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46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教育部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生命科学领域占“多席”!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8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我“中心”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
屠呦呦捐资100万,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这是一个简约的签约仪式,这更是一个充满温馨、祥和、幽默、快乐的“家宴”。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北大校友屠呦呦老师零距离,她是一位令晚辈感到亲切慈祥的长者,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科学家,是一位关注北大、北医发展的校友。她更是一位有着率真的童心和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的真诚质朴的老人。置身于86岁的屠呦呦老师家中,那其乐融融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那阵阵的笑声,由衷地发自现场每个人的心中。 ...
谁拿走了复旦300万元基础研究大奖?癌症研究最受关注
17日上午,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 “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4月合作设立,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三个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而今年颁发的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 今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
重磅:诺奖得主干细胞技术落地,斩获2.25亿美元巨额融资
就在昨天,史上最大数额的A轮融资之一——2.25亿美元,花落BlueRock Therapeutics,由拜耳和Versant Ventures共同出资。这家创业公司,被他们的投资人称为“新一代再生医药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开发“超一流”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疗法,治愈多种疾病[1]! 为什么BlueRock能够获得如此巨额的投资?原...
医健产业奥斯卡——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奇璞奖”(2016)颁出
12月10日,“2016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峰会暨第二届‘奇璞奖’颁奖典礼”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隆重举行,在中国健康产业8大领域,评出2015-2016年度最佳——“奇璞奖”。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ChinaHealthcare Innovation Platform)(CHIP,奇璞)是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倡导发起,旨在连接实业、投资、学术、政府,提升...
19位科学家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12月11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权威奖项,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京公布评选结果,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一线的19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医院专家,分别凭借在化学、生物学、药学及医学等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奖项。 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两位教授摘得,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叶丽林...
NVIDIA向两家癌症研究机构颁发40万美元奖金,推动计算治疗项目
NVIDIA(中文名称英伟达),创立于1993年1月,是一家计算机图形芯片制造商,超过半数以上的电脑独立显卡采用NVIDIA芯片。现在,NVIDIA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早已经将业务深入到超级计算芯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自动驾驶领域。 近日,NVIDIA“计算治疗”项目小组向两家癌症研究机构颁发40万美元奖金,与癌症来一场近身肉搏——这是对两支正在癌症科研第一线的先锋研究团队最恰当的...
2017生命科学突破奖揭晓 这五项前沿最受关注
12月4日(美国时间)晚10点,有着“科学界的奥斯卡”和“豪华版诺贝尔奖”称号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在硅谷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公布。今年尤其关注在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遗传信息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该奖项由Facebook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联合Google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俄罗斯风险投资家Yur...
Cell重大突破:“诺奖得主”青蒿素或可治疗糖尿病!
Immunofluorescence image of sectioned human islets treated with 10 mM artemether co-stained for nuclei (blue), ARX (white), glucagon (red) and C-peptide (green). Credit: Cell Press/Stefan...
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公布:丁健、程京、樊嘉等获奖
有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之誉的2016年度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今天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 ●荣获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兰娟;复旦大...
诺奖得主:DNA药物或让人类永葆青春
“我们都希望永葆青春,治愈所有的疾病,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近日,在中国药科大学举办的“走近大师—诺奖论坛”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发问道,“在未来,通过对DNA的研究,可以真正实现对症下药,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突变,干涉‘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作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2004年,他与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
诺贝尔奖得主:细胞治疗有望成“医学第三大支柱”
11月1日-3日,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10位诺奖得主特邀发言。生命科学是21世纪重要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来听听诺奖得主如何展望未来的医学前景。 细胞治疗有望成“支柱” “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基于物理、化学的原理,解释我们自己身体内部的事情。21世纪,是更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科学世纪。”德国...
诺贝尔奖得主:用活细胞作为主导药物治疗癌症等疾病正处于黄金时代!
因“揭示了细胞运输的精确控制机制”,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与兰迪·谢克曼,以及托马斯·聚德霍共同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29日下午,作为出席首届健康江苏全媒体大讲堂的嘉宾,詹姆斯·罗斯曼教授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专访。 记者:你的研究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何帮助? 罗斯曼:有帮助。比如,现在所...
新技术可检测诺奖成果“细胞自噬”状态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单检测细胞自噬状态的新技术,将有助于利用细胞自噬机制开发新药。 细胞自噬机制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细胞自噬也可能降解潜在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阻止细胞凋亡进程。细胞自噬机制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许多疾病相关。 据日本媒体报道,...
听诺奖得主讲述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
进入11月,北京迎来一轮降温,然而国家会议中心却人气爆棚。为期3天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此举行,10位生命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出席会议并作特邀发言。66个分论坛,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各领域——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感染与免疫、细胞成像等。 现场有很多听众。专业的、非专业的,没有座位就站着听甚至席地而坐。他们渴望了解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近距离聆听诺奖得主们...
听诺奖得主讲述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命科学前沿
进入11月,北京迎来一轮降温,然而国家会议中心却人气爆棚。为期3天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此举行,10位生命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出席会议并作特邀发言。66个分论坛,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各领域——结构生物学、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感染与免疫、细胞成像等。 现场有很多听众。专业的、非专业的,没有座位就站着听甚至席地而坐。他们渴望了解决定...
对话诺奖得主罗斯曼:未来我们的身体就是"医药工厂"
因“揭示了细胞运输的精确控制机制”,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与兰迪·谢克曼,以及托马斯·聚德霍共同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29日下午,作为出席首届健康江苏全媒体大讲堂的嘉宾,今年66岁的詹姆斯·罗斯曼先生手握咖啡,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在罗斯曼眼里,似乎什么都可以和基因有...
“基因疗法将改变未来” ——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纵论崛起中的生命科学
“基因疗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医疗手段,可以攻克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遗传缺陷造成的众多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罹患遗传疾病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可以说,基于基因的治疗手段将改变未来世界”。 受主办方中国科协邀请,巴尔的摩以联合主席的名义,出席了今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承办...
与诺奖得主对话:未来我们的身体就是"医药工厂"
因“揭示了细胞运输的精确控制机制”,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与兰迪·谢克曼,以及托马斯·聚德霍共同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29日下午,作为出席首届健康江苏全媒体大讲堂的嘉宾,今年66岁的詹姆斯·罗斯曼先生手握咖啡,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在罗斯曼眼里,似乎什么都可以和基因有关联。比如,采访间隙他注意到记者的手机壳图案是仿...
在日华人科学家: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以及心无旁骛的科研态度,都是取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 基础研究环境相对宽松 巨东英教授199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副校长,同时也在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高校兼任博导、教...