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EO库克出柜啦!基因决定的你造吗?
导读 | 苹果CEO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这消息终于解开了很多果粉心中的疑惑,原来这就是你们的iPhone6会弯的原因……那么,同性恋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呢? |
苹果CEO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这消息终于解开了很多果粉心中的疑惑,原来这就是你们的iPhone6会弯的原因……
苹果CEO库克称为自己是同性恋而自豪。他还表示,如果听说苹果CEO是一名同性恋者能够抚慰其他一些同性恋者,牺牲我个人一点隐私也是值得的。怪不得iPhone的壁纸很奇怪。彩虹色5C 6屏保的菊花,越来越容易弯的iphone早就一直在暗示你们了。
那么,同性恋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呢?
同性恋现象自古就有。但是,对同性恋的成因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试图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角度解释同性恋,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证据充分、说服力强的理论来给同性恋的成因下一个定论。现在一般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
发现同性恋基因的科学家本人也是同性恋
美国遗传学家DeanHamer首先确定了同性恋基因,根据同性恋亲兄弟的X染色体,他发现顶端的一段基因Xq28决定同性恋。
这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后,Hamer成为争议人物,而当人们知道,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就是同性恋时,质疑声就更大了。但之后又有几项研究支持了Hamer的结论,也在另外三条染色体上也发现了同性恋基因。
400名同性恋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存在同性恋基因然而今年年初,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对400名同性恋DNA的大型研究发现,无法通过Xq28基因来准确地预测同性恋,同时发现第8号染色体上存在同性恋基因,但也同样无法精确预测。
果蝇经过基因修饰就会变成同性恋
虽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同性恋基因的存在,但来自动物界的观察倾向于认可,因为在动物界中同性恋的存在很普遍,而且对果蝇进行基因修饰后,会使得果蝇变成同性恋,为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韩国科学家分分钟将雌老鼠变拉拉
韩国科学家在2010年报道,胚胎期去除雌性老鼠的一个特殊性基因--FucM,可使雌性老鼠变成拉拉--它们拒绝异性的求爱,并试图与同性交配。原来,FucM基因影响了雌激素水平,进而使大脑受到影响。
同性恋无法生小孩,那基因如何流传下来呢?
同性恋占人群的比例为5%到15%之间,如果真有同性恋基因存在的话,从进化上似乎很难解释,因为同性恋不会有后代,这些基因不会流传下来,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比例。这种基因不利于人类繁衍,是应该被进化淘汰的。那么同性恋的潜在基因倾向究竟为什么能延续下来?我们仍没有找到答案。不过演化学者提出几个非常有潜力的假说:
亲缘选择假说
科学家们推测,产生利他主义的基因帮助了有遗传关系的亲属,从而使后者的利他基因具有了遗传优势,利他主义便得以延续。同样的道理也可能适用于同性恋:同性恋个体不用在其自身的繁殖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或许他们就能够帮助亲戚养育后代,而最终使这些孩子身上潜在的同性恋倾向基因在演化中受益。
一项研究以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男同性恋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萨摩亚是一个更加传统的社会,当地的男同性恋者被称为 “Fa'afafine”, 不生育后代,完全能被社会全体接受,尤其被他们的血亲家庭所接受。这些男同性恋者对侄(外甥)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些孩子与他们平均有 25% 的基因是相同的。
性别互补选择假说
也许在一个性别--比如男同性恋中损害生存适应性的基因,在女性身上具有增强适应性的作用。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爱男基因”,主要用途是让有这些基因的女性在性方面更早熟,因此能够生更多的孩子,从而具备进化优势。其代价是如果男性有了这些基因就会变成同性恋。这个理论有证据支持,在意大利进行的研究发现同性恋男子的女性亲属生孩子的数量是其他妇女的1.3倍。这在选择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其代价是男性亲属是同性恋,相比之下,获得的益处大于弊端,因此被进化筛选出来,一代一代地通过X染色体遗传下来。
同理,男性也应该有“爱女基因”,这种基因在男的身上是进化优势,会有更多的后代,但在女的身上就是女同性恋,也同样益处大于弊端,得以遗传下来。这种“爱女基因”不可能通过性染色体遗传,而会在其他染色体上,因此女同性恋在数量上不如男同性恋,而且其中双性恋的比例较大。
社会声誉假说
有人类学证据表明,在工业化之前的社会,同性恋男性更有可能成为牧师或者祭司,他们的异性恋亲属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并因此占有繁殖优势,从而使得任何共有的同性恋倾向基因得到延续。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不过也缺乏实证支持。
群体选择假说
大部分生物学家都认为自然选择发生在个体及其基因的层面,而非发生于群体之中。但人类可能是一个例外;或许包含有同性恋个体的群体比全部是异性恋个体的群体更好。最近,人类学家莎拉?赫迪(Sarah B. Hrdy)等人指出,在人类演化史的大部分时期,养育后代不都是父母的(更不是母亲的)专利,我们的祖先有很多拟母亲行为(allomothering),那些并非孩子双亲的人,尤其是其他的血缘亲属,参与到了抚养后代的任务中。智人发展出这样一套体系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所有的灵长目动物中,智人的新生儿是最无助的,需要成人投入的精力也最多。如果种群中有足够多育儿帮手是同性恋者,整个群体都将从中极大地受益。
另一方面,就算人类祖先中的同性恋者并不一定要参与到合作抚养后代的任务中去,他们较少生育(或者干脆就不生),这本身就为其异性恋亲属节省了更多的资源。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其他群体层面上的模型,关注社交互动而不是资源利用:同性恋也许与更强的社交性和社会合作有关;它还可能阻止为争夺异性而产生的暴力竞争。
平衡多态假说
或许同性恋这种遗传倾向与某种或者某几种特定的基因共同起作用时,会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而产生补偿性的益处,比如著名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sickle-cell disease ※此处已更改),这种病的致病基因有助于预防疟疾。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哪一段基因是决定性取向的,但我们仍旧不能排除这种平衡多态的可能性。
非适应性的副产物
同性恋行为可能既不是适应性的,也不是不适应的,它可能就是一种非适应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它也许并没有得到自然选择,而是作为某些优势性状的副产物被保留了下来。这样的优势性状可能是渴望形成配对关系、寻求感情或者生理上的满足,等等。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倾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愉悦的? 答案很有可能是,在演化进程中,长期的配对关系最有利于个体的成功繁殖。
存在即合理 同性恋基因不会丢失
同性恋的成因依然没有定论,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其性行为的作用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繁殖为唯一目的;第二,同性恋基因不会丢失,它已经走过了生物进化的漫漫长路,如果会被淘汰的话,它早就已经没了,不是吗?不必因为同性恋是少数派,就要对其“特别关照”,存在即合理,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小编点评:以前我们知道苹果之父是乔布斯 ,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苹果之娘是库克。(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顶一下(0) 回复
顶一下(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