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资源!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揭示癌症最新进展机制和潜在治疗方法
导读 | 炎症性乳腺癌(I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其特征是迅速出现弥漫性红斑和水肿。基因组研究尚未确定区分IBC与非IBC肿瘤的一致改变和机制,这表明微环境可能是IBC表型的潜在驱动因素。 |
6月4日,中山大学林颖、邵楠、郭剑平共同通讯在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A Subpopulation of Luminal Progenitors Secretes Pleiotrophin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in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确定了一种独特的非恶性上皮细胞亚群,即PTN+ LP细胞,它不仅通过IBC中的PTN-NRP1轴促进血管生成,而且在IBC受影响的皮肤中构建促转移肿瘤微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为IBC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见解,可能导致IBC的新治疗靶点。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res/article/84/11/1781/745517/A-Subpopulation-of-Luminal-Progenitors-Secretes
研究背景
01
炎症性乳腺癌(IBC)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乳腺癌亚型,大约20%-30%的IBC 患者表现为新发远处转移,5年总生存率仅为40%-60%。IBC的独特临床特征包括快速发作的皮肤水肿和红斑,至少占乳房的三分之一,可作为诊断标准,并被认为是其高度侵袭性的定义特征。然而,引起炎症和促进转移的潜在机制尚未阐明。
IBC与非IBC具有相同的分子亚型,尽管它们影响的患者比例不同:激素受体阳性(HR;IBC为30%,非IBC为60%-80%),HER2阳性(IBC为40%,非IBC为25%)和三阴性(IBC为30%,非IBC为10%-15%)。尽管IBC和非IBC在组织病理学上相似,但IBC的恶性细胞通常成簇分布在整个乳房和受影响皮肤中,导致华丽的肿瘤栓塞。此外,目前尚无针对IBC的治疗策略。因此,亟需探索IBC发展的发病机制和分子机制,以确定指导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发现
02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前瞻性地收集了来自IBC和非IBC患者的配对肿瘤和皮肤标本,用于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批量RNA测序(RNA-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研究人员发现分泌多效生长因子(PTN)的LP细胞亚群在IBC患者中显著富集。然后,分泌的PTN与内皮细胞(EC)上的神经纤毛蛋白1(NRP1)相互作用,刺激尖端细胞发芽,导致未成熟的血管周围(PVL)细胞在IBC患者受影响的皮肤中积累。最后,这些未成熟的PVL细胞促成了IBC的侵袭性和转移潜力。因此,研究数据为IBC的独特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开发靶向IBC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研究结论
03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确定了一种独特的非恶性上皮细胞亚群,即PTN+ LP细胞,它不仅通过IBC中的PTN-NRP1轴促进血管生成,而且在IBC受影响的皮肤中构建促转移肿瘤微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为IBC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见解,可能导致IBC的新治疗靶点。(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参考资料: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res/article/84/11/1781/745517/A-Subpopulation-of-Luminal-Progenitors-Secretes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