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桥学院神经专题系列讲座第一期
导读 | 直播时间:2月13日(星期日)19:30 |
泮桥学院
社会等级的形成复杂且未知,在传统观念中,决定社会等级的因素大多关于个体素质,例如强健的身体、高超的智慧、更强烈的勇气等,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个体胜利的历史。
简单来说,在一个种群生活过程中,个体往往会经历很多次竞争,有成功也有失败。科学家发现连续在多次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个体,在下一次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几率更大。这种生理上的“马太效应”被称为“胜利者效应”。同样它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因为竞争的经验可以复制,他们往往比你更容易取得成功。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的胡海岚教授团队为了测试“强者恒强”的“胜利者效应”利用小鼠研究社会形成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极为简单而高效的行为学方法“钻管测试”。
研究者将同笼饲养的两只小鼠从透明管道的两端放入管道内,当两只动物在管中相遇时,社会等级高的小鼠会步步紧逼,而社会等级低的小鼠则会不断后退,直到被迫退出管道。该行为学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该测试形成的等级具有传递性,此外在长达6天的测试中具有稳定性,并在多种其他鉴定社会等级行为的研究方法(多达5种)中得出的结论具有高度一致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成为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活体动物成像的技术手段,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几年,头戴式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对自由运动动物大脑功能动态活动的长时程观测。
这一技术帮助研究人员将动物行为和大脑功能动态联系起来,长时程观察动物在各种行为下的大脑活动。
图为:FHIRM-TPM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胡海岚教授团队在社会等级形成的神经机制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n》,发表了研究成果,题为“Dynamics of a disinhibitory prefrontal microcircuit in controlling social
competition”
研究进一步揭开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mPFC)不同抑制性神经元和作为皮层信号主要输出的锥体神经元(pyramidal neuron, PYR)之间的连接与调控关系,及其在小鼠社会竞争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图为:Neuron杂志相关论文内容
该研究聚焦于占小鼠皮层抑制性神经元约80%的三大主要抑制性神经元,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阳性、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阳性及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 SOM)阳性神经元,利用了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发现由VIP-PV-PYR 组成的微环路通过抑制与去抑制的功能性连接,在社交情境下精细地协作调控dmPFC锥体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小鼠在面对社会竞争时的行为表现。
为了满足更多关注脑科学研究者对微型化双光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经验的渴求超维景生物、泮桥学院、景瑞康分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转化医学网将于2月13日星期日19:30举办“第一期泮桥学院神经专题系列讲座”。
主讲嘉宾张超逸现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博士在读,师从胡海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故事发表在《Neuron》杂志。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