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4单细胞组学在风湿免疫疾病研究与诊疗中的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技术临床研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导读 | 7月12日,会议成功在京举办! |
单细胞组学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对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学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为疾病诊断、治疗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7月12日,为促进单细胞组学技术,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和发展,推动单细胞技术临床研究更快、更好地进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共同主办,转化医学网承办,碧迪医疗协办的2024单细胞组学在风湿免疫疾病研究与诊疗中的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技术临床研究研讨会圆满闭幕。
作为国内单细胞组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产业界的同仁共襄盛举,共同探讨单细胞组学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以及未来诊疗的策略。会议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前瞻性的洞见,更是点燃了众多创新的思路和想法,激发了无尽的创意火花。本场研讨会由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潘刘阳先生主持。
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潘刘阳
会议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卓莉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作为大会主席,张教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及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她表示单细胞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近些年正在快速发展。他们团队从去年开始致力于单细胞技术的研究,单细胞组学结合生物标记物和其他领域的学科,对于风湿性免疫疾病或其他疾病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风湿免疫学专业做技术研究,对于心脏、心血管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有很多的相关性。因为所有的疾病,都属于免疫学紊乱。在靶向治疗的领域,风湿免疫学也一直是引领的学科。对于复杂疾病的管理,需要从早期诊断,就开始进行认知。最后,她预祝本次会议能圆满成功,所有参会老师能满载而归!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张卓莉
接下来,进入到主题分享环节。首位分享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钟超研究员。他报告的主题为“固有淋巴样细胞的代谢调控”。他分享了皮肤固有淋巴样细胞ILC主调控因子GATA3下调特征,及促进毛发再生的作用。ILCs是近年来被发现和定义的一类新型的淋巴样细胞群,它们具有淋巴样形态,并表现出和CD4+T细胞极为相似的异质性,但无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因此被认为是CD4+T细胞的“镜像”固有免疫细胞群;且根据主要转录因子的表达,可分为3个亚型,分别是T-bet+ILC1、GATA3+ILC2和RORγt+ILC3。ILCs主要定居在黏膜组织和实质器官内,能够快速的活化、增殖并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来应对组织感染或损伤,对调控组织免疫、炎症和修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CD4+T细胞在不同激活阶段的代谢需求,但控制ILCs反应的代谢过程,尚不完全清楚。钟教授指出,与经典ILC2相比,cILC2呈明显低水平GATA3表达,使得出生后部分cILC2,具有表达RORγt的经历;从而塑造了一群类似ILC3的RORγtfm+ cILC2亚群,它们在毛发再生过程中,受GATA3调控上调整合素α3β1,从而定位于毛囊真皮乳头附近,并参与毛囊循环。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 钟超
之后分享的嘉宾,是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Lai Guan Ng(黄来源)研究员,他以“中性粒细胞在稳态和应急条件下的异质性”为题,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中性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特点与功能的相关背景知识。随后,黄教授介绍了团队在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发育阶段,追踪与分类的相关工作。同时,团队发现,CD101可以帮助标记中性粒细胞是否成熟,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呈CD101阳性;反之,未成熟呈阴性。在免疫应激条件下,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会与成熟细胞一起,被募集到受损组织中。接着,黄教授介绍了团队在探索肿瘤微环境里,中性粒细胞发育轨迹的相关工作。同时,团队发现,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成熟中性粒细胞会在肿瘤中发生重编程。团队通过空间转录组测序,对肿瘤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在TumNeu3(T3)状态的中性粒细胞在糖酵解、低氧、血管生成的环境下,分布最多。最后,黄教授简要介绍了团队在寻找肿瘤中性粒细胞独特标记物,及分析T3状态下,肿瘤中性粒细胞作用的相关工作。
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Lai Guan Ng(黄来源)
第3位分享的嘉宾,是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薛瑞栋研究员,他的报告主题是“时空精度解析肿瘤克隆演化与微环境”。薛老师基于全面的基因组测序和免疫分型等方面,探索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特征,期望以此加深对肿瘤发展,产生治疗敏感或耐药性的理解。同时,薛瑞栋教授提出,针对中性粒细胞分型和巨噬细胞亚型的探索,对于理解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转化为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标志物和潜在靶点,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诊疗。例如,薛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多组学测序,系统揭示了早期肢端型黑色素瘤的克隆演化规律,建立了肢端型黑色素瘤的分子分型,解析了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的空间互作关系,鉴定出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驱动突变和附属器受累)及晚期预后标志物(APOE和CD163),为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薛瑞栋
茶歇过后,碧迪医疗(中国)生信专员宫月女士作了“BD Rhapsody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及生信分析介绍”的报告。宫老师负责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平台在华北区的生信分析支持工作,具有丰富的单细胞分析项目经验,精通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蛋白组、免疫组库、ATAC-seq的多组学生信分析原理和技术。本次研讨会,宫女士介绍了BD Rhapsody单细胞分析的流程,包括单细胞样本制备、单细胞分离、基因捕获、文库构建、二代测序和数据分析。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单细胞仪器、多组学试剂和生物信息学分析。BD Rhapsody平台的原理,是经典微孔+分子标签。此外,BD单细胞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免疫、细胞治疗、肺癌、基因编辑、感染、疫苗、自免、炎症、代谢和抗原特异性。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一站式解决方案,具有市场唯一品牌、高性能、蛋白组多重检测,以及生信流程与Abseq相同的优点。
碧迪医疗单细胞生信专员 宫月
最后一位分享的嘉宾,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樊勇博士,樊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单细胞测序揭示自身免疫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免疫学特征”。报告中讲到,他们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单细胞TCR/BCR测序技术,深入分析了稳定期RA患者,在接种COVID-19加强疫苗前后的免疫细胞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强针疫苗对RA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组成和比例的影响有限。但在接种后,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T_CTL)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初始B细胞(naïve B)和经典树突状细胞(cDCs)占比呈下降趋势。此外,该研究发现,加强疫苗接种后,RA患者血浆SARS-CoV2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但较正常人升高程度低),干扰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表明,疫苗有效地激活了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研究还发现,接种后B细胞克隆性扩增增加,而T细胞克隆性扩增改变不显著。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单细胞图谱,展示了RA患者接受灭活SARS-CoV-2加强疫苗接种后的外周免疫反应和TCR/BCR免疫组库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这项研究的发现,将进一步促进临床免疫学家对疫苗在特殊人群中作用的理解,并有助于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疫苗接种计划,增强特殊人群接种加强针疫苗的信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 樊勇
圆桌讨论环节,讨论主题为“单细胞组学技术前沿与临床应用”,由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潘刘阳先生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钟超研究员、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薛瑞栋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樊勇博士、碧迪医疗单细胞平台销售及市场经理刘春海先生。各位嘉宾围绕“有意思的单细胞研究内容;单细胞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单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单细胞与其他新技术(如类器官、合成生物学、三代测序)的联合研究;单细胞技术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等热点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畅谈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圆桌讨论
最后,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卓莉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她表示,今天的学术会议,我们收获了很多的喜悦和感动,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带给我们的却是满满的回忆和憧憬。风湿免疫病学的未来,也充满想象的空间。希望广大风湿同仁并肩携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为更多的风湿病患者带去福音!
大会主席总结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产学研医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更在推动单细胞组学技术进步、研究成果转化、加速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未来,我们继续携手前行、开拓创新,共同推动中国单细胞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发布的文章旨在介绍前沿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使用;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