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科学界的超级明星 ——蒲慕明

首页 » 2018-09-10 转化医学网 赞(5)
分享: 
导读
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蒲慕明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到今年10月,蒲慕明将要跨入


本   期   人   物

蒲慕明


全文共计5041

预计阅读用时17分钟

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



蒲 慕 明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



到今年10月,蒲慕明将要跨入七十岁的大门,即将按响又一个十年的门铃。回首曾经走过的路,获得的荣誉,不知会有怎样的感触。


蒲慕明

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美国留学,又回到大陆工作,担任神经所首任所长至今近20年。


他是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同时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各研究所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所长。而去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有篇报道中曾称他为“科学界的一位超级明星”,上海的同事们则说,“他比中国还中国”、“很久很久以前他便有一个中国梦”、“他在科研管理、科研布局等很多方面的贡献,不是一个国际学术大奖可以涵盖的”。


今天,就让转折点直聘带你走进“超级明星”的世界。




一、仁慈之父,人生导师

像一盏明灯,照亮前程

“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成为我的师长。”⬇⬇⬇


蒲慕明1948年在南京出生。还在襁褓之中,他便随父母远渡台湾。


蒲慕明的父亲蒲良梢先生,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是机械系航空工程组的第一届毕业生。那一届的毕业生全部投笔从戎,加入抗战成为空军后勤人员。后来国民党政府要造飞机,蒲良梢不久便被派往美国,学习螺旋桨发动机制造技术,他学成回国之后,成为南京发动机制造厂的第一批技术人员。


1949年,母亲带着蒲慕明和他的姐姐,从南京的下关乘船到武汉,然后到了广州,再从广州坐船到台湾。当时被母亲抱在怀中的蒲慕明还没有记忆。但蒲慕明在后来知道,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们大多都是父亲的同学,而父亲的毕生志愿,就是想制造出一架中国自己的飞机。


蒲慕明父亲60多岁时,任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终于造出了“经国号”飞机。


父亲为了理想不懈拼搏的精神,为了祖国发展奉献一生的情怀,让蒲慕明从小就耳濡目染。



2000年的冬天,蒲慕明的父亲遭到车祸,他所乘坐的出租车被一辆环保卡车冲撞,造成头部、肺部、眼睛多处挫伤,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


父亲遭受的车祸,是开卡车的那位肇事环保工人的全责。


蒲慕明父亲在住院治疗期间,当工人带着一串香蕉去看望他,老人家自己反而过意不去。


因为手头没有现金支付,老人家就向来探视的王燕借了50元钱,感叹地对王燕说:这位工人给我送来了香蕉,冬天里的香蕉很贵,他的妻子已经下岗,小孩还在上学,他的家很穷困、真是很不容易呐!


等那位工人下次再来医院看望时,老人家当即就给了这位工人50元作为补偿。后来又给了那位工人100元钱。


父亲为人做事的宽容和大度,也深深地影响着蒲慕明的一生。


蒲慕明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诗作:

忘却离乡今几年,水隔青山天外天,

旧时欢笑浑为梦,新来思绪总难眠。

海外飞传无限意,天涯相赠有诗篇,

相知一世知何事,长留肝胆照人间。


这是蒲慕明的父亲与其同学、曾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邹孝标的唱和之作。父亲作诗,由邹孝标书写,时空阻隔不了父辈归根的心愿。




二、“清华”情愫,“亲华”情节

蒲慕明的名字,曾几度与“清华”二字相连。

1984年9月,蒲慕明(左三)出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首任系主任。⬇⬇⬇



蒲慕明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4年后,1984年北京的清华大学复建生物系,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生理系教授的蒲慕明,冲破大洋的万里波涛阻隔,欣然受聘兼任该系的主任。


不知蒲慕明者,认为他此举是因为母校的缘故,才有解不开的“清华”情结;知蒲慕明者,便晓得让他真正魂牵梦萦的,是那终身的“亲我中华”情结。


蒲慕明不是“怀才不遇”,但在北京清华大学工作的那段时光,的确是荣光与艰辛的纠葛交织,梦想与现实的冲击碰撞。


当时的中国教育科学界,教育科研等经费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基础研究;而对以基础研究为本的蒲慕明来说,当时刚打开“改革开放”门户的中国,也不具备他拳打脚踢施展才华的环境。


当时的清华大学生物系尽管有着全国最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但经费支撑严重不足,仅有的一点经费几乎全部用于教学工作。更有甚者,补助生物系老师们工资的奖金,还要从蒲慕明这位外籍系主任的机票补贴中发出。


而最令蒲慕明先生感到无奈的是,世界银行的贷款全部用于购买大型仪器,而会使用这些仪器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当时国内的大型仪器设备虽然多,而我们却没有生物系最常用的电子显微镜,形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耗散。”


蒲先生回忆:“我在清华大学之所以没有继续做下去,原因在于,一是我当时还很年轻,显然力不从心,二是国内科研的大气候还没有形成,我也很无奈,无力更多地改变什么,所以我两年后只能选择了离开。”



尽管命运多舛,最后在1986年蒲慕明不得不选择了离开清华大学,但在该校生物系重建的最初两年中,他还是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于他从最初创建清华大学生物系,到后来到领导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蒲慕明在2005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殊荣,他这段弥足珍贵而又特殊难忘的人生经历,无疑也是值得浓墨重彩抒写的重要一笔。




三、“临危受命”创建神经所

力排众议,建非人灵长类平台

1999年11月27日,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成立,年逾50岁的蒲慕明愉快地接受邀请,出任首任所长至今。⬇⬇⬇


当时的脑研究所只剩下3个研究组,科研陷入了困境,完全称得上“临危受命”。


在蒲慕明带领下,仅用了短短4年,神经所的13个研究组,就突破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纪录。


  • 2009年,组建了脑疾病研究中心,建设了非人灵长类平台。

  • 2011年,神经所参加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生物科学类第一。

  • 2016年,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去年11月27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


国际格鲁伯神经科学奖在评述他的科学贡献之后,加了这样一句话:

“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研究所。”


对这一说法,蒲慕明很不以为然,但他的同事们却觉得“当之无愧”。


曾经在2014年和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前都获得过格鲁伯奖。当有记者笑着问起,是否也有希望获得诺奖时,蒲慕明很快作答:“有许多比我更出色的科学家。”




四、体细胞克隆猴横空出世

蒲慕明作为神经所所长,同时也是作者之一

2018年1月25日,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学术期刊《细胞》封面。⬇⬇⬇



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体细胞克隆猴这篇文章是在2017年12月21日投出去,很快有回信了,要求修改,修改后2018年1月11日返回,1月16日就接受了,从投稿到接受用了不到一个月,对这个杂志来说也是神速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项研究的分量和重要性。


这篇文章就是由中科院神经所的孙强研究员团队做的,孙强研究员是灵长类研究平台(苏州)的主任,这篇文章的四个署名单位分别是: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中心主任是蒲慕明,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首批成立的四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是中国科学院依据“率先行动”计划、在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领域设立的卓越创新中心。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神经所,该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10月科技部批准组建的。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建于2014年,实验室主任也是蒲慕明院士。


从以上脉络大致可以看出,蒲慕明对中国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战略布局。




文章较长,稍事休息~~

求职助手,你的求职好帮手!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