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早筛系列访谈》第1期 | 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于文强教授:将研究真正转化成临床应用,让老百姓更愿意,更放心的做肿瘤早筛检测!
导读 | 《肿瘤早筛系列访谈》第1期 | 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于文强教授:将研究真正转化成临床应用,让老百姓更愿意,更放心的做肿瘤早筛检测! |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治愈的最佳时机,这不但给许多家庭平添不幸,而且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使肿瘤早筛成了肿瘤领域研究者力求解决的热门话题。癌症早筛可以在无症状或癌前病变阶段尽早发现疾病,然后通过早期干预来有效减低肿瘤发病数,最终降低肿瘤死亡率。
近日,转化医学网有幸采访到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高级PI于文强教授。他分享了肿瘤早期检测的意义以及肿瘤筛查目前面临的难题发表了自己的精彩观点。
转化医学网问:于教授,您好!对于即将参加的2021宜兴生命健康前沿创新论坛,您有何感想?现在是什么心情?
于教授答:参加此次论坛非常高兴,我是第一次来宜兴,说到宜兴就不得不提宜兴非常有名的紫砂壶。近几年,生命健康产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环太湖区域包含宜兴越来越重视生命健康这个领域。参加此次活动,我想有机会把我们所研究的东西转化成产品造福老百姓。
转化医学网问:于教授,您在肿瘤领域深耕多年,那么您对肿瘤早筛行业有哪些自己的见解呢?
于教授答:目前,依然是一个谈癌色变的年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目前肿瘤的诊断和发现都比较晚,医学上对晚期肿瘤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肿瘤病人死亡率会比较高,我觉得这种情况不见得是我们治疗技术比别人差,而是差在肿瘤的早期发现上,所以,肿瘤早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肿瘤早点筛查出来呢?我认为,如果能在癌症出现之前就识别并消除它,做到防癌于未然,这无疑是肿瘤防治领域的未来重要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于教授答:就目前我国的技术而言,我们可以做到肿瘤早筛检测的,但是当我们筛查出来后,对老百姓来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比如最简单的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它的敏感度不错,但特异性很低。这就导致肿瘤病人该项检查指标会高,但是非肿瘤病人某些检测指标也可能会高,这样就需要借助额外的昂贵检查再去确诊或排除肿瘤诊断。另外,通过肿瘤筛查后,我们还是不能马上给患者一个非常清晰的治疗方案。通过筛查以后,老百姓反而更紧张了,怕花了钱,做了检查,还是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甚至会导致过度医疗。我觉得肿瘤早筛这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第一就是我们要有非常精准的方法去筛查肿瘤,避免通过繁琐的检查最后还不能确诊,徒添紧张气氛;第二,肿瘤筛查,首先还是要倾向于高危人群分级诊疗,对于重点人群重点筛查,比如食道癌高发地区的人群,高危型HPV阳性感染人群,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群。第三,针对肿瘤早筛的费用需要合理调控,让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
于教授答:的确,我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全基因组DNA甲基化靶向定位检测方法”(Guide Positioning Sequencing),简称GPS,有了这个精准监测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全癌标志物,它不是某种肿瘤的标志物,而是所有肿瘤的标志物,换句话说,只要监测到这个标志物,我们就可以认为患者体内存在肿瘤的概率极高,如果高于某个临界值,就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判断错的概率极低,这是GPS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
从科学的角度看,发现肿瘤共有标志物是几代肿瘤研究者的期望,因为有了这个东西,肿瘤的检测就变得非常简单。我们经常说: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可以将肿瘤一网打尽,而我们的全癌标志物就可以做到这件事,我们通过上万的双盲检测证明了这个标志物在各种肿瘤检测中有非常好的效果。我希望把自己努力研究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目前肿瘤领域的棘手问题,也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想做的事情。
附:【519520】“对肿瘤说不,对早筛说行”公益活动进行中,点击此处即可获取申请表!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