了以前我们不了解的奥秘。”
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新思路,经过数千次的实验,成牙终于形成,它具有人的染色体基因、符合人类牙齿的正常结构。
再生牙的成功使多能干细胞的重塑产生无限想象空间:这些干细胞与滋养细胞共同培养,可以进一步变成血液细胞、骨细胞、皮肤细胞、肝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
“做科研没有什么捷径,兴趣、想法、合作、坚持与付出缺一不可。”裴端卿说。
文章较长,稍事休息~~
转折点“面试通”新功能了解一下...
三、入选EMBO外籍成员
成为第9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EMBO(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是国际生物医学界著名的非官方的学术组织。⬇⬇⬇
EMBO成立于1964年,总部位于德国海德堡。目前有1800多位顶尖研究人员,其中有87位成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该组织主要目标是为优秀研究人员提供支持,促进科学信息的交流,并帮助建立一个可以让科学家达到其最佳工作状态的欧洲研究环境。
EMBO每年由现任成员提名并遴选出新成员,其中85%-90% 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会议的29个成员国,10%至15%的成员是非成员国中的外籍成员以表彰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卓越贡献。外籍成员资格仅提供给少数欧洲以外的顶尖科学家,旨在强调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此次入选的名单中,有9名EMBO外籍成员,他们是目前在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工作的研究人员。裴端卿是此次入选的外籍成员中唯一一名中国科学家。
此前,我国已有8位科学家入选EMBO成员,分别是:
-
2006年入选的中科院院士杨焕明
-
2013入选的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和中科院院士施一公
-
2014年入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
2015年入选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
2016年入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吴虹
四、打造干细胞研究“国家队”
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团队”
“80后”簇拥的实验室,气氛融洽,乐趣良多。⬇⬇⬇
在裴端卿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一幅标有“共产党员岗”的牌匾。办公桌右侧的墙上,则贴着一幅他自己用小楷工整抄写的《沁园春·雪》。在遇到科研难题的时候,他会一再背诵这首词,勉励自己和同事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从2004年担任副院长开始,裴端卿就开始了新的团队建设计划。他分别引进和培养了近20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研究员PI,自己培养了25名博士,目前整个研究院科研人员有600余名。
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西班牙籍科学家米格尔正是其中一员。来到广州生物院后,他放弃了之前擅长的肾癌研究,与裴端卿一起投身干细胞领域,并取得了诸多轰动性的突破。2010年,他成为第一位非华裔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
“通过裴端卿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的开放姿态,这也是中国这些年来在该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米格尔说。
大家愿意追随裴端卿学习,是因为他可以给学生们6年时间去做一个科研项目,也因为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1点下班,样样事情身先士卒;因为他时刻愿意与大伙讨论实验结果,也因为他会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裴端卿的学生陈捷凯说:“裴院长首先是一个很开放、宽容的人,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总是安静地听你讲完,再来讨论。团队成员各有自己做事的风格,也有独立的学术思想,但大家总是会互相讨论交流。”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