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热点】临床症状消失8天后仍有传染性,全球疫情形式严峻!

首页 » 《转》译 2020-03-28 转化医学网 赞(7)
分享: 
导读
截止今日,SARS-CoV-2在海外已累计确诊超过51万余名患者,死亡人数超过2万余。据报道,德国一名确诊患者发烧后病毒滴度很高,但症状消失后却仍然感染了两个紧密接触者。近日,谢立新博士和洛克斯·沙玛博士针对此种现象进行了合作研究,结果发现,部分轻症患者在症状消失后仍然存在病毒感染,甚至于8天内病毒感染都呈阳性。相关研究已同步发表在美国胸科协会的《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的网络版上。

  为了弄清病毒清除和症状分解的时间动力学,研究人员选取了2020年1月28日至2月9日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治疗中心发布的所有16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隔日收集了咽拭子并进行了分析。患者恢复并通过至少两次连续的实时PCR确认“病毒阴性”状态后出院。在本次研究中,只有一例假阴性结果,其中6号患者被检测为阴性,随后是阳性检测,然后获得了两个连续的阴性测试结果。
  从患者那里研究人员获得了他们的旅行和可能的接触史,流行病学方面,暴发后有10名患者来武汉,有3名接触了一名已知的感染患者,其中2名与武汉人接触,有1名没有已知接触。中位年龄为35.5岁(范围3-68岁),其中男性为11/16。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14/16),咳嗽(11/16),咽痛(5/16)和呼吸困难(2/16)。
  通过CT胸部在6例患者的肺部两侧观察到毛玻璃不透明(GGO),仅在1例患者的右肺中观察到。住院时获得的第一个标本与出院前获得的最后一个标本之间的CRP和降钙素原水平相当。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临床治疗。15例患者接受了α-干扰素以及其他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包括奥司他韦(1/16),洛匹那韦/利托那韦(11/16),阿昔洛韦(1/16),莫西沙星(5/16),甲基泼尼松龙(2/16 ),γ球蛋白(2/16),万古霉素(1/16)和美罗培南(1/16)单独或组合使用。只有一名患者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支持
 所有病毒检测试验是在临床症状发作时进行的,每隔一天重复一次,直到患者检测为阴性。第二天再次确认阴性试验。确认阴性测试后,患者被要求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在家中隔离,并在一周后对医院进行随访以确认病毒阴性状态。潜伏期是根据患者的旅行史或潜在的接触史来估算的。



  本次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
  数据显示,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潜伏期)的时间均为5天。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天,而患者在症状结束后保持传染性的时间从1天到8天不等。两名患者患有糖尿病,一名患者患有肺结核,两者都不影响COVID-19感染的时间。
  其实,早期便有研究发现,即使患者痊愈以后,仍然可能具有传染性,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在患者临床康复后的病毒“脱落窗口”。而本次研究表明,即使症状缓解长达八天,仍有一半的患者仍呈病毒阳性。Young等人的另一项研究的病毒清除动力学相似,所有患者均在感染后幸存下来。
  相反,在另一项研究中,病毒持续了20天,死亡率高出40%以上。该信息可以为临床医生和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工具,以确保康复的患者不会传播该病毒。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轻症患者。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在较脆弱的人群(例如,年龄较大或患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人群)中病毒清除是否有延迟。
  在全球疫情爆发的当下,仍需要强有力的隔离措施来减缓病毒的传播,而英国帝国学院周四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采取了迅速而严厉的措施来阻止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但此次疫情的死亡人数极有可能达到180万。
  帝国理工学院的模型模拟是基于关于该病毒严重程度——其传染性和估计死亡率——以及人口和社会因素的现有数据,该研究表示,如果不加控制,COVID-19可能会感染地球上的几乎每个人,并导致全球4000万人死亡。
  该模型以在大流行早期受影响的国家为基础,绘制了大流行和遏制战略的“可能轨迹“。然而,目前无法肯定地预测任何特定国家的确切病例数,也无法确切地预测由此产生的确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但从模型显示,由于实施了早期严格的遏制措施——导致每周每10万人中有0.2人死亡,如果继续采取同样的措施——导致每周每10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亡,死亡人数会急剧上升,但同时也表明,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仍是目前的管控要点,不能有半点松懈,如何有效管控输入病例带来的风险,也是我国当今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De Chang et al, Time Kinetics of Viral Clearance and Resolution of Symptoms in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0). DOI: 10.1164/rccm.202003-0524LE

      2.https://m.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pandemic-deaths-mn-tough-response.html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